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學
文|唐辰同學
雷軍刪了一條微博。
內容是圈內老師寫的,本意是戲謔調侃。不曾想,雷軍發布到微博,引起轟動。原文是,「雷軍造車,天命所歸,雷字帶電,軍字帶車」。後來可能是經人提醒,感受到「天命所歸」自帶的熱氣騰騰的殺氣,就刪掉了。
雷軍微博截圖,其本人已刪除
這種敘事多出現在影視劇、小說里。比如《雍正王朝》里,街頭傳遍「八大王」兒歌。當時雍正帝還是雍親王,他的智囊鄔思道一語點破,其中的刻意附會,也成為李衛口中的「大王八」。
復用在小米造車,用雷軍的話說,就是出道就須是巔峰,賭上全部聲譽造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雷軍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大佬。他通過兩篇長文,數條微博,把一場只發布技術,不發布新車的營銷會議,期待值拉得滿滿。「雷軍造車」的聲音,雖然沒能蓋過「遙遙領先」的華為,但已經燒開了一鍋小米粥,靜等揭鍋。
實際上,雷軍造車,始終繞不過去一個女強人,她就是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二人的「量子糾纏」,始於2013年。
當時是央視年度經濟人物評選頒獎盛典,個人在現場,見證了兩位獲獎者:雷軍和董明珠——這是當時中國企業家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設下賭約。雷軍稱,五年內,小米營業額將超過格力。如果達成目標,希望董明珠賠償一元錢。董明珠信誓旦旦地稱不可能,如果超過,願意賠償10億元。
這場天價賭局,有個背景。在前一屆,也就是2012年,在同樣的場合,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有一賭,雙方約定,「到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占到50%,我給馬雲一個億。如果沒到,他還我一個億。」
大佬們的賭約,簡單粗暴又多金,但確實是行走的流量包。那時風氣明朗,朝氣蓬勃,適度的玩笑,大家都並未覺得不妥,反而是互相激勵,試圖在發展中證明自己。這實則是發展模式的爭論:傳統實體製造業和網際網路虛擬經濟的碰撞。
但用今天的語境評判,整個場面不太符合主旋律的格調:都是知名企業家,怎麼可以在如此嚴肅的場合,進行這種踩線的炒作?比如,就有人提醒雷軍,「你們這是巨資賭博,涉嫌違法」。
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雷董之約」和「王馬賭注」,網際網路經濟都贏了聲勢。
五年之約在2018年見分曉,當年格力總營收1981.2億元,小米為1749億元。單從營收數據看,董明珠贏了。對於這個結果,雷軍和董明珠的看法截然不同。
雷軍認為這是「一個玩笑」,大家都認真了,他們也不得不認真。小米十周年演講上,雷軍首度回應與董明珠的賭約,表示掉坑裡了,「五年內的賭注是輸了,但是第六年我們贏了。」小米營收從200 多億漲到了 1749 億,漲了 8 倍。雷軍說,這是奇蹟,但後悔「和董大姐打賭」,不能太盲目自信。
對於這個賭約,董明珠是有清醒認識的,她曾對外稱,賭局本身沒有意義,格力與小米不具可比性。但賭局結果她卻欣然接受,並時常提起。2019年,在中國質量協會40周年紀念大會上,她這樣公開表示,「我跟雷軍的10億賭約已經結束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擅長營銷的董明珠沒有放棄這個好話題,她在會上重新發起挑戰,「10個億我不要了,還想再跟雷軍賭5年。」對此邀約,雷軍回應稱,「我覺得可以再試一下」。
這次比第一次央視對賭,更像是玩笑。雷軍和董明珠都沒有明說,賭什麼,賭注是什麼?格力和小米的生存環境、經營狀況已經大不同,雷軍沒有表現得太認真。小米遭遇成長的煩惱,讓他對「製造業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董明珠疲於應付格力的內外部紛爭,也少在公開場合提起。
顯然,第一次打賭的分量更重。但二人不可避免的在造車賽道相遇,開啟一場競速賽:2021年是一個有標誌性的時間節點。
先是雷軍在小米春季發布會上,立誓要為「小米汽車而戰」,正式入局造車。8月31日,格力電器拿下銀隆新能源30.47%股權。同時,董明珠將個人持有的股權委託給格力電器行使,銀隆正式成了格力的控股子公司。通過這一系列操作,董明珠也得以再續其五年前就已開始的「造車夢」。僅隔一天,雷軍宣布小米汽車正式註冊,註冊資金100億元,其本人任法人代表,並官宣了小米汽車的核心管理團隊,以表造車決心。這在外界看來,逐夢新能源汽車,是二人心照不宣的「二番戰」。
在造車這件事上,董明珠和雷軍都起步很早。早在2013年,新能源造車勢頭剛起時,雷軍赴美拜訪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他說,「2013年,我拜會過兩次Elon Musk(埃隆·馬斯克),當年我就成為特斯拉的車主,也開始關注電動車產業。」此後,雷軍雖沒有親自造車,但通過投資蔚來、小鵬等純電車相關企業,曲線下場。
董明珠的造車路線比雷軍更為激進。2016年10月,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提出要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進攻新能源汽車板塊。但遭遇中小股東聯手阻擊,未能成行。
強勢如董明珠,不跟著干就自己單幹,個人累計出資26億,拿下了銀隆的17.46%股權。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董明珠還拉上了王健林、劉強東等人入局,總共湊來30億換來銀隆22.388%股份。對於這次投資,王健林還曾坦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是相信董總。」結果,他虧了數億,這是後話。客觀上說,雷軍和董明珠都錯過了造車的最佳時機,比造車新勢力晚了六七年。2019年中旬,就有小米高層向雷軍建言,2019年底到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車的時機,但當時雷軍並未採納這個意見,直到2021年下定決心要投入全部身家。
雷軍說,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候都不晚,小米汽車2024年出車是剛剛好。這就像提前設置好的輪盤,這第二場賭約,也將在2024年看到結果。這次,董明珠大機率會輸給雷軍。
小米的造車之路,遇到諸多挑戰,但目前看還是比較順利。從雷軍這幾天高調的表態可以看出,他內心還是很激動,也對小米汽車充滿信心。
與之相比,董明珠的造車之路,仿佛看不到前景。不唯結果論的話,董明珠的商業眼光確實敏銳。但銀隆後續一地雞毛,產品力羸弱,董明珠的「造車夢」,一夢數年,難見完美結局。
最近,格力電器公告稱,將斥資10.15億元再度增持格力鈦股權,格力鈦即曾經的珠海銀隆,導致格力電器股價大跌。這意味著,格力電器計劃全盤接收格力鈦。從受讓價格看,格力鈦估值41億元左右,較2016年巔峰時期的130億估值縮水接近70%。
過去幾年間,雷軍說,董明珠特別「關心」小米。她對小米表達過不少上過熱搜的言論。這些話聽起來不順耳,但也像是警鐘。比如小米與格力死對頭美的合作時,標榜「掌握核心技術」的董明珠回應,「美的偷格力的專利,法院判你賠我兩百萬,兩個騙子在一起,是小偷合起來。」
這顆子彈確實射中小米。在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之前,其投資晶片公司傳出涉嫌竊取華為晶片信息,包括CEO在內的14人被捕。這讓小米不得不站出來聲明,否認五連:不是該公司最早的投資者,不是最大規模投資者,不占據主導地位,不參與管理和運營,沒有智慧財產權或技術合作。
小米的果決闢謠是必要的。竊取事件雖然和小米汽車沒有直接關聯,但同氣連枝,核心技術對於雷軍來說,是不容放大的話題。對雷軍來說,技術是他造車的底氣。28號舉行的發布會,主講的就是SU7的技術。雷軍也在轉發海報的時,刻意加上一句:只發技術,不發產品。
從2021年3月30日宣布造車,到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雷軍掐好了時間一般,剛剛1000天整,在中國人的血脈里,整數的時間有著特別的寓意,並且寄託著美好的期待。
他在「造車1000天回憶」里,提到一個細節:造車初期,雷軍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一定要開滿100輛車,認真學習每一輛車的優點和長板。他說:「這個目標我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這些天來,我已經開了超過150輛車。」故事,如果無法轉化為真金白銀,那就是一場事故。眼下,雷軍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底層核心技術」「正向研發」以及新造概念「移動智能空間」轉化成真金白銀。小米汽車能否成為年輕人的第一款車,那也會是一個新的故事。
顯然,董明珠造車夢不會磨滅,將來的某個時間點,必然會再次與雷軍碰上頭,終究是繞不過去。那時,又會是什麼樣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