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用?對蘇軍力量估計不足?德軍莫斯科城下敗北原因探析

2022-07-11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英國作用?對蘇軍力量估計不足?德軍莫斯科城下敗北原因探析

接上文 天寒地凍?後勤不利?。。德軍莫斯科城下敗北諸多原因評析

觀點五:英國的作用

這個觀點最有名的代表是英國記者亨利-莫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中寫道:「如果希特勒沒有迫使德國同時在兩線作戰,如果英國人在法國陷落以後沒有在不可思議的惡劣條件下繼續作戰,那麼,結局就可能迥然不同。如果德國軍隊在莫斯科城前蹌踉蹣跚的最後時候,能夠得到那些當時正在非洲與英國交戰以及被迫在西歐和地中海小心警戒的德軍部隊的增援,如果他們能夠將那些在克里特血戰中大部被殲的精銳空降營投入戰鬥,如果所有在英倫三島之戰中被擊落的作戰飛機以及被擊斃的飛行員均可以加以調用,那麼,莫斯科就一定會陷落。特別是,如果『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不是由於韋維爾在北非的勝利以及德國因巴爾幹的戰事而推遲了四個星期,那麼,德國也可能於冬季開始前就已在俄國取得全面勝利了」。

不難看出,這位記者先生將德軍失敗功勞都歸功於英國,顯然是不正確的。英國對德國雖然確實起了巨大的牽製作用,但兩線作戰是一個宏觀的戰略問題,而莫斯科戰役只是蘇德戰場這個戰略範疇內的一個戰術問題,兩線作戰只能間接影響到莫斯科戰役,而不可能直接對其有關鍵影響,真正能對莫斯科戰役起到直接而又巨大作用的因素還是在蘇德戰場上。

退一步講,即使能夠按照這位記者先生所說的做了,德軍也未必能取得戰役勝利。因為用於對英防禦和作戰的部隊共有61個師,相當於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如果可將這麼多兵力投入莫斯科之戰,勢必使得原本供給十分緊張的中央集團軍群會不戰自潰,而投入兵力少的話又起不到任何作用。按照當時實際情況,德軍最多也只能抽調20多個師,事實上,1941年11月,德軍抽調了23個師到東線,但對東線形勢未有較大改觀。

1941年莫斯科民兵訓練

附:德軍1941年歐洲部署

1941年,德軍在西線共有51個師,其中德國本土1個師、挪威12個師、西歐38個師(裝備坦克1500輛、火炮1.3萬餘門、飛機1500架)

在北非3個師,在巴爾幹7個師

對於空軍,如果德國真能調用在不列顛空戰損失的飛機和當時留駐西歐的空軍飛機共3000架,當然無疑會對德軍起到巨大的支援作用,然而,就空軍對於陸戰來說,永遠不可能成為決定性因素。況且,蘇聯冬季氣候惡劣,晴天很少,德國空軍無法充分發揮威力;而蘇聯空軍則受過在陰雲天氣下的作戰訓練,只要有不多的幾天適宜的陰雲天氣,蘇聯空軍就能重創德軍空軍而奪得制空權。至於「巴巴羅薩」計劃的推遲,雖然有英軍影響和德方決斷失誤一面,但巴爾幹戰役為德軍順利進攻蘇聯奠定了基礎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否則,可能不等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來自巴爾幹的威脅就要迫使德軍撤兵了,那時候,倒是巴爾幹戰役才會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德軍不對巴爾幹的局勢採取斷然行動,或許還沒機會實施莫斯科戰役呢?

附:關於巴爾幹威脅

1940年10月,義大利進攻希臘但遭到失敗,英國隨後在11月份派兵進駐克里特島。1941年3月,德軍進入保加利亞,並迫使南斯拉夫於3月25日加入軸心國聯盟。

但僅僅2天後,親德政府被推翻,同時英國對南斯拉夫、希臘、土耳其施加影響,力圖阻止德軍進入巴爾幹。4月5日,蘇聯又同南斯拉夫簽訂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使得德國感到局勢對其愈發不利。

4月6日,德軍開始進攻南斯拉夫與希臘,直至6月初占領克里特島,隨後兵力北調進攻蘇聯。

南斯拉夫是當時歐洲除了蘇聯以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如鐵、錳、鉻、鉛、銅、鉬等

1941年海報-保衛莫斯科

觀點六:德軍未能在兩翼發起進攻同時向戰線中央實施突擊,使得蘇軍調動所用預備隊來抗擊德軍突擊集團,這是德軍失敗重要原因。但最主要原因是「受到蘇聯人民、首都和祖國支持的蘇軍的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打敗了德軍百萬以上精銳部隊」。

這是莫斯科戰役的蘇軍第一功臣朱可夫元帥的觀點,做為一名喜歡東線戰史的愛好者來說,我最敬佩的蘇軍將帥就是朱可夫,不過這個觀點我不能贊同。

首先談一下這個重要原因。朱可夫所說的進攻是指德軍在11月15日向莫斯科發起的第二次進攻,德軍的部署情況如何呢?

北路:德軍在11月15日和16日分別出動第3、4裝甲集群向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方向發起進攻,與蘇軍第30和第16集團軍激戰。第30集團軍被迫退向伏爾加河,而第16集團軍在伊斯特拉、沃洛克拉姆斯克等地與德軍激戰。11月23日,蘇軍放棄克林,之後德軍還奪占了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亞赫羅馬、紅波利亞納等地。12月1日開始,蘇軍得到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的突擊第1集團軍、第20集團軍支援,並在德米特羅夫、亞赫羅馬、紅波利亞納、克留科沃等地實施了反突擊,最終在12月4日擊退敵軍。

中路:第4集團軍於12月1日開始進攻納羅福明斯克,最近進至莫斯科西南40千米的戈利奇諾地域,蘇軍第5、33、43集團軍部隊頑強防禦並組織了反突擊,在12月3日日終將德軍逐出戈什科沃,在12月5日凌晨將其擊退到庫賓卡以北、戈列奇諾和納羅福明斯克以南。

南路:第2裝甲集群於11月18日向圖拉方向進攻逼近卡希拉,被蘇軍守軍第50集團軍以及近衛騎兵第1軍、坦克第112師增援下在11月30日迫使德軍轉入防禦。12月2日,德軍又一次實施突擊從東面進攻圖拉,在12月3日切斷了圖拉到莫斯科的鐵路和公路。蘇軍第50集團軍協同第49集團軍左翼在科斯特羅沃、列維亞基諾組織了反突擊,恢復了圖拉與莫斯科的聯繫。

在交戰中,蘇軍從大本營預備隊中調集了突擊第1集團軍和第10、20集團軍加強兩翼,將突擊第1集團軍集中於亞赫羅馬地區,第10集團軍集中於梁贊地區。

圖拉防禦戰役

從上述可以看出,德軍中央方向的第4集團軍確實比兩翼部隊晚進攻了半個月,但又是最早進攻失敗的部隊。一方面德軍作戰計劃中就是希望該集團軍能夠牽制住蘇軍西方面軍主力,保證其兩翼進攻的順暢,而從效果上來說,確實使得蘇軍在該地保留了至少3個集團軍。另一方面,這個集團軍是步兵集團軍,缺乏裝甲部隊作為突擊力量,根本無法突破蘇軍在莫斯科正面的堅固縱深防禦。

蘇軍向兩翼調集的預備隊除了提到的3個集團軍外,還有大量的坦克與反坦克部隊,這些預備隊的抽調並沒有影響西方面軍中央方向防禦部隊的戰鬥力。從第4集團軍進攻3天後被擊退就能看出,因而這個原因站不住腳。

連結-1941年11月中旬雙方實力比較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73個師又4個旅,其中14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3個警衛師和1個騎兵師,其餘是步兵師

蘇軍:總計60個步兵師、14個騎兵師和17個坦克旅

至於朱可夫所說的最主要原因,我是覺得更缺乏說服力且過於牽強。在蘇軍的戰史中有明確記載,從6月22日開戰之初,蘇軍就湧現了無數的英雄,而且在許多戰役中頑強抵抗,遲滯了對方的進攻,這點在戰後德國將軍的回憶錄中也有提及,諸如布列斯特、敖德薩、明斯克、基輔、斯摩棱斯克等不勝枚舉,可以說與蘇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英勇與頑強表現並無太大差別。如果按照朱可夫的說法,似乎到了莫斯科戰役,蘇軍才有了這些精神與主義,顯然不符合事實,這根本就不是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1940年的朱可夫大將

觀點七:對蘇軍力量估計不足

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德軍失敗主要原因是沒有正確估計蘇軍後備力量,認為莫斯科東部沒有大批預備隊,所以貿然將部隊投入對莫斯科的第二次進攻,結果進攻失敗。

這種說法簡直是十分可笑。眾所周知,德軍在進攻蘇聯前估計蘇軍能夠投入作戰部隊是200個師,然而到了8月11日,總參謀長哈爾德就在日記中寫道,僅查明的蘇軍番號師就達360個,而且新的兵團仍在不斷出現。也就是說,戰爭之初,德軍至少少估計了蘇軍200個師,但仍取得了重大勝利。而在莫斯科戰役防禦階段中,蘇軍先後投入的預備隊只有20多個師。難道德軍在少估計200多個師的情況下依然獲勝,現在少估計20多個師反而會失敗?這實在不能成為理由。

至於蘇軍反攻階段,德軍對於蘇軍兵力判斷為12個集團軍、88個步兵師、15個騎兵師和24個坦克旅,與蘇軍實際兵力7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24個騎兵師、3個坦克師、17個步兵旅、2個空降旅和24個坦克旅來比,總體判斷很準確。

加里寧防禦戰役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00f0c1231639345f5a3b0d5676b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