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亞運精神薪火相傳
2023年10月8日,杭州亞運會舉行閉幕式。回顧往昔,有許許多多的感動瞬間,其中不乏火炬傳遞中的公益人。
「亞運加油!杭州加油!……」一聲聲加油吶喊伴隨著歡聲笑語響徹街道。杭州第19屆亞運會火炬傳遞啟動儀式上,西子湖畔,火炬手們接力傳遞著採集自良渚古城的火種點燃的火炬,傳承千年夢想,傳遞美好期望。
此後,亞運火炬在湖州、嘉興、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溫州、麗水、金華、衢州等地依次傳遞,於9月20日回到杭州,並完成最後一站傳遞。
跟隨著聖火在城市間奔跑,人們對亞運的熱情層層高漲。特別是保障亞運火炬順利傳遞的火炬手們,格外受人關注。
杭州亞運會共有2022名火炬手,年齡最小的僅14歲,年齡最大的84歲。他們中有傑出運動員、教練員等體育工作者,也有時代楷模、忠誠衛士、道德模範、「最美人物」等各行各業的優秀代表。他們中還有一群常年與公益為伴者,守護著城市的和諧與溫暖,他們便是社會組織的負責人。
萬眾矚目之下,張小婷接過了沉甸甸的火炬,面帶微笑、從容奔跑。「作為東湖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負責人,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經過嘉興市和平湖市的層層選拔,我能成為亞運火炬手,最大的感受就是榮幸!」
火炬手張小婷
亞運會不僅是運動員的舞台,也是志願者的舞台。在張小婷的帶領下,東湖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發動28名社區志願者,開展「迎亞運」「助力亞運」系列主題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既是榮譽也是一份責任。能夠參與亞運會的火炬傳遞,也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我們社區社會組織工作的認可。我想通過火炬傳遞,讓更多人了解社會組織,加入到我們社區服務隊伍中來。」
短短50米,奔向新的征途。火炬傳遞結束後,張小婷帶領著她的社會組織志願者團隊,在平湖市5所小學內為2500多名孩子傳遞夢想的力量,讓亞運精神薪火相傳。
跑過嘉興,跑過紅船,跑向的是一片熱土和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火炬傳遞到舟山,海島的風情之美撲面而來。
「我傳遞火炬的這段路程,就在舟山最美的海邊。這座城市就像一個海上花園,而我也一直在守護著她的美麗與溫暖。」 舟山市定海區美之聲演唱團團長曹杏娣作為舟山站第105棒火炬手難掩激動心情。接過杭州亞運會火炬,一路小跑向前,身後留下的是她15年的公益之路。
火炬手曹杏娣
15年來,她帶領團隊參與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950餘次,服務時長3.5萬小時,累計服務居民8萬餘人次。今年3月以來,曹杏娣組織志願者參與亞運知識宣傳、安全科普宣傳、助力亞運社區安保巡邏等志願服務活動100餘次。
「當我高舉火炬奔跑時,一定是笑容滿面的。我舉的不僅僅是亞運會火炬,更是公益傳遞的火炬。我不僅自己要做,還要將這公益之心傳遞給更多的人!」
「當我知道自己成為火炬手候選人後,我便開始時刻注意保持健康的體魄和昂揚的精神面貌。會注意不做危險的動作,以防受傷;會練習跑步和揮手的動作,希望呈現最好的狀態。」 玉環市楚門天宜社會工作服務社負責人張露娜笑著談起她為火炬傳遞做的準備工作。
從奔走一線的社工,到擔當重任的管理者,張露娜從事社會工作一線服務13年,志願服務18年。當她以社會組織負責人的身份參與到火炬傳遞中時,也讓更多人感受到社會組織、社工的光芒與能量。
從老年人關愛、未成年人救助、殘疾人幫扶,到矛盾調解、司法幫教,張露娜帶領社會組織團隊不斷拓展服務領域,他們將心理疏導、資源整合等專業服務,融入陪伴鼓勵的日常,累計幫扶1.3萬多人。
「激動還沒充分感受,路程已經跑完了。然而能作為代表,向全世界人民展現浙江社會組織人的風采,這份自豪可以持續很久很久!」
火炬手張露娜
此前,本公眾號發布的第159棒火炬手——德清縣晨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總幹事嚴婭鳳,也是優秀社工代表。
「當我被確定為火炬手之後,心情既激動又忐忑。」回憶起成為麗水站第54棒火炬手那一刻,麗水市蓮都區沈姐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志願者協會負責人沈香女當依舊心情難以平靜。為了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身體素質迎接火炬傳遞,沈香女當每天進行5公里跑步訓練,注意飲食健康,時刻加緊練習。「半個月里就瘦了5斤,運動的習慣也堅持下來了!」沈香女當笑著說,「希望能將運動精神、亞運精神傳遞下去,讓每個人都擁有一副健康體魄!」
作為麗水市蓮都區沈姐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志願者協會負責人,沈香女當堅持無償獻血30年,個人累計獻血量達4.35萬毫升,並組織協會獻血志願者665人。兩年前,她還建立起「愛心共享廚房」,為4000多個家庭的白血病和惡性腫瘤等重症患者免費提供燒菜做飯服務。
火炬手沈香女當
為了保障好此次亞運會火炬傳遞工作,沈香女當組織協會100多名會員參與志願者服務工作,多名會員參加展演活動,宣傳動員街坊鄰里沿途觀看、吶喊助威,引導觀眾、維護秩序。沈香女當激動地說:「能夠成為亞運會火炬手,是對我這些年來組織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認可和鼓勵,我希望能夠將火炬傳遞下去,更將幫助他人、為社會作貢獻的精神傳遞下去。為此我無比自豪!」
來源:《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