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驚醒原因多,先來搞清楚狀況

2020-04-18   鴿子醫生育兒

你的小孩容易睡覺被驚醒嗎?小朋友驚醒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先來搞清楚孩子狀況吧!


睡眠階段分成大腦在休息睡覺的非REM階段與大腦正在快速運轉並做夢的REM階段,而醒來之前的階段就落在REM階段(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後睡醒還會記得夢境的原因)。

大人的睡眠分成五個階段:四個非REM期和一個REM,每一個階段的長度約90-120分鐘。但9個月前的小孩,睡眠僅分為兩個階段:非REM與REM期,每個階段大約50分鐘。等孩子上了小學,每個階段大約會拉長到90分鐘,睡眠周期也慢慢趨向大人的模式。有了時間的基本概念,我們就可以推斷寶寶睡覺驚嚇的原因。


如果寶寶剛睡不到一小時就被驚嚇,就代表此次事件發生在非REM時期。


困惑性刺激(confusional arousal)發生在非REM時期,通常發生在小寶寶到學步期的小孩,寶寶會突然睡一下就開始哭、扭動身體 、躁動不安。


夜驚(night terror)也是發生在非REM期間,夜驚的反應比較大,寶寶會尖叫、大哭、甚至睡覺中突然站起來、夢遊,研究發現最早發生夜驚的年紀是18個月,較常發生在3-8歲期間,夜驚的反應比較歸咎於神經系統的不成熟,通常爸媽精神系統較亢奮,孩子夜驚的狀況也比較多。


發生在非REM階段的驚嚇,寶寶都處於睡著狀態,而且不會有記憶!醫生建議,這時最好就是讓他自己再睡回去,才不會打擾他的睡眠模式;如果把他吵醒,他反而會很困惑,還可能會越變越清醒。

如果寶寶早上或是凌晨突然驚醒,那就是發生在REM時期。


噩夢(nightmare)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科學家目前還不知道為什么小朋友容易做噩夢,也還不清楚小孩多小開始會做噩夢。


做噩夢和前者最大的差別是會被驚醒(因為REM離醒來的階段最靠近),而且小孩也許會記得!這時的小孩可能會害怕再次入睡,因此把麻需要好好的安慰一下!


做夢 vs. 做噩夢


腦科學家認為做夢是大腦的預設系統,在REM階段,大腦會截取今天或過去發生的經歷,開始複習、形成並穩固記憶。但做噩夢,可能是過去經驗與過多的外在刺激,轉變成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所以把媽媽也要多多注意,白天給寶寶的刺激!

大腦媽媽總結


先搞清楚寶寶驚醒的原因,就比較不會手忙腳亂!目前大腦媽媽的小孩才4個月大,主要被驚嚇的原因為困惑性刺激,我遇到這個狀況的時候,我會先遠方觀察我寶寶的狀況,如果1-2分鐘能自己睡回去,我就不理他;但如果他越哭越大聲,我就會躺在他旁邊,摸他的頭、哼哼歌(建立寶寶的安穩睡眠儀式,我會用輕撫寶寶頭和用平穩的聲音哼兒歌),大約只要花個2-3分鐘,讓他再次放鬆,這樣也不會吵醒他,寶寶也能安心入眠!大家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