中國以茶道聞名世界,茶史的起源、變遷也就是文化的興衰更替。
一片小小的武夷山茶,見證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更替,薪火相傳間,見證的是鄒氏文化歷史的傳承。
而鄒氏萬里茶道、「壹承「茶號,在漫長的幾百年當中承擔了重要的貿易合作往來,也是鄒氏家風雄厚、道高德重的確切體現。
關於鄒氏百年茶藝,在《崇安縣誌》當中這樣記載:「鄒氏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作茶葉,獲銀百餘萬兩,造房七十餘座,所居成市。」
清朝康熙年間,時值收復台灣之際,下海活動受到政府阻礙。而鄒英章與其子鄒永深來到下梅,開始採茶、制茶、販茶。
他們沿閩江而下,奔赴福建下梅、福州、潮州、廣州、香港、澳門直至運往東南亞、歐洲,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接洽,重新打開了茶口的海上貿易之路。著名的萬里茶路由此展開,「壹承」茶號也正是從此刻開始名顯天下。
萬里茶道 壹承茶號
茶號,亦稱牌號。初期交易時看樣品,在茶葉品質可靠,取得外商長久信任後訂貨視牌號成交。
「壹承」茶號是萬里茶道的第一個茶號,而後又出現過很多茶號,而「壹承」牌號正是取得市場信譽的標誌。
與此同時鄒氏不斷擴大海上貿易合作規模,與晉商共同採茶販茶運往俄羅斯。
而後鄒氏與常氏開拓下梅茶道市場,從事散茶精製,設立茶號。其中紅茶、烏龍茶、磚茶的製作工藝,有著數百年的傳承工藝。
延續至今,技術純熟,在下梅、上海等地擁有現代化制茶工廠,並在多場鬥茶比賽當中脫穎而出,取得優異名次。
鄒氏武夷山茶結合傳統發酵以及改良發酵工藝,品質高味醇厚、鹽韻特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鄒氏在武夷山開始大規模種植,後又開闢上百畝茶園,在武夷山優質產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鄒氏大夫第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武夷市武夷山下梅村,因鄒英章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
兩廂的磚雕及浮雕製作考究,配以閣窗上精緻的幾何圖形,與院內的小花園相得益彰,透過一磚一瓦,閎宇重樓,給人以獨特的美學感受。
萬里茶道,一脈相承。「壹承」茶號,鄒氏大夫第見證著鄒氏茶葉世家的獨特文化魅力,也定將經過歲月洗禮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