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只有高僧火化會有舍利子,而普通人只有骨灰?舍利子咋形成的

2023-11-26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為何只有高僧火化會有舍利子,而普通人只有骨灰?舍利子咋形成的

舍利子,這個神秘的存在,一直被視為佛教的聖物,據說只有一些得道高僧在圓寂之後,才會出現的一種稀有物品。

這就令人產生了一種疑惑,為何只有高僧才會在死後留下舍利子呢?普通人難道就不能留下這些聖物嗎?

舍利子的奧秘

對於舍利子的形成原因,科學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在傳統上有幾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但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並不能作為最終的證據。

第一種看法是舍利子來源於長期素食,在佛教裡面僧侶要忌口,對於肉類一律不准吃,而長期的素食,導致體內積累大量植物纖維和礦物質,形成結晶。

但反對者指出,如果按照素食者可以產出舍利的說法來說,那為何除了高僧,其他許多素食者並未產生舍利子呢,所以這個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

第二種看法認為舍利子源自腎結石等病理結晶,但這些結石脆弱,可用磚頭擊碎,不同於堅硬的舍利子,且患結石者多,但其骨灰中未見舍利子。

第三種看法是,舍利子來自骨骼未被完全焚燒的殘餘,相比較起前兩個來說,這種看法較有說服力,因為舍利子與骨骼成分類似,但目前普通人骨灰中未見舍利子,無法證實。

針對傳統觀點的疑問,一些最新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有專家分析了舍利子中矽元素占很大比例,而琉璃也含有矽元素。

他們推測,舍利子可能來源於高僧火化時隨葬的琉璃等寶石,古代佛教徒視琉璃為聖物,常置於高僧墓中,琉璃與骨骼混合焚燒,可能產生了類似晶體的舍利子,這可能解釋了舍利子的組成與屬性。

另有實驗成功人工合成類似舍利子的晶體,方法是將骨灰與其他成分混合,在高溫條件下製成,這證明了適當條件下可以製得舍利子狀物質,但人工舍利子與真品舍利子還有一定差異。

不過以上基本上都是人們自己的推測,舍利子的形成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新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

雖然說舍利子的形成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但是關於它如何傳播開來的卻有一定的歷史記載。

舍利子如何被廣泛認可的

相傳舍利子最開始被大家傳頌的時候,還要從當年的釋迦牟尼說起,他是古印度釈迦族人,最早佛教的創始人,相傳他一誕生就能行走,29歲時覺悟世間諸多痛苦,遂捨棄王族生活,立志成佛,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經過長期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為釋迦牟尼佛,他一生傳播佛法,歷經千辛萬苦,80歲高齡時在鹿野苑般涅槃。

弟子們將他的肉身火化,在殘骸中發現了牙齒、指骨以及84000顆五彩晶瑩的舍利子,這就是舍利的由來。

舍利子產生的原因,至今為止一直是個謎,有人認為,這是人體中的鈣質在高溫下形成的結晶,也有人認為,這是佛陀大德高僧的功德所化,具有堅固不壞的本質,無論如何,舍利子從一開始就蘊含著佛家的神聖意義。

佛陀舍利獲得的崇高地位,也激發了後世對舍利子的追捧,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佛骨舍利的流傳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全國範圍建造了8萬座舍利塔,並將舍利子分送各地,使之成為可供膜拜的聖物。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高僧的舍利子也成為信眾膜拜的對象。歷史上,有許多高僧大德圓寂後遺留下舍利子,比如說在1994年,蘇州岩靈山寺法因法師去世,弟子從骨灰中發現五色舍利數枚,立即受到信眾膜拜。

可見自釋迦牟尼以來,舍利子就成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標誌,它是佛陀及諸佛大德的象徵,代表他們對佛法的貢獻,每一枚舍利子都承載了特定功德智慧,繼續在佛教徒中流傳。

如今舍利信仰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許多寺廟收藏有舍利子,信眾祈禱時虔誠膜拜,2021年,佛牙舍利子還曾在緬甸舉行盛大巡展,可以說,舍利崇拜已成為連接佛教歷史的紐帶,它將佛陀的遺志代代相傳。

既然我們知道了舍利是如何傳播開來的,那麼誕下舍利的高僧又是如何產出舍利的呢?

高僧火化

我們一般人在去世的時候,都會被送去火化場火化,而高僧在這點則會有些不一樣,一般來講高僧在每個寺廟裡面那都是領頭人物。

所以當一個高僧去世的時候絕對不能如此的草率,佛教講究的是因果循環,所以在最後送走的時候也需要特殊的宗教儀式。

比如說先將其屍體放到特製陶罐裡面,緊接著便有他的弟子開始為其誦經超度,隨之便是七天的火化過程。

等到火化結束的時候,弟子們就會走過來將陶罐打開,將高僧留下來的舍利子拾取出來,在佛家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高僧留下來的舍利子越多,色澤隨之也會鮮艷多彩。

對於高僧燒成舍利的說法,許多人經常會在想,普通人能否也燒出來舍利子呢?有人為此還專門做了一項測試,最終的出來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理論上是可以的。

他先是用雞骨以及豬骨和牙齒作為這次的材料,緊接著拿出氫氧焊機來對此進行持續的加溫,就這樣在經過數個小時三千攝氏度的高溫灼燒下,他還真的在這些骨頭裡面看到了好似舍利子一樣的色澤。

也正是在這一實驗的支撐下,不少網友認為,如果換做是普通人也能經過類似高僧那樣的火葬,或不定也可以產出來所謂的「舍利子」。

不過這些推測再後來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不管怎麼說,舍利子包含了佛家的一種精神傳承,也可以理解為這是得到高僧所留給後人的一種信仰。

舍利:智慧和信仰的傳承

舍利,一顆極小的骨灰圓粒,卻蘊藏著無限智慧,它源自千年前一位偉大的智者,經過漫長歲月流傳至今,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興衰滄桑,也曾引發朝堂皇權的爭奪。

對虔誠的佛弟子來說,舍利子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對佛法的信仰,對歷史學家而言,它記錄了佛教東傳的點點滴滴,對統治者來說,它代表著權力和威望。

然而我們今天看待舍利,已不再是過去將其當作法寶或權力象徵那樣單一,1988年考古學家在遼寧朝陽北塔發現兩顆不同顏色的舍利,這是首次由考古學家確認舍利的真偽,對學術界影響深遠。

舍利既有其神秘氣息,也要面對科學探究的考驗,今人更應該理性看待舍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傳承古人的智慧,並保護這一文化遺產。

舍利的來歷歷經千年,一開始它只是一位偉大智者留在世間的微小痕跡,根據記載,佛陀涅槃後,其骨灰被弟子們分為八部分,供奉在八座塔中,並傳入各國傳播佛法。

數百年後,佛教東傳中國,僧人們將部分舍利帶到中原大地,舍利遂有了在中國立足生根的機緣。

自漢代開始,舍利子在中國的影響日漸增大,魏晉南北朝時,舍利的神奇傳說廣為流傳,甚至能化解帝王殺心,增強其對佛法的信仰。

到了隋唐,朝廷頻繁舉行瞻禮舍利的大型儀式,將其置於寺廟塔閣中供僧人禮拜,一時間,舍利成為國家崇佛運動的中心,被視為佛的化身以示威德。

舍利蘊含的不僅是佛教信仰,也是中國文明的精神標誌,當外敵入侵,舍利成為國粹瑰寶,當社會動盪,它是精神寄託。

可見,舍利佛教信仰,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今人應該理性看待舍利,傳承古人的智慧,亦使當代人受益。

舍利雖小,其意義非凡,它使得佛弟子在修行中時刻警醒,它告誡我們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懷善心行善道。

舍利也見證了中華文明中信仰和智慧的傳承,這是它的意義所在,我們當以平和、理性的態度看待舍利,使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得以世代傳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9abd57bfecdf4913870b8430dc7f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