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有效處置法國艦隊,忽視占領殖民地,影響德國北非戰役失敗

2023-03-13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沒有有效處置法國艦隊,忽視占領殖民地,影響德國北非戰役失敗

1940年6月22日,法國正式向德國投降,雙方簽訂了休戰條約。之後法國政府駐地遷到南部的維希,因此戰敗後的法國被稱為「維希法國」。

對於維希法國的軍事力量,休戰條約規定,法國海軍軍人復員,艦隊全部解除武裝,並廢置於本國港口。法軍的武裝,德國沒有完全解除,只是關押了200萬法軍戰俘和收繳了一些武器。德國控制了法國大部分軍事工業和一些精密儀器製造業及機械工業。

1940年6月5日德軍第7裝甲師在法國Abbeville阿布維爾地區

德國將軍們對這一條與意見並不一致。有人認為可以用維持法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為條件,要求法國傾全力幫助德國,以便迅速獲得德國對英國作戰的勝利。也有人主張法國必須完全解除武裝,並占領整個法國,接收法國艦隊及其殖民地。德軍將領們大部分傾向於後者。

法國是歐洲軍事強國,陸軍原有300萬,海軍有300多艘主要艦艇(截至1940年6月20日,法國海軍擁有7艘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18艘巡洋艦、59艘驅逐艦和71艘潛艇等),空軍有近3000架飛機。它的工業化程度居歐洲第四位,僅次於蘇聯、德國和英國,軍火工業也馳名世界。對於這樣一個曾經與德國作戰的強國,讓其傾全力幫助德國,恐怕是不可能的。再者,法國同英國是長期盟國,在它同英國決裂前很難靠得住。德國如果處置失誤,一旦法國在緊要關頭倒戈,將對德軍大為不利。

完全解除法國的武裝,奪取其海軍和殖民地並占領整個法國本土固然對德國最為有利,但是這樣苛刻的條件很可能使得法軍死不投降而轉移到北非或者英國繼續戰鬥,這對德國也是不利的。

1940年6月22日法軍代表來到貢比涅當初一戰德軍簽訂停戰協定的車廂

很明顯,德國隊與法國的休戰條件遠不比一戰後法國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苛刻,這一點希特勒是非常清楚的,他沒有增加條件顯然有其他的考慮。據希特勒自己所說,他之所以對法國作出讓步,是擔心會使法國艦隊轉到英國一方去。

希特勒的擔心不無道理。法國的失敗沒有海軍的責任。一旦逼迫太緊,法國艦隊就很可能開到英國去繼續對德國作戰,而這也是邱吉爾6月18日向法國政府提出的要求。

法國海軍實力強大,是德國和英國雙方爭奪的對象,它關係到雙方的命運。德國海軍由於在挪威戰役中損失慘重,在6月底可以作戰的主要水面艦艇只有7艘(3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如果能夠奪得法國艦隊,德國海軍就可以迅速恢復元氣,配合空軍進攻英國。相反,英國海軍雖然強大,但是由於連續與德國海軍作戰的損失和為商船護航的需要,再加上敦刻爾克之戰,能夠用於本土抗登陸的軍艦也不是很多。例如在剩下的200艘驅逐艦中,能夠投入作戰且完好的只有74艘。如果英國可以爭取法國艦隊轉向英國,就足以抗擊德國入侵。因此希特勒才竭力使法國艦隊中立化而不致於轉向英國。

1940年6月德軍繳獲的法軍火炮,前景1917 Schneider型155毫米榴彈炮,後面是1917 Schneider型220毫米榴彈炮

不過,德國對於法國作出讓步並不單單是因為法國艦隊的問題,而是關於東線安危的考慮。

6月15日德軍已經攻至距離瑞士邊境不遠的南格里斯,即將對馬奇諾防線內的50萬法軍完成合圍。不過就在此時,蘇聯相繼進占了波羅的海三國。雖然德國早在1939年就承認三國為蘇聯勢力範圍,但是由於三國距離德國東部邊境較近,且立陶宛同德國接壤,德國擔心成為蘇聯背後抄襲的跳板。6月17日德軍到達瑞士邊境,合圍了法軍,21日這支法軍被殲。雖然此時德國已經取得了對法作戰的決定性勝利,但法國並未投降,談判仍在繼續之中。顯然,德國首要解決的是要法國儘快投降,以解除封鎖,保證東部邊境的安全,對法做出讓步有利於法國的儘快投降。

1940年6月17日紅軍進入里加

法國雖然在6月17日就要求停戰,但這是受德軍包圍馬奇諾法軍的影響才做出的,而且法軍統帥部寄希望於這支部隊的突圍或頑強抵抗,以拖住德軍,為法軍集結後備力量爭取時間,故爾一再拖延談判,不肯接受儘管德國已做了讓步的條件。儘管德國也清楚法國的意圖,但是因為馬奇諾法軍集團並未被艦米,不便對其施加太大的壓力。21日法軍該集團被殲滅後,法國的最後希望完全破滅。德國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立即於第二天向法國下達了最後通牒,而法國也迫於形勢,僅20分鐘就全盤接受了德國的休戰條件。法國投降後,德國立刻調集20多個師趕往東線,證明德國真實意圖仍然在東線安危問題上。

不過,德國在這一問題上有一個雖小卻大的閃失,這個閃失對德國造成了一種不可彌補的嚴重損失。德國雖然在停戰條約中規定,法國艦隊廢置於本國港口不用,但並未明確制定停泊在哪一個港口。由於法國艦隊是廢置不用的,實際上等與解除了武裝,這樣即便是一支實力較弱的英國艦隊也足以摧毀它。德國的這一失誤也被法國所利用,法國為防止艦隊被德國奪去而將艦隊停泊於北非殖民地港口-奧蘭。這個港口距離法國本土教員,缺乏保護,而且位於英國海軍經常通過的地中海航線附近。結果,這支力量龐大的艦隊終於被英國海軍所摧毀。

1940年7月3日米爾斯克比爾之戰被魚雷命中後的法軍敦刻爾克號戰列巡洋艦

按照德、法休戰條約規定,德國占領了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面積約占法國本土3/5。這一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發達,而且德國占領了這些地區,對英國構成了戰略包圍態勢,割斷了英法之間聯繫,防止了兩國的再次聯合。

然而對於法國殖民地,德國並沒有像一些德國將領所希望的那樣予以占領,這是一個大失誤。

法國是一個殖民帝國,在亞洲、非洲等地擁有大量的殖民地,面積約是法國本土的20倍。不過,對於德國而言,它有能力控制而且最有價值的只有法屬北非殖民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這三個地區北臨地中海,南接撒哈拉沙漠,東連義大利控制的利比亞,西瀕大西洋,資源豐富,人口較多,對德國的工業有重要作用。而且,這三個地區接近地中海航線和英國在地中海的兩個海空軍基地-直布羅陀和馬爾他,對封鎖英國的地中海航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40年6月簽訂停戰協定後的法國疆域

德國曾在法國投降後不久與西班牙商議聯合占領法屬北非和直布羅陀的計劃,但因德國嫌西班牙胃口太大而沒有實現。德國聯合西班牙的目的在於切斷英國的地中海航線。既然西班牙不予合作,加上希特勒沒有認識到地中海航線的作用,德國也就取消了這一計劃。事實證明希特勒這一目光短淺的錯誤對後來北非戰役失敗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ca44bef26a50614ffdd53c914a07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