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義:印歐關係何以走向「新高點」

2022-06-09     人大重陽

原標題:劉宗義:印歐關係何以走向「新高點」

作者劉宗義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人大重陽客座研究員

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逐漸成為美西方各國努力拉攏的對象。起初,美西方國家向印度施壓,要求印度與它們站到一起譴責並制裁俄羅斯,但印度一直保持所謂「中立」態度。於是,美西方又開始對印度極盡拉攏之能事,其中歐洲國家的表現尤甚。4月21~24日,英國首相詹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相繼訪問印度,表示希望與印度建立更緊密的政治、經濟和防務關係。

面對歐洲國家的示好,印度政府也趁機拓展本國戰略利益。5月2日,印度總理莫迪啟程前往德國、丹麥和法國進行訪問,這也是其2022年的首次外訪。其間,莫迪同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了雙邊會晤,並共同主持了第六輪印德政府間磋商;參加了第二屆印度-北歐峰會,並分別會晤丹麥、冰島、芬蘭、瑞典和挪威等北歐國家領導人;還會見了剛剛連任法國總統的馬克龍。有印度學者認為,這是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首次與歐洲國家達成利益一致。

2022年5月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排中右)與到訪的印度總理莫迪(前排中左)舉行會談,雙方開啟第六次政府磋商。

緣何如此高頻互動

在冷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印度與蘇聯的密切關係使英國、法國與德國等歐洲大國與印度關係冷淡。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印度開始全方位發展同主要大國關係,並與歐洲大國關係有所改善。例如,德國是印度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印法關係最為密切。1998年,印法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這也是印度在全球建立的第一個戰略夥伴關係。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亞太地區日益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重心,歐洲國家對該地區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中國國際影響力和經濟競爭力的迅速增長,以及近年美國推出的「印太戰略」,使歐洲國家日益感到緊張。2017年後,歐盟國家在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重點開始從中國向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國協成員國轉移。2019年以來,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及歐盟相繼出台「印太戰略」文件,其中的重點之一便是加強與印度的合作。此次印歐之間在短時間內如此高頻互動表明,印度和歐洲正加緊進行對外戰略調整,相互提高對方在各自對外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其目的是要在歐亞大陸和「印太地區」地緣政治、經濟競爭及全球秩序的重塑中占據主動地位。

推動關係轉變的三大外部因素

當前,從歐洲和印度的角度看,主要是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三大外部因素推動著印歐關係的轉變。

從俄羅斯因素出發,對歐洲國家而言,加強印歐關係首先是因其有反對俄羅斯的需要。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國家對印度不僅不譴責俄羅斯,還與其大做石油生意感到非常不滿。它們希望能夠繼續勸說印度,同時向印度提供更多武器裝備和國防技術,以期減少印度對俄羅斯的依賴。

對印度而言,莫迪此次訪歐也是希望當面向德國、法國等歐洲大國說明其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立場,並利用其在武器裝備方面對俄羅斯的高度依賴及所謂的「中國威脅」向歐洲國家「訴苦」,以便在防務合作方面爭取最大利益。印度戰略界認為,俄烏衝突之後,中俄戰略關係將更加緊密,而這對印度不利。因此,印度必須加速推進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和進口多元化,以實現對俄羅斯武器的替代。

從中國因素出發,印歐認為彼此有共同「制衡中國」的需要。早在2019年3月,歐盟在其對華戰略文件中就宣稱,中國不但是其「經濟上的競爭對手」,還是其「向外推行國家治理新模式的競爭對手」,新冠疫情的衝擊使歐洲國家更加認為需要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由於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烏衝突爆發前曾於2月4日來華參加北京冬奧會,並與中國領導人共同發表《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一些歐洲國家因此誤解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也因此希望加速推動降低對中國的供應鏈依賴,並加大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制衡。它們認為,與印度加強合作將是應對所謂「中國擴張主義」的藥方。

對印度而言,俄烏衝突使歐洲國家面臨降低對中國市場依賴的壓力,而這是遊說歐洲國家推動經濟「去中國化」,將產業鏈供應鏈轉移到印度,讓印度成為吸引歐洲國家資本新目的地的絕好機會。另外,俄烏衝突發生後,印度戰略界特別擔心美國的注意力將從「印太地區」轉移到歐洲,因此印度向歐洲國家宣揚所謂「中國威脅」,也是希望加強印歐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協調。

從美國因素出發,加強印歐關係是雙方追求「戰略自主」的需要。俄烏衝突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復甦」,凸顯了美國仍在當前國際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態勢。但歐盟與美國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諸多矛盾。美國先是沒有提前通知歐洲就匆忙從阿富汗撤軍,後又與英國、澳大利亞聯合建立了「澳英美聯盟」,嚴重削弱了美歐互信。外界普遍認為,俄烏衝突也是美俄之間的「代理人戰爭」,而歐盟成為了衝突的主要「受害方」之一,歐盟國家意識到這一點,它們不僅想逐步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還計劃努力擺脫對美國的安全依賴。

對印度而言,雖然印度在「制衡中國」上與美國有共同利益,但印度並不想成為美國的「小跟班」,而是要借美國的「印太戰略」,在遏制中國的過程中實現本國崛起。在「印太地區」的地緣戰略競爭上,印度追求的是以它自己為中心的「印太海洋戰略」。

此外,在歐亞大陸和「印太地區」的戰略博弈及全球秩序重建中,印歐都希望成為地緣戰略「棋手」。近年來,法國已成為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利益的有力捍衛者;而德國與印度在「爭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方面具有相似立場。印度還希望加強與歐洲大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國際機制中的協調合作。

雙方分歧仍存

然而,印歐在印度對俄烏衝突的立場、印度購買俄羅斯能源等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另外,馮德萊恩訪印時雙方曾宣布重啟印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目標是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達成協議。但在此次訪問期間,除莫迪在訪問丹麥時偶有提及外,雙邊自由貿易談判沒有得到太多關注,這或許意味著談判阻力仍然很大。此外,即使歐洲國家出於戰略考慮對莫迪及其領銜的印度人民黨對國內反對派和穆斯林的打壓不予置喙,但迫於國內選民壓力,它們也將不斷在人權問題上向印度發難,而這可能會給雙邊關係發展帶來麻煩。

總之,在當前國際局勢劇烈變動的大背景下,印歐之間似乎有了更多共同利益與合作空間,但對雙方而言,這也將是一段艱難旅程的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3f5aba4ed89ffebf12201e4816ca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