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道鄉集》、《思賢錄》贈書儀式暨第二屆道鄉文化論壇成功召開!

2023-10-11     鄒記福

原標題:【熱點】《道鄉集》、《思賢錄》贈書儀式暨第二屆道鄉文化論壇成功召開!

日前,常州大學鄉賢文化研究所與常州圖書館聯合舉辦的《道鄉集》、《思賢錄》贈書儀式暨第二屆道鄉文化論壇成功召開!

鄒氏先賢鄒浩《道鄉集》及《思賢錄》重刻再版後的首發贈書儀式日前在常州圖書館舉行。

薪火永續,鄒氏宗親與各位著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新書發布暨贈書儀式隆重召開!

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院長 葛金華講話

常州先賢鄒浩,是宋代常州本土文人通過科舉,由進士而從地方文士一轉而為一國國士的代表性人物,是常州本地文人科舉成功和文化繁榮的真正先驅和開拓代表。

可以說,鄒浩是與常州文化同步發展的節點性重要人物,於常州和整個宋代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與價值。

鄒浩進入宋代政治之時,適處新舊黨爭的文化生態,但他並未隨風飄搖,而是堅定以公心、公義為準,以直士而扛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旗幟,並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自己的理想。

先賢鄒浩同時也是以楊時為代表的,儒學(理學)南傳的重要先驅和節點人物,也是現在江南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家園」的重要奠基、先驅和代表人物。

其中蘊含著當時儒學高士,如鄒浩等立足儒學精義,吸收佛教思想為代表的當時世界先進文化的精髓,通過反覆思考與實踐而綜合出新的新的文化精神。而這種精神,又是東西、南北文化融合的典範。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鄉集》

鄒浩,字志完,人稱道鄉先生。常州人,北宋重臣、理學家、文學家。

文章深中時弊,溫厚深淳,詩詞聲情並茂,內涵豐富。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

《道鄉集》及《思賢錄》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歷代社會和文人士子的敬重推崇。

《道鄉集》,既是了解、理解北宋政治、歷史與文化,認識、了解鄒浩其人的重要文獻。更是發現和傳承其學的重要基礎和重大工程。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

《思賢錄》則是一部鄒浩及儒學南傳的影響史、接受史和文化史,價值很大,既是重要歷史文獻,更是常州文化自覺的開端式標誌性文獻。

《道鄉集》四十卷,宋鄒浩撰。鄒浩,元豐五年進士,官終直龍圖閣,寶文閣學士,諡曰忠,自號道鄉居士,故尊稱道鄉忠公。

文集乃其子柄、栩所輯。公之同郡名士有謝應芳者,不遠千里去錢塘征序文編首,而謝君非公之氏族也,應芳率子彚次成《思賢錄》者,計三十餘年。

每欲鏤版以永其傳,未能也。明洪武壬戌四月,訪崑山諸故人,因舉似王克明仲昭,蒙欣然命工刻梓,故綴集前後三百年祭告哀輓之辭,及巡省碑誌等俱載其中。

道鄉公裔二十六世族賢禾,至京師,赴永州,途川北,因山水暴漲,人騾漂流大河;入寶雞,度棧道,墜崖險喪命;達成都,歷時三年,籌刻梓資。

南海二十三世孫伯奇者,購求二十年不得,咸豐七年丁巳,友人金芑堂孝廉北上,苦搜一年,遂得於都城瑠璃廠,往返萬里,緘以贈與伯奇族賢。

因受數賢達精神所感,更為響應族賢宏國先生之「尊奉興舉又在我後人盡心鼎力,」使傳統鄉賢文化永傳,之倡印號召。

後由其子收編為《道鄉集》,有制、表、啟、記、序、疏狀、策問及詩、賦等各類詩詞文章2000多篇,共分40卷4冊。

另有《思賢錄》6卷1冊,是元末明初地方碩儒謝應芳所整理紀念鄒浩的各種文章,有題詠、傳記、跋語、年譜等。

這次再版是由常州鄒氏道鄉文化研究會在相隔近200年時組織開展的,依據清代道光年間版本,同時對部分詩詞進行註解,方便閱讀理解。

《道鄉集》之再版,主因有二:

一者常州儒風蔚然,皆因道鄉忠公,功勳卓著,使鄉賢文化以其永傳。道鄉文化傳承孔孟之道,集鄒魯文化之大成,是中華文化之明珠,理應發揚光大之。

二者將先賢古文化傳給人們,確立忠心報國之理念,增強民族自豪感。願文集之甘泉化為中華兒女強大的正能量,成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鄒浩先生《榴花》

摘自《道鄉集》

閣東閣西安石榴,兩株相映花枝稠。

山高江闊萬木葉,獨此爛熳開不休。

有如牙門集纓級,碧油幢外紅光浮。

又如青天駐羲御,火龍鱗鬣驚人眸。

朝朝莫莫看愈好,直若有意寬離憂。

無窮歸念姑且置,欄邊取醉商聲謳。

《榴花》是鄒浩被貶昭州期間所作,作者被貶昭州,與家人分離,此時看到鮮艷明麗的榴花,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美景,興起了無窮歸思。此詩開篇一直在寫石榴,「閣東閣西安石榴,兩株相映花枝稠……又如青天駐羲御,火龍鱗鬣驚人眸」,寫盡了石榴的美態。繼而轉寫「朝朝莫莫看愈好,直若有意寬離憂」,點出了詩人的「離憂」,詩人看到「獨此爛漫開不休」的榴花,不由起了歸家之念,但無可奈何,「無窮歸念姑且置,欄邊取醉商聲謳」,只能借悲傷的歌聲唱紓解自己的無窮歸念。

閣是指來仙閣,是當時昭州太守王藻為鄒浩更名的。「仙宮嶺下來仙閣,太守更名為我來」。房東又在旁邊建立梅園,鄒浩在昭州的日子裡,大部分時間都在此度過。鄒浩在此會友品茗,留下大量與梅有關的詩篇。在閒暇時,鄒浩修治他的梅園。

此次「盛世修史」就像一支火炬,讓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穿越古今,照亮前路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一脈相承,初心不變。

今以一部鄉賢文化叢書《鄒忠公道鄉集》《思賢錄》為動力,廣大鄒氏裔孫定能讀道鄉書,傳忠孝心,堅定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41e0dd4221894ec7fec07d47acf12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