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被打,比教他還手更重要的是……

2023-09-22     丁香媽媽

原標題:孩子在幼兒園被打,比教他還手更重要的是……

一起來看看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也經歷過:

孩子吃完晚飯後,突然撅著嘴說:「媽媽,今天幼兒園 *** 搶了我的玩具,還打了我」。

孩子看起來有些沮喪,畢竟剛開始上幼兒園沒多久,就遭遇了這樣的事。

看著孩子失落的樣子,我們開始反思:「是平時把孩子教得太友善了,才會被欺負嘛?」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脫口而出這句話:「寶貝,下次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讓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

可晚上躺在床上,心裡又開始心裡打鼓——這麼教是不是不太合適?

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幼兒園後,都會為這個問題煩惱:孩子被打,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如果我只是一個吹著空調喝著咖啡的看客,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不夠理智,以暴制暴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可是作為一個媽媽,也在幼兒園做院長十幾年,我知道,這就是家長最真實的樣子。

當爸當媽的,整天身處繁忙的生活中,應對來自老闆、同事、老師和一家老小的各種問題,哪有時間每一個都深思熟慮給出完美答案?

當每一個問題都突如其來,每一個決策都要幾乎在瞬間做出的時候,就沒有絕對的對錯了。

所以,我們今天雖然來討論這個問題,並不是來評判對錯的。

爸爸媽媽可能已經教孩子用各種方法面對過「被打」、「被咬」的問題了。無論你是怎麼教的,支持還手還是不還手,和這篇文章中說的一樣還是相反,其實都可以坦然接受,告訴自己:那就是在那個當下的我,能做到的最好。

看完文章,我可能會覺得以後能做得更好了,但不必否定以前的自己。

心態輕鬆後,下面重點來了。

為什麼不鼓勵教孩子打回去

當孩子在幼兒園發生衝突受傷,他遇到的不僅僅是被打或咬的行為,而是發生這個行為背後的一整個社交衝突事件和這件事帶來的各種情緒。

教孩子打回去,並不能解決「事情」層面問題

打回去,它教不會孩子下次怎麼處理好這個衝突。

比如搶玩具,孩子需要學的是下次再遇到「兩個小朋友都想玩一個玩具」,還能怎麼辦?

比如男孩子之間推來推去地鬧著玩兒,玩兒到後來越來越激烈,有人覺得被弄疼了不高興,打起來了,孩子需要學的是「想要在遊戲中及時叫停」,還能怎麼辦?

比如一個小朋友想跟另一個小朋友玩,另一個小朋友不想,打起來了,孩子需要學的是,遇到「想拒絕」和「被拒絕」這種事,還能怎麼辦?怎麼用尊重別人的方式拒絕?怎麼尊重別人的拒絕?

不知道「還能怎麼辦」的孩子越多,動手的可能性就越大,受傷的幾率越大,班級整體的社交壓力就越大。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教孩子打回去,解決不了「情緒層面」的問題

有的家長教孩子還手,是感覺出孩子有點兒心裡不痛快、甚至自我懷疑,這是情緒方面需要處理的問題。

處理情緒的問題,不能靠改變事兒,也不能靠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能靠改變孩子自己對這件事兒、對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說,你感覺自己不好,不一定是你真的不好,可能只是你感覺不好而已。

如果孩子搶玩具沒搶過、還被打了,覺得自己很遜,家長也順著他這麼覺得,加劇他的情緒,那孩子就真會覺得「我還不夠好,我得打贏了他,至少打成平手,才不算是受害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還手」不符合幼兒園孩子的發展特點

做到正當的「還手」,需要一個人能夠在瞬間評估對方的意圖、自己的情緒、周圍環境的反應以及可能帶來的後果。

要幼兒園的孩子做到這些,就好比要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去跑贏馬拉松比賽。

對於理解不了正當防衛的孩子,每一次「打回去」、「咬回去」在他看來就是盲目地激烈反擊。

這會讓孩子認為,只要我足夠「強硬」或「激烈」,就可以獲得想要的結果,變得更情緒化,更難被班級其他小朋友接納。

所以,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們不鼓勵還手,是在保護已經受傷的孩子免受二次傷害。

我們不用再自責「都怪我,平時把他教得太友善了」;冷靜、友善的孩子在遇到「事」兒的時候,往往可以直接解決事兒,省去大人很多處理情緒的力氣。

接下來,我們具體說說遇到孩子在幼兒園被打,怎麼處理比較好。

我們需要把「情緒」和「事情」層面的問題,分開處理;先照顧情緒,再處理事情。

從情緒層面

幫孩子疏解被打後的負面情緒

孩子受到傷害時,他們很可能會感到害怕、羞愧、憤怒和沮喪;這些情緒需要一個出口,所以他來找傾訴。

當孩子說「媽媽,今天小強搶了我的玩具,還打我了」,其實他想告訴你:「媽媽,我現在感覺不太好」。

家長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和處理這些情緒,避免加劇情緒。

1.命名和確認:幫他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能感覺到你有點傷心,是嗎?」

「小強打到你的時候,你很害怕吧,疼嗎?」

2. 接受和允許:讓孩子知道負面情緒和帶來負面情緒的事情,都是正常的。

你可以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幫助孩子適應它,對於2-4歲的孩子,使用遊戲化的語言更有效。

哎呦,我的小超人探險遇到了挑戰啊?

你知道嗎,真正的超人也會遇到困難,也不是不需要幫助,而是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尋求幫助,什麼時候勇敢站出來。

你能來找媽媽,也是很厲害的呢。因為這表明你能傾聽自己的情感,也懂得如何照顧它,已經很棒啦,抱抱!

在那種情況下保持冷靜,你也是很厲害的哦!

切忌:不要說「沒什麼可以傷心的」「這就不高興啦?以後不高興的事情還多著呢」。

這會加劇孩子的內在衝突。不接受情緒、不允許自己有情緒的孩子,是沒辦法承受情緒、表達情緒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從事情層面

教孩子學會處理

在幼兒里的社交衝突

處理事情,就是幫孩子看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下次遇到怎麼做就能避免衝突。

了解具體發生了什麼事

很多孩子不會敘述事情經過,只說結果:他打我了,他推我了,他跟我道歉了,完了。

這對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很正常,但是不了解全部經過,就沒法看清問題出現在哪。

比如孩子說:「媽媽,今天小強搶了我的玩具,還打我了。」媽媽了解完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小強先用樂高搭了一個樓,然後去玩別的了。

後來小明過來看到這個樓放在地上沒人管,就玩了起來。小強玩著玩著又想起自己的樓,一回頭看到小明拿著,就要從他手裡拿走,兩個人就發生了爭執。

這看似是搶玩具,其實是一個關於規則的衝突。

所以要解決事情層面的問題,家長就要發揮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老師、對方家長溝通(如果對方配合),幫助孩子們看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也可以再和老師詳細溝通孩子最近的情況,看看孩子們為什麼沒有友好地交流?把這些情況告訴孩子,可以幫助他更好地理解造成衝突的複雜因素。

引導孩子思考這樣的社交衝突怎麼解決

情景重現

用毛絨玩具把事情重「演」一次,看看小明和小強還能怎麼處理。

比如,小明可以去問問老師該怎麼分享,小強也可以告訴小明他還想再玩會兒。

繪本閱讀

還可以根據他們之間的衝突類型(如下),選繪本讀給孩子聽,幫他們找到更多的處理方式。

以下是幼兒園中常見的衝突類型:

衝突類型

繪本推薦

資源衝突

因資源有限產生,如爭搶玩具、空間、排隊次序、老師關注。

繪本:《南瓜湯》 、《對不起小一步》、 《這是我的》

感知衝突

由於不同的感知感知衝突:由於不同的感知產生誤會,如生沒有必要的氣。

繪本:《不是這樣是那樣》

規則衝突

出現對規則或行為對錯的不同認知,如玩具歸屬。

繪本:《湯姆挨罰》《圖書館的獅子》

關係衝突

涉及友情和歸屬感,如朋友的拒絕,小團體的拒絕。

繪本:《做朋友吧》 《你不能欺負我》 《我喜歡自己》《語言不是用來傷害的》

教孩子下次遇到「被打」該怎麼辦

逃跑告老師(go and tell),就是這兩個方法,讓孩子背熟。

有的家長說,不表態嗎?不叫停嗎?不拒絕嗎?

不用,因為已經晚了。

人家都打你家孩子了,你還要讓他站在那表態再挨一下嗎?走為上策啊。

而且,一般剛開始肢體衝突的時候,孩子都是試探性的,不會受傷。所以,感到威脅時逃跑告老師,才是幼兒園孩子能做到的自我保護。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表態、叫停、拒絕是用來在沒有上升到肢體衝突之前,解決「事」的。

比如一個孩子要伸手過來拿你家孩子的玩具,孩子要表態「這是我的,現在不能給你」,「我的,你找老師幫忙再找一個」。

當已經有了肢體衝突,就不要再去表態、叫停了。不應該讓孩子覺得,當有人已經開始傷害我、威脅到我的安全了的時候,我還有義務去制止他,沒制止就是我的軟弱、我的問題。

「我沒有同意,就是不同意」。

也要讓孩子了解,別人選擇說的話、做的事只與他自己的狀態有關,與你無關。

他人傷你或不尊重你,可能只是因為他正在經歷糟糕的一天,或者有痛苦不知道如何表達。

無論他如何不尊重你,只要你不接受,你就沒有被不尊重。這樣的認知會直接把孩子從「受害人」的身份中拉出來,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的傷害。

孩子上幼兒園,就是去到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那裡和家裡不一樣,沒有老師時刻一對一的陪伴,會有衝突,也會受傷。

那裡的快樂也不是不遇到衝突,不受傷,而是在和朋友遭遇衝突和受傷後,仍然找到屬於自己的陽光和快樂。

本文專家

常潤

合作專家

美國范德堡大學兒童發展碩士

鄧欣楣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製作

策劃:蘭蘭

監製: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e6d5f3cb13e4a8a5402d4460da38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