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我連坐22小時的,除了工位,就只有它

2024-10-20     新周刊

2024年J人最大的考驗:在電影院「跑馬拉松」。

作者 | 阿瑞

編輯 | Felicia

題圖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國慶過後,電影市場迎來了傳統上的冷檔期,但有個圈子卻「過年」了。

10月11日起,《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陸續開啟重映,這是該系列首次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如此大規模的連續放映活動。時隔多年,《哈利·波特》的魅力依舊不減。在排片率不足10%的情況下,首部重映四天內票房即超5000萬。

8部電影合計時長19小時40分鐘,想要一口氣看完還是有難度的。有網友計算了成本,由於不少粉絲觀影團票價含周邊贈品,票價更高,如果每場單獨買票,加上路費,8部看下來少說要花1000元。當然,更多粉絲可能會選擇影院的套票,4部低至199元。

誰不想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不少影院和粉絲社團組織連續觀影活動,稱之為「馬拉松」。在電影院「跑馬拉松」需要驚人的毅力,堪稱對J人的嚴峻考驗。「馬拉松和套票划算,但要麼兩天內一口氣看完8部電影,對腰臀很不友好;要麼連續一兩個月的周末都得去固定影院,萬一有事漏看就虧了。」

無論如何,《哈利·波特》系列的回歸點燃了許多人走進影院的熱情,這也是老電影重映的目的之一。但今年多達20部電影重映,能達到如此熱度的,只有一個《哈利·波特》。

回到魔法世界,票價幾何

如果你是鐵桿「哈迷」,那麼粉絲自發組織的觀影團無疑更具氛圍感。

雖然眼下廣州的最高溫仍在30攝氏度左右,但還是有人身穿格蘭芬多學院的巫師袍走進商場。當然,沒有巫師袍也沒關係,穿個聯名款衣服,或是戴個魔法元素的飾品,對老粉來說輕而易舉。每一件單品都是為愛氪金的證明,「哈利·波特」IP的吸金能力在這樣的場合體現得淋漓盡致。

現場簽到選座後,報名者可以領取物料。一些「豪華物料觀影團」的贈品包含正版周邊,如霍格沃茨錄取通知書、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火車票等,以及不下10種粉絲自製周邊。

某觀影團布置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圖/阿瑞 攝)

不過筆者囊中羞澀,選擇的是票價48元的「窮游團」,僅贈送一款海報和冰箱貼。這其實相當划算,要知道,同一影院的Cinity廳電影票價是55元起。「窮游」二字十分貼切,雖然不能在霍格沃茨買房,但至少可以花上兩個半小時「沉浸式旅遊」,和鐵三角一起為做不完的作業煩惱、憑聰明才智打敗每每在期末搞事的伏地魔。

該系列第一本小說出版已20多年,中文網際網路上,數個哈迷社團至今還活躍著,定期組織讀書會等活動。電影重映的消息一出,這些社團紛紛行動,快速組織起觀影團。

小藍是資深哈迷,聽說了重映消息她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2020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中國重映時,官宣微博的評論區呼聲最高的一條評論是「求8部一起重映」。但小藍了解這種可能性非常低。「從來沒有想過在電影節之外能有機會一次性看完8部電影,所以這次說哈迷過年毫不誇張。」

「霍格沃茨永不畢業。」(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她同時也是某哈迷社團成員,負責組織了多場觀影活動。她說:「大家購票熱情高漲,我們開了一場近200人的團,2分鐘內票就賣完了。」

社團另一名成員小黃則是「原著黨」。她認為,由於小說體量龐大,《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後4部越發不貼合原著,所以她打算只觀看前4部。「魔法世界的日常生活恰恰是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但受篇幅限制,後4部不得不捨去這些內容,導致影片就像走過場一樣缺少邏輯和細節。」

針對不同需求,總有觀影團能提供合適的選擇。社交平台上發布的觀影團信息五花八門,單部電影送十幾樣周邊還不算是最豪華的陣容,有活動組織方甚至會提供名為「霍格沃茨大禮堂的前菜點心」的晚飯,加上4部電影的套餐價為388元。

(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為了吸引觀眾,影院也開始下功夫卷物料。不少影院會在票根上印有特殊標語(如「霍格沃茨永不畢業」),有的影院會提供魔法元素的印章供集章愛好者打卡,還有的主動向哈迷社團尋求合作、布置現場。

為情緒價值付費無可厚非,但哈迷們也要當心被「割韭菜」。有的社團跟電影院談下優惠,一分錢不賺;而某些社團所組織活動的溢價,遠遠超過所贈送物料的成本。

電影重映,只有情懷還不夠

在《哈利·波特》重映之前,今年已經有十餘部老電影陸續重映,還不算《食神》這樣未在內地公映過的片子。但這些電影,大多沒有激起太大的票房水花。

截至目前,今年重映電影中票房成績最好的是《你的名字》,今年7月重映後,它拿下了1.37億元票房。其次是3D版的《流浪地球2》,目前重映票房超1000萬元。其餘的如《沙丘》《奧本海默》《孤注一擲》等,票房在幾十萬至幾百萬之間,討論度也不高。

《食神》高清修復版海報。(圖/豆瓣電影)

都說情懷最能帶動消費,可如今這一招,似乎沒那麼靈了。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食神》高清修復版,內地票房最終定格在644萬。懷舊難敵務實,老觀眾「欠」星爺的那張電影票早已補上,既然台詞都能倒背如流,很多人覺得似乎也沒有特意花錢重刷的必要。

花時間去往一家影院,再花上幾十塊錢,僅僅為了再看一遍已知的情節,很多人自然會覺得不那麼值當。同樣的價錢,在視頻網站開會員可以看很多片子。即使不開會員,用五分鐘隨手刷刷不同博主的短視頻解說,也能有新的感悟。

情懷固然有用,但只有情懷是不夠的。面對一筆可花可不花的錢,人們下意識的選擇是「不買立省百分百」。要讓觀眾走進電影院,必須有更吸引他們的理由。而《哈利·波特》全系列重映熱度之高,答案或許就藏在觀影團背後。

很多哈迷家裡還留著國內最早的《哈利·波特》版本,且翻閱了許多次。(圖/受訪者提供)

同樣是講故事,電影院的優勢在於大銀幕的視覺效果與連續而沉浸的觀影體驗,用《哈利·波特》這樣視覺語言豐富的電影重映來吸引觀眾再合適不過。許多哈迷時常重溫原著小說,上百遍的反覆閱讀並不會使這個故事變得無聊。而且即便熟知故事走向,魔法世界仍然是個引人入勝的「景點」。

當燈光暗下來,面前只有寬闊的銀幕,這樣的魔法世界比在其他任何設備上能看到的顯得更加真實。某種意義上,哈迷們並不是去看電影,而是組團去霍格沃茨遊玩,像逛環球影城一樣重溫《哈利·波特》電影。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曾撰文解釋他對漫威電影的那句著名評價:「漫威電影不是電影,而是主題樂園。」他說,這句話並非批評,畢竟大多數影院的銀幕上充斥的都是大系列電影。

系列電影往往有更高的粉絲黏性。(圖/《指環王1:護戒使者》)

無論藝術家如何看待IP系列電影,資本和觀眾的青睞足以說明它們的生命力。2021年,《指環王》系列三部曲也曾在內地院線重映,總票房過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會推出不同IP系列電影重映馬拉松活動,總能得到影迷的踴躍支持。

每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在國內首映時,幾乎都是當年進口片票房的前五名。電影里琳琅滿目的魔法道具,早已成為海量二創的靈感源泉。時至今日,網際網路上的同人創作、原著解析依然活躍,電影重映仍能脫穎而出也就不奇怪了。

已完結的故事或許終將迎來變得「小眾」的一天,但此刻,《哈利·波特》的情懷還在持續。有哈迷稱:「我們在家看了無數遍,但是我的孩子沒有在電影院看過全系列,這次重映就可以讓他感受一下。」

冷飯可以炒,但機會屬於新電影

近日,有網友盤點發現,參演《哈利·波特》電影的演員中已有十餘位離開人世,其中包括兩任校長、海格和麥格教授的扮演者。

「對於頭腦十分清醒的人來說,死亡不過是另一場偉大的冒險。」(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即使《哈利·波特》如今仍然是最火的IP之一,人們也不得不感慨一句「物是人非」。戲外,年輕演員與J.K.羅琳在社會話題上的觀點分歧,前傳《神奇動物》系列電影票房的折戟,《哈利·波特》電視劇項目不盡如人意的選角,都讓人們為這個IP的未來捏把汗。

更令人懷念的是,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首映的2001年,還有《指環王》第一部、《速度與激情》第一部上映。那一年,成為經典的電影不少,類型亦各有不同——好萊塢的《公主日記》讓無數女孩做夢,讓-皮埃爾·熱內的《天使愛美麗》浪漫到骨子裡,今敏的《千年女優》和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成為經典動畫,周星馳首次獨立執導的《少林足球》、馮小剛的《大腕》等影片的經典台詞後來流行了二十年。

系列電影完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上映的2011年,《雷神》《 中諜》《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等系列電影正如火如荼。那一年,韓國有《熔爐》,中國有《金陵十三釵》,年輕人愛的《失戀33天》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也創造了票房神話。

(圖/《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

又一個10年過去,許多系列電影紛紛迎來完結篇。人們揮淚告別青春之後發現,電影院似乎不再是某種必選項。何況,對繁忙的都市打工人而言,抽出半天時間出門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奢侈。

儘管系列電影的優點是生命周期長,但若過於依賴舊有的IP,也會暴露問題。當續作口碑下滑,或是不再有續作,情懷又能持續多久?

說到底,經典重映終究只能對電影市場供應起補充作用,市場的主流永遠屬於新電影。比起指望重映電影造就票房奇蹟,或許更要緊的是打造更符合當下需求的新IP。

至少《哈利·波特》證明了,即使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依然有很多人願意付出長時間的專注力坐在電影院,重溫一場夢,並為之掏出真金白銀。

校對:遇見;運營:嘻嘻;排版:鄒佳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cb2f6008ed59413301dfa94582503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