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漩渦中的固態電池,再掀投資小高潮 | 焦點分析

2024-05-23     36氪

文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勛

固態電池熱,是技術突破還是營銷噱頭?

4月初上汽旗下智己汽車發布「准900V超快充固態電池」的消息,引發了一場二級市場概念股的炒作潮。隨即,概念股的狂歡引來了眾多媒體和專業機構的質疑與炮轟,智己汽車關於固態電池的表述也被批評是營銷噱頭和炒概念。

與二級市場的「投機」和快進快出不同的是,幾乎同一時間,一級市場上的 「耐心資本」正用長線資金下注固態電池,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小高潮。

36碳製圖

據36氪不完全統計,今年3月以來,國內陸續有高能時代、中科固能、融固新材料、毅華新能源、星科源等數家固態電池相關企業密集獲得新一輪融資,包含高瓴、紅杉、東方富海、險峰長青等知名投資機構正對這一賽道持續下注。

雲道資本於少佳告訴36氪,這一輪密集投資有一個重要的催化劑,就是寧德時代在4月的CIBF(重慶國際電池技術交流會)上宣布的2027 年小批量生產全固態電池的目標。

「當行業鏈主(寧德時代)都表示固態電池是未來方向,並制定了明確時間表,創投機構對於固態電池的投資自然就有了更大的確定性。」 於少佳表示。

固態電池確定性更強了

固態電池有著「動力電池聖杯」之稱,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態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充電倍率和循環壽命方面都有著顯著優勢。業界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固態電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車退出歷史舞台之時。」

因此固態電池的技術革新進展,時刻牽動著資本市場的神經,也容易成為二級市場炒作的概念。

但細究國內固態電池產業近期的一系列動向,在二級市場炒作之外,一些變化在悄然發生——廠商紛紛開始公布明確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

廣汽集團是國內第一家給出全固態電池明確量產落地時間表的廠商。4月12日,廣汽發布全固態電池技術,並宣布其全固態電池將於2026年實現量產搭載,率先應用於旗下的昊鉑車型。

「寧王」是第二家。4 月 28 日,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在CIBF2024 先進電池前沿技術研討會上表示,公司目標是在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小批量生產。

吳凱提到,如果用技術和製造成熟度作為評價體系(以1-9打分),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處於4的水平,而到2027年,公司期望能達到7-8的水平,這意味著可以進行小批量生產。

今年以來,寧德時代加大了對於固態電池的投入。據媒體遠川汽車評論報道,寧德時代將過去只有幾個人跟蹤研發的小規模固態電池團隊擴張,由吳凱帶隊,加大投入;其在香港成立的AI實驗室也將大幅加速固態電池材料的研發。

國軒高科也在5月17日發布了採用全固態電池技術的金石電池。該項目總工程師潘瑞軍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國軒高科的全固態電池計劃2027年小批量上車實驗,如果測試順利,隨著產業鏈逐步建立,預計將在2030年實現量產。

國軒高科5月17日發布了全固態電池技術

動力電池廠商和車企們為何在此時集中公布全固態電池的小批量生產時間表,且時間段集中在2026年和2027年?

一家鋰電廠的固態電池研發負責人告訴36氪,日韓企業在布局固態電池方面比國內要早一步,今年的北京車展上部分日系車企表示到2026年要量產固態電池,我國正在加緊追趕當中。工信部正在籌劃固態電池的產業政策,準備提供數十億元的經費支持多家企業投入。

「我相信投入這麼多資金進來之後,加上企業本身配套,和外部資本的進駐,肯定能夠把國內全固態電池的開發推進得更快。預計到2030年實現全面量產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該負責人表示。

頭部廠商技術攻關的加快和小規模試產,自然也會帶動固態電解質、正負極等產業鏈的需求。而消息靈通的投資機構在鋰電廠商公布量產時間表之前,就紛紛完成了新一輪投資。

據36氪不完全統計,僅今年3月,就有4個固態電池產業鏈項目完成新一輪融資,既有新項目首次獲得融資,也有老項目獲得機構持續下注,迎來了一波投資小高潮。

產業化仍面臨挑戰

巨頭的加速和政策的支持,無疑將會加快國內固態電池產業的發展步伐。但固態電池究竟何時能夠規模量產,無人能夠確定。

要在實驗室做出小的固態電池並不難。上世紀90年代,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就在實驗室中發現了合適的固態電解質,以此為基礎的薄膜電池能量密度超過 700Wh/kg,是如今液態鋰電池的 2.5 倍。

但想要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面臨的卻是工程與技術的巨大難題。日本豐田公司擁有全球最多的固態電池領域專利數,在過去30多年已嘗試了數萬種電解質應用到電池中。但至今豐田仍未大規模量產固態電池,此前宣布的量產時間節點也一再拖延。

一位專注鋰電池賽道的投資人告訴36氪,固態電池要考慮商業化,必須做到「六邊形戰士」,即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充電倍率、耐溫性、BMS(電池管理系統)控制等影響電池性能的六個方面都達標。

歐陽明高在1月的會議上也指出,「全固態電池產業化仍然面臨一系列的科學難題,需要從關鍵材料、介面、復合電極、單體電池不同層面進行解決。」

三星SDI公司展示的全固態電池模型

「90年代就已問世的固態電池,到現在三十年都沒有量產,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領域的難度了。」該投資人表示,固態電池的研發進程雖然在加快,但離真正的大規模商用還是很遠。

在他看來,對於資金多的投資機構來說,廣泛下注,選擇投資在固態電池產業鏈上無可厚非。但在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方面,目前固態電池還尚未達到突破的拐點,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技術變革。

換句話說,固態電池項目目前仍是一筆典型的「風險投資」,下注的投資機構仍然需要為此承擔不小的風險。

不過,面對固態電池這種萬億級的新投資風口,鮮少有機構甘心錯過押中「下一個寧德時代」的機會。

據機構夯邦投資不完全統計,在固態電池賽道,2022年和2023年國內一級市場均發生了22起融資事件。賽道內的頭部企業清陶能源、衛藍新能源和輝能科技,已成長為估值超百億元的獨角獸。

值得一提的是,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也不光涉及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作為電池技術競爭的關鍵制高點,成為國家之間戰略產業競爭的新方向。例如韓國就計劃在2023-2028年投入3066億韓元(約16億元人民幣),爭取提前實現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等商業化應用。

作為新興產業的發掘者和助力者,國內創投機構對於固態電池賽道持續投資,也將會與政府資金、產業資本一道,共同助推我國固態電池產業量產突破,奪取「動力電池的聖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7f27fd2b533fefce01a5931c7f9bf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