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字經濟的「倍增效應」愈發顯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成就也是舉世矚目,在數字經濟的助力下,行業經濟發展韌性和動力明顯提升,各行各業都在探索推進數字化轉型。值得一提的是,數位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應用呈現出更強的普惠特性,即便是中小微市場主體,也有機會享受到數位技術帶來的紅利。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新IT重塑企業數字化轉型(2022)》,2021年,我國數字化轉型市場總體規模達21669億元,在「十四五」規劃及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政策的推動下,未來幾年預計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有望在2025年逼近5萬億元大關。
回顧2022年,數字化轉型呈現出幾個新的特點:科技賦能加深,應用場景更加豐富;數實融合進程提速,加速新型人才需求攀升。
科技賦能加深,數字化應用在更多的場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並強調「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提高應用能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優化資源配置、重塑經濟結構、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數位技術也正在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發揮出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目前,5G應用普及全面加速,全國5G應用創新案例超過1萬個。部分地區今年在工業網際網路、能源、交通、教育、環境等眾多方面打造5G應用場景,數位技術的大規模應用,為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與此同時,建設智慧城市、上線「城市大腦」成為很多地方的選擇。「城市大腦」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來提升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新型基礎設施。「城市大腦」瞄準城市治理的難點、痛點,不斷開啟「數字+」應用新場景。
數字化應用場景的建設為數字經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真實的試驗環境和大規模的驗證數據,有助於企業明確創新方向,加速集聚商業化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不僅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促進了數字經濟與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
聚通達依託自身在智慧領域的深耕積累,結合行業新技術的發展,根據統一的建設標準,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並通過「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深度智能化每一個城市數字空間,助力「優政、善治、惠民、宜居、興業、開放」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深度賦能智慧城市四大應用領域,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運行。提出了「1+1+X」的智慧平台,即「一個『產品+數據』平台+一個數智能量+X個智慧應用」。X個智慧應用包括: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衛生間、智慧應急管理、智慧社區等多個應用共同組成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數位技術的發展以及提升全民數字技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都對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其數字職業的標識、數字人才的培養也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焦點,數字經濟時代對於數字人才也將變成剛需。數實融合進程提速,加速新型人才需求攀升202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版)》中提到,本次修訂主要變化之一是對分類體系進行了修訂,圍繞製造強國、數字中國、綠色經濟、依法治國、鄉村振興等國家重點戰略。同時BCG《數字經濟下就業與人才研究報告》預計,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總就業容量將達到4.15億,可以預見,從內部培養,打造自己的數字人才,似乎更為實際。
中國數字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全國各地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領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數字化人才的培養,首先做好後備軍的挑選工作。選擇對於業務、數據、數位技術都有一定專業度,有強烈的自驅力和好奇心,願意持續進步的員工納入數字化人才後備軍,根據公司戰略目標以及業務布局,制定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數字化人才培養計劃。
自2022年,聚通達力變求新,特邀請國內知名賦能導師,為企業員工開展常態式培訓。培訓設置宗旨乃在於大幅度地提升各層級員工的「保證完成任務」和「長期穩定性達標」。不僅避免管理者淪為「萬能保姆」或「萬能救火隊長」。同時促進員工逐漸提升「人人都是企業家」以及「主人翁的精神」意識,主動承擔責任,增強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管理是與低效經營和無效經營鬥爭的偉大工具,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發展,向管理要基業長青,既是當下應對衰退的被動之舉和應然之舉。
通過在領導、管理、專業和應用四個層級進行不同深度和廣度的學習和培養,最終可以為企業發展形成有效且具有特色的發展思路,為企業打造一條通暢的數字化改革和後續發展道路。從而實現以個體數字化為契機帶動企業的整體數字化,形成數字化的有機統一整體,為企業開闢多維新型先進的數字化發展模式。《「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打造智慧共享的新型數字生活。大數據、AI、低代碼等各類前沿科技的多場景應用,商業模式的重建,人才結構的優化,都正在以現有的數據處理與商業智能技術基礎上不斷突破創新,助力企業、產業實現更快速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目前,「數字+」正加速解鎖應用新場景,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