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財經 屠俊
根據《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在2023年7月21日發表的全球肺癌流行病學數據顯示,2020年,估計有220萬肺癌新發病例和180萬肺癌患者死亡。在全球範圍內,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乳腺癌)。
在我國,肺癌是我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健康中國行動》的戰略目標是:到2030年,癌症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範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達到46.6%。
多位專家在近日於無錫舉行的2024無錫肺癌防治產業大會暨第一屆肺癌防治周上呼籲,篩、診、治、管進一步完善。
以「早篩早診」為例,是提高肺癌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對於早期發現並規範治療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0%以上。然而我國有約75%的患者在診斷時已處於肺癌晚期,錯過了最佳根治性治療時機。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徐世東教授指出:「晚期肺癌通常會出現擴散、轉移等問題。因其病情複雜,治療難度也更大,從而導致了我國肺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則僅有5%左右。」
徐世東建議,45歲以上肺癌高危人群, 尤其是長期吸煙、長期接觸二手煙或廚房油煙、有慢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除了早期篩查外,加強靶向藥物等精準治療手段的使用,從而進一步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後是肺癌防治中刻不容緩的工作,而精準治療的前提是精準診斷,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EGFR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常見的驅動突變基因,從早期到晚期不同疾病階段的腫瘤基因檢測便可以明確腫瘤患者基因突變的靶點,包括耐藥後產生新的基因突變等,進而使得患者有針對性地使用靶向藥物,大大改善其生存預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亞專科主任林根教授表示:「目前我國腫瘤基因檢測在大部分地區仍屬自費項目,隨著患者對腫瘤基因檢測的需求不斷上升,建議通過多層次醫療保障共同發力,為腫瘤患者提供規範化、標準化的腫瘤基因檢測服務,真正做到可及、可負擔,讓更多患者在整個治療周期中受益。」
治療方面,隨著醫學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肺癌治療手段「百花齊放」,推行肺癌MDT(多學科診療)模式,提升規範診療能力至關重要。以早期肺癌為例,術後復發在早期肺癌中仍然很常見,近一半的早期患者、四分之三的晚期患者在術後5年出現復發。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肺癌首席專家張蘭軍教授表示,早中期肺癌患者在術後進行規範的輔助治療非常必要,通過使用有顯著生存獲益的早期輔助靶向藥物,能夠提高五年生存率。此外,為了提高手術切除的機會和改善患者的預後,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圍術期治療:即術前新輔助治療到術後輔助治療的圍手術期全程靶向/免疫治療模式,助力患者實現「早期治癒」的可能。
此外,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面臨合併呼吸慢病的風險,「癌肺同治」的理念也隨之出現。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珂教授表示:「肺癌和呼吸慢病互為危險因素,肺癌患者中慢阻肺病的患病率約為 40%~70%,而肺癌患者也容易合併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感染等,需要多學科共同干預。因此要充分考慮共病兼治與癌肺同治,個體化、規範化選擇肺癌的治療手段,提升患者獲益。」
在患者的疾病管理方面,有一部分患者不容忽視,統計顯示,腫瘤發病率雖然城市高於農村,但總體惡性腫瘤死亡率則是農村高於城市。這是由於各地經濟水平發展不一致、醫療資源參差不齊,許多縣域醫院無法長期、規範地管理與診治肺癌患者,因此強化基層肺癌疾病診療水平迫在眉睫。
都江堰市人民醫院杜馳教授表示:「縣域醫療機構是肺癌診療和管理的重要場所,承擔了人群篩查、初診、初療、併發症綜合評估處理、雙向轉診等基本工作和重要職能,因此提升縣域醫療機構肺癌規範化診療能力和同質化水平是改善肺癌預後結局的重要措施。」
據悉,在本次會議中,阿斯利康攜手生態圈企業瓦里安醫療、艾德生物、零氪科技、聖美生物、老百姓藥房和國大藥房等成立了「肺癌防治產業聯盟」,致力於肺癌防治、規範化診療以及肺健康的全病程管理,共同推進肺癌領域創新技術的開發和普及,助力行業建立肺癌標準化診療體系。
此外,由江蘇省內無錫、南京、蘇州等11個城市、23家醫院聯合成立的「江蘇呼吸介入聯盟學院」也在大會上揭牌,通過多城市聯動的模式,全面提升基層呼吸科的介入理論和實操能力,充分發揮呼吸介入技術在肺結節和肺癌精準診斷、全程管理、局部治療和癌肺共治中的重要作用,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