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活人殉葬,孔子曾經以一句話大為駁斥: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初倡導活人殉葬制度的人,如今應該斷子絕孫了吧?
活人殉葬的出現
活人陪葬是奴隸制社會時期比較興盛的一種殯葬習俗,在奴隸制社會時期,每當奴隸主去世的時候,奴隸主的家人就會挑選一群奴隸給奴隸主殉葬,以便於讓奴隸主在死後仍然享受貴族的生活。
以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這的的確確慘無人道。
但如果將我們的視角轉向千年以前,大多數的民眾認為生死皆可輪迴,無論是在地上生活,還是在地下生活,這種形式上的轉變也從來不會意味著生命的真正消亡,而是生命形式的一種轉變。
所以,在奴隸制時代並非大家沒有對於人性殘酷的認知,而是大家一致的認知是「天道輪迴」。
最初的活人殉葬主要有兩種主要的形式:
挑選準備,然後殺害殉葬
直接押往墓葬,關閉墓門
一、殺害殉葬
雖然活人陪葬制度都是挑選活著的奴隸進行陪葬,但是在奴隸主舉行葬禮的時候,劊子手就會先把這些奴隸殺死,再把奴隸的屍體埋葬在奴隸主的墓坑旁邊。在商周時期的很多貴族墓穴中,都有活人陪葬的情況出現,這些被陪葬的奴隸要麼身首異處,要麼從腰部斷成兩節,基本都是在陪葬前就遭到了宰殺。
史書記載:
「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當時從上至天子,下至諸侯、大夫,甚至一些將軍也遵循這套慘絕人心的殉葬禮儀。
二、墓葬悶殺
當然在古代被殉葬的奴隸中,也存在著一些活著的奴隸直接被埋葬到墓穴中的情況。
相比於那些在被埋葬前就已經遭到宰殺的奴隸,這些活著被放入墓穴中的奴隸,才是真正的悲慘。一般來說,被活著埋入墓穴的奴隸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被直接活埋的奴隸,還有一種是被活著關到墓穴裡面的奴隸。由於活埋是一個緩慢死亡的過程,被活埋的奴隸往往要經歷長時間的痛苦才能夠死去。
後來到了秦朝建立起大一統政權,開始呈現出陶俑、殉葬並存殉葬的一段歷史。
這段時期隨著民間講學的興趣,民眾意識也開始覺醒,不少人已經開始反對活人殉葬制度,漢代曾經取消過活人殉葬制度,但是縱觀整個封建王朝,關於活人殉葬制度總是時隱時現,幾乎伴隨了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
三、殉葬的結果
我國曾經在陝西地區發生了不少殉葬遺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矛、戈、刀、劍之類的刺痕,這至少可以證明,很多被安排殉葬的底層民眾隨著民間講學的興起,已經開始排斥這項制度,甚至開始反抗,進而引起了被暴力殺害,然後進行殉葬。
另外一批殉葬的人,則是完全進入墓葬,然後被活活悶死的一批人。
比起上面那些人,他們在面對死亡時,可能更加的殘酷。
當這些殉葬者被扔到坑裡面的時候,他們的精神就已經接近崩潰。
因為泥土會阻礙人的胸腔呼吸,在活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被活埋的人就會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最後隨著泥土數量的越來越多,被活埋人呼吸衰竭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當被活埋的人完全不能呼吸的時候,被活埋的人很快也就會陷入休克狀態,最後因為呼吸衰竭而丟掉性命,這個過程一般只有五到十分鐘左右。
如果說被活埋的人已經足夠悽慘,那麼被活著關入墳墓的人則更加的悽慘。
由於墳墓裡面沒有一絲的光亮,被活著關入墳墓的人,只能在漆黑的環境中苟延殘喘。古代貴族在下葬的時候,都會陪葬一些祭品,這些祭品可以讓被關入墳墓裡面的人勉強支撐幾天的時間。
然而真正殺死這些殉葬者的並不是飢餓,而是密閉空間所導致的氧氣隔絕。人的身體離不開氧氣,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沒有氧氣的地方,很快就會因為缺氧而死亡。
很多盜墓賊在進入墳墓的時候,都會先把一盞煤油燈放到墳墓裡面,這是因為煤油燈的燃燒同樣需要氧氣,盜墓賊可以通過煤油燈是否熄滅,來判斷自己能否進入墓室。
如果墓室內的氧氣稀少,盜墓賊貿然進入墓室,就會因為缺氧而死。同樣的道理,當殉葬者被關到墓室裡面的時候,他們的每一口呼吸都會消耗掉寶貴的氧氣,墓室裡面氧氣的含量也會不停地減少。
一般墓室的使用面積不會超過100平方米,當一群殉葬者共同在墓室內呼吸的時候,只需要5天左右的時間,墓室內的人就會出現二氧化碳中毒的現象。
當然如果墓室裡面沒有水分補給的話,墓室裡面的人可能撐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會因為缺水而死去。其實對於被埋葬到墳墓裡面的人來說,不管幾天之後死去,結果都沒有任何分別,只是受到的恐懼和痛苦更多罷了。
而且,專家們曾經發現此類墓葬還有一個可能發生的現象:
這些被留在墓葬,然後等待自己死亡的殉葬群體,很有可能在墓葬里發生過搶奪祭品食物的爭鬥。
也就是說,這群人即便在知道自己生存無望的時候,為了短暫的生存,仍舊會為了搶奪祭品,一以便維持自己生命,而在黑暗的墓葬里展開一場無情的廝殺。
在古代,殉葬制度本來就是一個反人性的殘酷制度,無數底層百姓為此被殘酷殺害。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這種封建制度,比起如今現實生活的殘酷,我想我們仍舊生活在一個足夠幸福的時代里。
朱元璋從底層一路登上帝王,卻是有明一朝倡導殉葬制度最盛的帝王,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朱元璋的這種病態心理?他難道不從百姓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