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陽:解讀巴塞爾協議III在中國的實施

2022-05-16     人大重陽

原標題:陳忠陽:解讀巴塞爾協議III在中國的實施

2023年1月1日巴塞爾協議Ⅲ最終方案將全球正式實施。與此同時,我國銀行業資本監管規則修訂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陳忠陽在「資本、風險偏好和限額管理」專題講座中,從為《巴塞爾協議》鼓與呼, 如何認識《巴塞爾協議》,如何實施《巴塞爾協議》以及如何評價我國的《 巴塞爾協議》的實施等多個角度,對《巴塞爾協議》進行評析,並做出要堅持從本質、以學習的方式實施,堅持結合國情以探索創新的方式實施,倡導專業化的全面風險管理,持續培養和穩定專業骨幹團隊,提升待遇和發展空間 ,高層領導要更多地公開宣講《巴塞爾協議》等多項建議。

以下為根據講座內容整理的會議紀要:

1

為《巴塞爾協議》鼓與呼

中國實施巴塞爾協議轉眼已過去20年。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些國際金融組織認為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嚴重偏低,甚至有70%-80%的不良資產率。儘管當時沒有準確統計,但不良資產率較高和資本充足情況不容樂觀是不爭的事實。

1997-1998年,為提高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使之達到《巴塞爾協議》中8%的標準,財政部為四大銀行注入2700億資本金,在1999年又剝離了1.4萬億不良資產。

2001年,中國加入WTO,要按國際規則運行我國的金融體系,要開放市場,提高金融行業的競爭力,恰好趕上了《新巴塞爾協議》即將出台,中國銀行業開展了廣泛的《巴塞爾協議》研究討論。

那麼現在中國銀行實施《巴塞爾協議》的情況怎麼樣?我不得不為中國實施《巴塞爾協議》鼓與呼。

(一)《巴塞爾協議Ⅲ》終版出台遇冷

但凡要為一件事情鼓與呼時,往往是比較艱難的時期,是需要鼓勵與呼籲的時候。中國實施巴塞爾協議的氛圍與早些年大不一樣,1988年出台《巴塞爾協議》,2004年出台《巴塞爾協議Ⅱ》,金融危機之後,2010年出台《巴塞爾協議Ⅲ》,這一版本是一種緊急修訂,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受到較多批評,經過將近8年,2017年出台《巴塞爾協議Ⅲ》最終版本,國外業界也稱之為「巴塞爾協議第四版」,巴塞爾委員會還是稱之「巴塞爾協議Ⅲ」,這一版出台後,在國內和國際都是遇冷的,沒有得到各方的全面認同。

國內更是感覺很冷清,2018年春節前,終版已經發布一個月,媒體上除了個別記者報道,幾乎沒有專家發言,專業性的文章也很少,只有兩篇主管部門領導的文章,更沒有研討會。

《巴塞爾協議Ⅲ》終版可謂10年磨一劍,代表國際金融行業對2008金融危機的系統反思,竟然無人問津。我有幸作為一名中國《巴塞爾協議》實施的歷史見證者,1998年關注《巴塞爾協議》的修訂。2001-2002年主辦周末研討會,談論的事情主要是《巴塞爾協議》與現代風險管理。2004年《巴塞爾協議Ⅱ》出台後,開辦中國金融風險論壇,並連續舉辦了若干年的「巴塞爾協議專題研討會」。研討會上,數百位專家專門討論《巴塞爾協議》。

近幾年,平台話題從《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計算、風險量化等擴大到金融科技、風險與業務的結合等。時間走到2017年底,當終版公布時,竟沒有太多人討論。

(二)2018的新年願望與長達三年的努力

在2018年春節前,我對於冷清的交流氛圍非常感慨,在年底希望組織《巴塞爾協議》30周年高級研討會。2018年恰好是《巴塞爾協議》30周年,也是中國實施《巴塞爾協議》2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美國金融危機10周年。

我希望在論壇上回顧《巴塞爾協議》的發展與中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並把過去專家朋友交流過的觀點匯總起來,出一本系統反映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的文集。

在2018年9月,高級研討會成功舉辦,中國人民銀行主席、中國銀行董事長、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各大行風險部總經理、諮詢公司和小型農村商業銀行代表等40多位專家發言,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盛況。

自此以後,關於巴塞爾的討論仍然很少,2020年迎來了馬雲對《巴塞爾協議》的吐槽,《巴塞爾協議》被送到風口浪尖。很多不懂的人發問:

  • 什麼是《巴塞爾協議》?
  • 為什麼馬雲說它是老年人俱樂部?

馬雲的講話引起了市場的喧囂,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於是我連續發表了10篇文章。

很多人對《巴塞爾協議》有困惑、有誤區、有不解、有質疑、有反對,我們實施《巴塞爾協議》這麼多年到了一個什麼局面呢?今天的會議是2018年30周年紀念會後再次舉辦的活動,請到的專家屈指可數。早年一起探討的專家朋友們已經紛紛轉到其他崗位,雖然銀保監會還在積極實施《巴塞爾協議》,但總的來說沒有很多專家願意交流它,這是因為整個環境有了一些變化。現在是我們要為《巴塞爾協議》鼓與呼的時候。

如何鼓與呼?在2018年已經成功舉辦了論壇,但出書是一件艱難的,直到今年5月才正式出版。這本書彙集了二十年來數百位國內外專家的交流體會和上千篇文獻的觀點綜述,對理解《巴塞爾協議》和中國金融風險管理20年的發展幫助很大。

有幸受到了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先生的支持,為本書親自作序。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卷,含130萬字、三百多位專家的前沿觀點、1000多篇文獻,總共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2018年高級研討會的演講文稿整理和一篇系統性的研究報告;

第二部分是2005-2019年TGES平台三百多位專家的演講文稿摘要,分為十三個模塊,系統反映在過去15年的時間裡專家對《巴塞爾協議》的看法,是寶貴的專業資源,是中國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全景圖;

第三部分是對國內主要期刊雜誌關於《巴塞爾協議》和現代風險管理的1000多篇文獻的綜述,分為11個主題;

最後是我個人在20年中關於《巴塞爾協議》相關文獻的選編,包括2020年針對馬雲觀點的10篇評論。

整本書比較系統地反映了《巴塞爾協議》和全面風險管理在中國的建設情況,是幾百位專家交流的思想記錄。

2

如何認識《巴塞爾協議》

早些年大家對《巴塞爾協議》很重視,監管方面也很積極,我在2004年寫過普及性的讀物《巴塞爾協議知識問答》,請到了當時銀監會唐主席親自寫序,他說很多參加人大會議的委員還在拿著《巴塞爾協議》文稿,可想而知當時大家對巴塞爾協議很感興趣。

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對《巴塞爾協議》的認識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老年俱樂部」的說法。

  •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很多人說《巴塞爾協議》連西方的金融危機都沒有管住,有什麼用呢?
  • 有人說《巴塞爾協議》是西方人的做法,拿到中國管用嗎?
  • 有人說銀行業是低資本運行的,靠一點資本就可以管住風險嗎?
  • 流動性風險來臨時,所謂加權後8%的資本可以忽略不計,按普通財務指標遠遠不足8%,是無能為力的。還有人認為《巴塞爾協議》就是一群博士做模型,實踐中的事情能靠模型解決嗎?
  • 2008年後,國際上對模型的使用有很多的批評。還有人是詢問有沒有能替代《巴塞爾協議》的體系?
  • 中國自己能不能有一套替代的體系?

(一)《巴塞爾協議》是老年人俱樂部嗎?

關於《巴塞爾協議》是不是老年人俱樂部,我認為與其說是老年人俱樂部,不如說是一個在國際金融市場數十年波瀾起伏發展過程中歷經風險和危機,身經百戰的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的「老兵」俱樂部,是數十年來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管理的經驗總結,而且是處於持續發展的。

馬雲之所以認為《巴塞爾協議》是老年人俱樂部,是由於他認為現在是發展金融科技的年代,《巴塞爾協議》是已開發國家的東西,不適合中國這個年輕的國家。他把《巴塞爾協議》與年輕人、未來對立起來,但實際上《巴塞爾協議》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彙集著國際上金融風險管理的經驗,不能稱之為老年人的東西,而應該說是老兵的經驗總結,並且還包括動態發展的一面。

(二)《巴塞爾協議》沒有防止住危機就沒有用了嗎?

金融危機是防止不住的,風險管理的目的從來不是防止危機,這是風險管理的基本共識,就像人不能防止生病和死亡,風險管理「防危機」而不是「止危機」。現代風險管理理念首先是要承擔風險,承擔風險必然要接受某些後果。

不管是外部市場的獨立評級還是金融機構的內部評級,信用評級始終是金融體系中重要的風險管理機制,不能因為出現一次錯誤就說沒用。同樣,《巴塞爾協議》也要吸取經驗教訓,與時俱進。

(三)西方國家的做法也適合於中國嗎?

對於《巴塞爾協議》是否適用於中國,這關係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問題。我們要向西方學習,洋為中用,不是簡單的適用或不適用,而是要拿過來改造。

《巴塞爾協議》是現代金融體系風險管理的集大成者,是一本西方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超級教科書,不向它學習還能向誰學習?要發展市場經濟,這套體系的適用性是毫無疑問的,但簡單的照搬照抄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四)靠8% 的資本可以控制風險嗎?

風險是不是靠那一點點資本來控制?顯然不是。《巴塞爾協議》的精髓也絕不在於靠那一點資本在事後抵禦風險,而要通過對資本的要求加強事前的風險管理。

8%的資本很重要,但重要性不在於風險發生後去覆蓋、吸收,現代資本管理就是風險管理,不是傳統的財務資本管理,而是經濟資本管理,在風險的計量、經濟資本的配置、風險限額、風險定價等方面。8%的資本是一種信號、一種機制,是一個神經系統的中樞。資本不是等於資產減去負債,資本等於風險,而風險要用機率來計算。

現代風險管理以及《巴塞爾協議》的精髓是要把資本和風險結合起來,用資本來控風險,在事前發揮作用,用資本控制風險是風險控制的高級階段。不是簡單的拿資本覆蓋損失。

(五)講求模型的《巴塞爾協議》可以解決實踐中的風險問題嗎?

風險管理到底靠模型解決還是靠實踐經驗解決?量化模型和實踐經驗的爭論是現代風險管理由來已久的問題,也是國內國外都關注的問題。國際上有一個經典的問題——風險管理到底是經驗藝術還是科學?

現代風險管理給人的印象是大量的數學建模,但對一線人員而言,流程和法律才是重點,這與模型是兩套語言體系。《巴塞爾協議》的大量工作是計算風險,所謂的風險定價、風險限額、風險評級等,都要建立在計量模型之上,這種計量遠早於現在的大數據。要是處理不好計量模型和實踐經驗的關係,會陷入困惑,認為《巴塞爾協議》沒有用。

(六)有一套可以替代《巴塞爾協議》的體系嗎?

談到替代體系,大家會想到COSO的內部控制。COSO體系與巴塞爾體系幾乎同步發展,2004年《COSO-ERM》和《新巴塞爾協議》同步出台,2017年又同時更新,但COSO協議相對於巴塞爾很簡單。COSO是審計師驅動的體系,巴塞爾是銀行家、監管部門驅動的體系,審計師從會計、核算、內控的角度控制風險,而控制風險不等於管理風險。

目前來看,沒有一套體系可以替代巴塞爾體系,中國未來可能會有,但只要中國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就不可能完全脫離巴塞爾,而應站在世界各國文明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風險管理體系。

拋開巴塞爾不可能、不現實、也沒必要,相反我們應該借鑑它,而實際上我國多年來也是這樣做的。

3

如何實施《巴塞爾協議》

(一)只是籌措資本提升資本充足率嗎?

很多人認為,實施巴塞爾不就是多搞點資本金嗎?不就是多補充一級、二級資本嗎?有人覺得,資本就是錢的事,就是資產減負債,這是傳統風險管理理念。現代風險管理中,資本等於風險,等於VaR,等於一定置信水平下最嚴重損失,是一個機率概念。實施《巴塞爾協議》不是簡單地要求籌措資本,其核心是開展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包括制度、流程、風險計量、模型、數據以及資本的籌措等方方面面。

(二)《巴塞爾協議》是不是只有大銀行適用?

十多年前,受美國影響,很多人認為只有大銀行需要實施《巴塞爾協議》,很多小銀行不需要實施,非銀行業也不適用。我國實施《巴塞爾協議》還是比較積極的,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都比較積極,但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巴塞爾協議》只適用於大銀行。我國實施《巴塞爾協議》主要目的是向西方國家學習現代風險管理。

(三)如何從本質上實施《巴塞爾協議》?

《巴塞爾協議》的本質是全面的風險管理,而不是簡單的數字計算。《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分為三個層次:數量層次,數量夠不夠;計量層次,計量準不準;資本層次,資本管不管用,資本能不能發揮作用。

西方國家主要解決前兩個問題,而我國亟待解決的是第三個層次,是更加根本性的問題,即資本在風險管理中有話語權嗎?資本管理風險有傳導機制嗎?業績獎金、產品定價有沒有與資本掛鉤?這些是我們要向西方學習的。

(四)如何結合國情實施《巴塞爾協議》?

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之上,也要思考如何結合我國國情,以探索創新的方式實施《巴塞爾協議》。過去20年,中國實施《巴塞爾協議》走的就是這條路,監管部門從一開始就沒有完全照搬西方,而是一直強調加強風險管理,以至於2004年我國發布第一個資本管理方法時,引起國際的軒然大波,國外媒體認為中國拒絕了巴塞爾。我受邀發布兩個演講,回答西方的質疑,我的答案是:

中國在以自己的方式接受《巴塞爾協議》,從本質上接受《巴塞爾協議》,強調先建立風險管理體系,讓資本先發揮它的作用。

20年來,我國實施《巴塞爾協議》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方法,這也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4

如何評價我國的《巴塞爾協議》實施

(一)成就與作用

過去20年來我國實施《巴塞爾協議》的成就主要在五個方面:

第一,現代風險管理的理念得到了宣傳與推廣,很多人的風險理念都發生了變化。這些理念都來自於巴塞爾,包括系統性風險的理念,系統性風險概念來自於《巴塞爾協議》,與馬科維茨的系統性風險是兩個概念。

第二,資本數量和實力的提升。1998年之前,在IMF報告中,我國的銀行業沒有幾乎沒有資本,實施《巴塞爾協議》20年來,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補充。

第三,風險計量水平。以前我國連簡單的不良資產統計數據都沒有,更別談風險計量,而現在我國的內部評級早已實施了好幾輪,做到了大數據的評級優化的階段。

第四,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我國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已經實施十多年。

第五,現代風險管理傳播。風險管理理念已經由銀行業傳播到非銀行機構,包括保險行業等。

(二)問題與批評

問題與批判包括照搬照抄、不適用國情和不接地氣、風險管理「花瓶」和「兩張皮」、投入高成本大、量化模型局限性、實施效果不明顯等等。

關於最後一點,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實施效果不明顯?因為大家覺得銀行實施《巴塞爾協議》就是用一些IT系統,給領導和監管者看,作用並不太大。這些觀點既來自業務,也來自於部分研究者。

問題要客觀看待,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實施《巴塞爾協議》關乎金融行業最核心的問題——風險管理的全面建設。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期待買一個IT系統就可以達成,尤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領導的理念。引進風險管理,先有「花瓶」,再有水平,要給自己一段時間。核心風控體系的建設,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只要堅持方向,一年比一年有進步就行。

另外一個問題是,風險管理工作的績效是不直觀的,這是風險管理工作的最大挑戰性,是風險管理本身的特點。風險管理部門不像業務部門,沒有客戶增長,部門的業績與佣金、利息等收入沒有直接關係。在很多情況下,風險管理部門在說「No」,說「No」不能被認為創造了收益,也很難說是拒絕了損失還是妨礙了業務發展。績效都在心裡、在腦子裡。但不直觀不等於觀察不到,只有擁有現代風險管理理念才可以觀察到。

風險管理的業績與其說是風險管理部門干出來的,不如說是領導看出來的。如果領導認為只是用來應付監管的,那就不重要,如果領導堅信風險政策的科學性、長遠性、複雜性、專業性,堅信投入IT系統、數據體系、制度規範非常重要,就能看到風險管理的作用和業績。

5

建議

  • 堅持從本質、以學習的方式實施;
  • 堅持結合國情以探索創新的方式實施;
  • 倡導專業化的全面風險管理;
  • 持續培養和穩定專業骨幹團隊,提升待遇和發展空間;
  • 高層領導要更多地公開宣講《巴塞爾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4f259b428b76536dd39ef66a0b87e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