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確診COVID-19無症狀仍可傳染,恐是通過這2種途徑

2020-04-15   鴿子醫生育兒

一名6個月大新生兒被父母傳染COVID-19後,躺在病床上的他,傳播力竟然也很強!不會走、不會說話的小小孩,究竟是通過什麼途徑散播病毒的呢?

小嬰兒也可能成為病毒的媒介!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COVID-19的嬰兒也可以傳播病毒。


新冠肺炎的嬰兒儘管沒有任何呼吸道症狀,但仍可以通過護理人員的手直接或間接地污染周圍的環境。


嬰兒可通過眼淚、口水傳播病毒

最近,新加坡某婦幼醫院收治了一名6個月大的嬰兒,因其父母都被確診COVID-19並隔離。入院時嬰兒並無肺炎症狀,但通過鼻咽拭子確診了COVID-19,且病毒載量很高。該名寶寶除了入院第2天測到一個體溫38.5°C外,整個住院期間,嬰兒的一般情況良好,沒有呼吸道症狀,體格檢查結果正常。


入院第二天,研究小組對嬰兒的隔離環境和照顧嬰兒的護理人員的個人防護設備進行了採樣。


結果發現,儘管嬰兒沒有呼吸道症狀,但嬰兒的被褥、嬰兒床圍欄、1米遠的桌子都被發現對COVID-19呈陽性。雖然隨著與嬰兒的距離增加,這些物體表面病毒載量呈下降趨勢,但桌子上的病毒載量出乎意料地高,反而是口罩等防護設備呈現無病毒狀態。


因此,研究人員懷疑環境污染可能來自『嬰兒的哭泣或流口水』時,醫護人員沾到寶寶的本身或周遭物體,再直接或間接污染環境,也就是說桌子上的污染物可能是通過照顧者直接接觸而污染的,而不是從嬰兒身上散落的飛沫。這研究顯示,嬰兒的傳染力也不容小覷,不愧是奸巧病毒!

照顧染病嬰幼兒,應注意…

1歲以下嬰兒免疫力低於成人40%,一旦感染,重症比例也會相對提高,因此能有效阻隔病毒傳播非常關鍵。


照顧COVID-19患兒時,即使患兒臨床表現很好,也必須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此外,在生活護理上要特別注意環境消毒,以防病毒通過環境媒介傳播。


新生兒如何預防COVID-19?

1歲以下嬰幼兒帶口罩有窒息的疑慮,那該如何防疫呢?基本上,嬰幼兒都是採取被動防護為主,泰國就有醫院設計新生兒專用的透明面罩,阻饒飛沫傳染的可能,模樣可愛又能達到防疫效。


1.外出用防護罩

以目前來說,最有效的防疫效果還是儘量減少帶嬰幼兒到醫院或人潮擁擠處的機會;如果真的需要外出,可以在嬰兒車上加套防風罩,但回到家後,一定要在防風罩徹底消毒後(家長可選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或用75度的酒精擦拭),再收納起來。


2.返家更衣洗澡後再抱寶寶

大人外出回家後,首先要把外出服換掉,並且徹底洗手、洗臉、洗眼鏡,最好也可以一併洗澡,再開始與寶寶互動。


3.環境消毒

保持家庭環境衛生、乾淨、整潔,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可以用酒精消毒擦拭物體表面一次。廁所如果髒污了,可用稀釋的漂白水進行消毒。若是玩具和生活用品,能耐高溫的物品,可用消毒鍋或開水煮沸消毒;不耐高溫者,可選擇酒精噴洒,或是放置在陽光下曝曬。保持地面清潔乾燥,不能有潮濕的角落,以避免病毒細菌滋生。

4.保持通風

家中若有空氣凈化機,應該每日定時開啟;若沒有,就要每天讓房間輪流通風2~3次,每次開窗通風30分鐘~1小時。但房間通風時,應將孩子轉移到其他房間,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通風時小孩因而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