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罕戰役,也被稱作哈拉哈河戰役。是爆發在1939年5月至9中旬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里,時任白俄羅斯軍區副司令員的格奧吉爾·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被指派去對抗日軍的進攻。通常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場單方面碾壓的戰役,但如果翻開一些資料,我們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場輕鬆的戰役。那麼在朱可夫的回憶錄里,這場戰役又是怎麼樣的呢?
一、被調去蒙古的朱可夫
事實上在戰役初期,朱可夫並不在蒙古,他是在1939年6月初從白俄羅斯軍區被叫往莫斯科才知道這件事的。不過被叫去的時候,朱可夫完全不知道讓他去國防人民委員會的目的,事實上這讓他非常擔憂,因為他差點以為自己就要丟官了,而且去的如此緊急,顯然不是要升官。當他到了莫斯科之後,他才被國防人民委員會的伏羅希洛夫元帥告知,是要他去蒙古,幫助蒙古抵抗日軍的入侵行為。
這一行十分緊急,朱可夫剛到莫斯科就帶上了幾個軍官上了飛機,在抵達了赤塔軍區後,朱可夫在這裡他知道了最新的情況,日軍出動了航空兵,這些航空兵在空中追逐蒙古人民軍和蘇軍第57特別軍的車輛,從空中掃射它們。情況緊急,朱可夫只能立刻趕往戰場。在6月5日 抵達了塔木察格布拉格,這裡距離戰場足足有120公里,第57特別軍的司令部就位於這裡,遠離戰場。朱可夫對此十分不滿,他對軍長費克連科有了很壞的印象。
而在細緻考察了戰場情況後,認為日軍的行為並不是軍事挑釁,而是一場大規模入侵的前兆。可以預料,日軍不日就將發動更大規模的入侵,之前的所有衝突不過是日軍大規模入侵的前兆。但令人憂心的是,蘇軍駐蒙古的第57特別軍缺乏應對能力,軍長費克連科能力不足,不足以承擔重任。第57特別軍本身也缺乏對日本的了解,戰前偵查很不充足,如果日軍在多個方向發起攻擊,那麼很明顯,第57特別軍根本無力抵擋日軍的進攻。
朱可夫將情報彙報給了莫斯科,並闡述了他有關於下階段蘇蒙聯軍的行動計劃,堅守哈拉哈河的登陸場,同時準備從縱深發動反擊。莫斯科同意了朱可夫的策略,並改為任命朱可夫為第57特別軍的軍長。考慮到局勢,朱可夫要求加強航空兵力,並給第57特別軍調來了不少於三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旅的兵力,同時要增強第57特別軍的炮兵力量。
二、戰役開始
朱可夫的要求很快得到了要求,部隊已經出發,而最先抵達的是21名榮獲了蘇聯英雄稱號的飛行員,其中包括朱可夫已經很熟悉的著名飛行員,曾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雅科夫·伏拉基米洛維奇·斯穆什克維奇。曾經有過豐富空戰經驗的王牌飛行員們將自己的作戰經驗傾囊傳授給第57特別軍的菜鳥們,同時他們也帶來了新銳的戰鬥機——伊-16戰鬥機。這對於改善空中力量對比起了很大作用,從6月22日至6月26日的空戰中,日軍已經很難占到便宜了。
不過朱可夫知道,這只是大戰的前奏曲,日軍很快就會繼續進攻,空戰不過是個信號罷了。朱可夫的預感很對,在7月3日拂曉,日軍的第23師團偷渡哈拉哈河並發動進攻,蒙軍第六騎兵師被從巴英查崗山和鄰近區域擊退。朱可夫意識到如果讓日軍站穩腳跟,那麼事情將會陷入大麻煩,所以立刻命令投入預備隊,準備發起反擊。蘇軍航空兵也趁勢出擊,將日軍壓制在巴英查崗山。而對於這次反擊,朱可夫可謂下了血本,投入了第11坦克旅、第24摩步團自行發動進攻,第7摩托化裝甲旅和蒙軍第8師的一個裝甲營則從南面發動進攻。
此次交鋒的雙方,如果單單從兵力來看,日軍不占劣勢,甚至還有些優勢,因為他們有一萬多人,並且擁有100多門各型火炮和60多門反坦克炮。反觀蘇軍則只有50多門火炮,如果只是炮兵,那麼蘇軍其實是劣勢一方,因為蘇聯本土調來的炮兵還沒有到。但蘇軍擁有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輛,其中第11坦克旅約有坦克150輛,第7摩托化裝甲旅則有裝甲車輛154輛,而朱可夫也正是希望用一次裝甲突擊來擊敗日軍。
雙方的戰鬥在7月3日10點45分爆發,因為這一帶都是開闊地,所以雙方都無險可守,直接陷入了近距離的廝殺之中。雙方激戰至7月5日拂曉,日軍因為缺乏裝甲力量,而被蘇軍擊退。不過蘇軍的損失也並不小,旅長雅克夫列夫和趕來增援的團長蘇米諾夫陣亡,在7月3日的戰鬥里雙雙陣亡。同時日軍在這期間曾派出安崗坦克支隊對蘇軍展開夜間襲擊,安崗坦克支隊表現出眾,在夜間擊毀蘇軍坦克12輛,大炮12門,反坦克炮7門,卡車二十輛。可以說,雖然蘇軍將日軍趕過了哈拉哈河,但是反過來蘇軍的損失也並不好受。
三、塵埃落定
此後雙方都開始聚集部隊,準備進行更大規模的交戰,零星的交火在此期間從未結束。雖然說日本在增兵後,將第23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等部隊整合為了第六軍,兵力合計2.5萬人左右。但蘇軍的第57特別軍在得到了充足的補給後,兵力更為強大,擴變成了了擁有三個步兵師,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和數個坦克/裝甲旅的第一集團軍,兵力合計十萬人左右。不過雖然兵力存在差距,但日本還是相信自己是擁有優勢的。
儘管朱可夫的回憶錄《回憶與思考》說的輕描淡寫,但我們仍舊不難從這個兵力對比上看出蘇軍的決心——如非戰況緊急,他們絕不會聚集如此一支龐大的軍隊。尤其是這支部隊的每一桶汽油都要從後方運來,就連劈的柴火都要從後面運,汽車往返一次需要1300至1400公里。
如此巨大的後勤壓力,絕不是輕易就能承受的。蘇軍為此次攻勢所聚集的物資是一個可怕的天文數字——炮彈18000噸,航空兵彈藥6500噸,各種燃/滑油料15000噸、各種食物4000噸、生活燃料7500噸、其它物資4000噸。很明顯,這麼一大筆物資,並不是一個可以非常輕鬆拿到的數字,其中燃料一項,就會在運輸途中消耗許多。
如此龐大的部隊和海量的物資換來的,是蘇軍對日軍的絕對優勢。在8月20日,蘇軍趁著日軍半數軍官去海拉爾輪休的機會,發起了突然的總攻。日軍被打的措手不及,但是雙方仍激戰到8月26日才分出勝負——日軍第23師團被徹底合圍,並被蘇軍分割。
可饒是如此,殲滅第23師團的戰鬥仍舊複雜,在8月31日,日軍第23師團在近乎絕望之下,仍有2300多人突圍而去。當然,第23師團大部分人是完蛋了,如果不是被俘,那就一定是戰死了。
此一戰日軍損失慘重,戰死者7696人,失蹤1021人,負傷8647人,患病2350人,合計損失了19000人。而作為勝利者的蘇軍,顯然也不是有一個非常輕鬆地勝利,在哈拉哈河戰役里,蘇軍戰死9703人,負傷15251人,生病701人,總計損失了25655人。可以說,這並不是一場輕鬆的勝利,某個角度上,蘇軍的損失還更為嚴重一些。但歸根結底,仍舊是蘇軍的勝利,而非日軍的。
結語
如果從傷亡上看,哈拉哈河戰役是蘇軍損失更為慘重一些。但如果從戰略上看,蘇軍獲得了一場大勝。因為這不僅挫敗了日軍入侵蒙古,進而入侵蘇聯的意圖被毀。更讓日軍意識到了日本和蘇聯之間的國力差距,北進策略是一個非常不可取的策略。可以說,正是哈拉哈河戰役,決定了蘇聯在面對德國入侵時,不至於陷入雙線作戰的困境。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gBVtG8BUQOea5Ow98Z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