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媽,就是父親離異或喪偶後再婚時娶的妻子,稱之為子女的後媽,又稱繼母、後母或後娘。
俗話說,後媽難當。十個後媽就有九個不好。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一些人片面地認為,繼母會對孩子不好,繼母會虐待孩子。這種觀點是以偏概全的,是對後媽的誤解和偏見。
「三八」節這天,在河南洛陽,一個小男子把一枝鮮花當作節日禮物,專程獻給他後媽的感人畫面,就很好地詮釋了繼母和繼子之間的親情和溫馨。
故事的原委是這樣的:
小男孩的爸爸跟媽媽離婚後,小男孩就跟隨爸爸一起生活。後來,他的爸爸跟一位姓吳的女士再婚,吳女士就成了小男孩的後媽,也就是他的繼母。
再後來,小男孩的爸爸又跟他的後媽吳女士離婚了。小男孩仍舊跟著爸爸一起生活。而吳女士則帶著跟小男孩爸爸一起生育的一兒一女獨自生活。
3月8日這天,正逢「三八」節。還在上小學的小男孩,知道這是女性的節日,也就是他的後媽的節日。
於是,他非常有心地拿出自己的零花錢,提前專門買了一支紅色的鮮花,把後媽吳女士約到自家小區外面。當他走出小區大門,遠遠地看到後媽在等待他時,他拿著一朵包裝精緻的鮮花,歡快地跑向吳女士。
當他跑到吳女士跟前,遞上鮮花時時,氣喘吁吁而又十分高興地說道:媽,祝你節日快樂!送給您!
吳女士連忙說道:你叫我來就是送我這個呀!走,趕緊去吃飯吧。
小男孩回答道:不用、不用,我還要回去寫作業了。一邊笑著推辭,一邊轉身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去了。
據吳女士講,她雖然跟這位小男孩的爸爸離婚了,但是,她和小男孩的關係並沒有因為離婚、並沒有因為不住在一起而疏遠、而淡漠。還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親如母子般的感情和常來常往的聯繫。
同時,這位小男孩跟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之間,相處得也是十分融洽和和諧。每當空閒時,他都會來到吳女士的家裡,跟弟弟、妹妹玩耍。雖然是同父異母,猶如一個媽媽生的孩子,勝似一母同胞。
看到小男孩專門有心地給他的後媽敬獻節日禮物這一幕,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吳女士作為後媽,在與小男孩共同生活期間,不是親生的,卻視同己出,沒有私心,確實是真心對待和精心養育了這個繼子的。
真心換真心,情義兩心知。看得出來,一位是善良有愛的好後媽,一位是懂事和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聽到小男孩在見到吳女士時,親切地對著她喊「媽」的聲音。這一聲「媽」,叫得好甜;這一聲「媽」,叫得好自然;這一聲「媽」,叫得發自內心!
不知道內情的人,肯定以為他們是一對母子!後媽和繼子之間的關係,相處得這麼親密、這麼融洽、這麼和諧,真的令人感動!雖非生母、雖非親子,卻勝似濃濃血脈骨肉!他們今生相逢,也是美好的緣分。
現實生活中,俗話所說的「後媽難當」、「後爸難處」,也是有其原因的。
有的男女再婚,當了後媽或者後爸後,因為對一方帶來的孩子沒有血緣關係,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過不了心裡的那個坎,沒有辦法把繼子當成親生的一樣來看待。
有的男女再婚後,錯誤地認為,對方帶來的孩子是兩人之間感情上的一個障礙。覺得後爸、後媽總歸不是親爹親娘,跟孩子之間永遠隔層紗。相互之間難以親近,難以親密,難以相互認同。
有的男女再婚後,因為調整不好心態,因為與繼子女相處時,經常產生矛盾,覺得心累。就認為不要輕易給別人的孩子當後爸、後媽。個別的甚至發生虐待繼子、繼女的不良行為,導致最後反目成仇。
對於小男孩和後媽吳女士之間不是母子,卻親如母子的溫馨一幕。網友們看了後,也是感到欣慰、感到開心、感到高興。
因為,這個小男孩3歲時,吳女士與他的爸爸再婚,組成了新的家庭。婚後又生育了一兒一女。儘管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對這個老公帶來的大兒子仍然一視同仁。如今,吳女士儘管跟小男孩的爸爸也離婚了,但是,他們之間的母子情,卻沒有分離。吳女士可親可敬的母親形象,早已在小男孩的心裡紮下了根。
不管怎樣,當再婚的男女組成新的家庭後,在與繼子或者繼女相處時,夫妻之間應該以誠相待,大人和孩子之間應該相互理解。
特別是作為繼父、繼母的,多包容、包涵孩子,盡力彌補孩子缺失的愛,把繼子當親生地來對待,盡最大努力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了,等到他們真正懂事了,一定會記得你的好的,一定會把你當成親爹新娘來孝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