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枚洲際飛彈和衛星上天,美蘇空間爭奪戰,蘇聯取得第一回合勝利

2022-08-08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首枚洲際飛彈和衛星上天,美蘇空間爭奪戰,蘇聯取得第一回合勝利

接上文 10年規劃,4年研製生產,蘇聯第一枚洲際飛彈的籌備過程

1956年3月1日,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作出決議-研製遠程飛彈Р-7,力求在當年底完成飛彈研製工作。整個研製工作由薩布羅夫、烏斯季諾夫、卡爾姆切夫、福爾佐夫、涅先科和拉亞比科夫組成的委員會負責。不久之後的3月20日通過了第379-243號決議-關於P-7飛彈。決議要求在5月10日以前完成設備的工廠安裝調試;7月底前完成發射台測試;所有飛彈部件及其測試在9月底前完成;當年11月或者12月進行第一次飛彈發射。

此後幾個月,第88科研所的試製工廠製造出了首批飛彈部件,並開始了點火試驗。而增大了飛行距離的Р-5МРД實驗飛彈也同時進行了發射。

P-7飛彈的一級發動機РД-107

在P-7飛彈上第一次採用了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動機機組捆綁布局,並使用了燃料清空和同步作戰系統。為了提高飛彈的射擊精度採用了雷達橫偏校正系統,橫偏雷達測量儀可以控制飛彈的橫向偏差和速度,這樣可以對發動機組進行修正。1953年開始,進行了飛彈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之後陸續為飛彈發動機以及大批隨機設備及地面跟蹤站的生產。

1956年10月,飛彈各部件分批運抵發射基地。經過組裝完畢後的飛彈長約30米,最大寬度10米,重達300噸,最大推力486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飛彈。1957年3月13日,飛彈進入技術陣地。5月15日,蘇聯進行了第一枚洲際飛彈P-7(8K71)的試驗,但飛彈在飛行103秒後因為猛烈起火而發出了緊急關機指令,飛彈墜落到距離發射點300千米的地方,但畢竟飛彈飛了起來!之後的6月10日和7月12日的發射分別由於控制系統故障以及飛彈在發射時燒毀也宣告失敗。接連的三次失敗,讓總設計師科羅廖夫感到痛苦、彷徨和焦慮。經過事故分析後,同年8月21日終於在拜科努爾靶場成功進行了第一枚洲際飛彈P-7的試驗,彈頭重量模型飛完了5600千米航程,到達勘察加靶場。之後專門生產了16枚用於發射試驗,其中4枚達到堪察加靶場,但總體偏差很大。1959年7月30日,進行了帶核彈頭的飛彈試射,根據實驗結果,縱向偏差1.75千米,橫向偏差0.75千米。

1957年在拜科努爾發射台上的Р-7飛彈

在當時的冷戰政治環境下,P-7飛彈作為世界上第一枚洲際飛彈無疑給蘇聯的國防和對外戰略帶來重大突破。蘇聯搶在美國之前(提前六個月)發射成功洲際飛彈,意味著東西兩大陣營的軍事力量發生了巨大改變,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得以壯大。儘管飛彈存在著諸多設計缺陷,但為了搶在美國人之前發射,飛彈在設計中有意簡化了程序並避開技術性難點。赫魯雪夫後來也承認P-7並不是實用的作戰型武器,只是反對美國威脅的象徵。

出於冷戰的需要,蘇聯一反軍事技術秘而不宣的老傳統,由塔斯社在1957年8月27日發表了一則轟動全球的公告:「8月21日,世界上第一枚多級遠程彈道火箭向太平洋進行全程發射試驗成功。火箭試驗進展順利。經過短時間的遠距離飛行之後,火箭在預定區域降落,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飛行!試驗結果表明,這種飛彈能夠發射到地球上任何地區,與之相比戰略轟炸機已經遠遠落後了」。這種報道顯然是在暗示蘇聯在核武器運載工具上已經超越了美國,蘇聯具有把核武器發射到美國本土的能力。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此之後的1957年10月4日22時28分34秒,蘇聯使用P-7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衛星」號(Спутник,8К71ПС)將蘇聯也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Спутник-1)號送入近地軌道。這一天,全世界是對空觀察站都在注視著星空中的一個小黑點,成千上萬的收音機在播放著它的它發出的降A調嘟嘟信號聲。2個月前的首枚洲際飛彈試射成功,並沒有在西方世界引起軒然大波。而這一次,整個西方世界卻被這個周期環繞地球的83公斤小金屬球嚇個半死。

1957年10月4日蘇聯報紙刊登的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消息

美國有報刊載文驚呼「蘇聯衛星每隔96.2分鐘就過境美國一次,我們頭頂上的天空陷落了!」。美國的軍事專家們則「及時」提醒民眾:「蘇聯人能用運載火箭將衛星送上太空,就能把核彈頭達到世界任何地方」。「西方民主社會人士」並沒有看到泥濘的P-7發射陣地和反應遲鈍的發射作業。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2」(Спутник-2)號,並將小狗「萊伊卡」送上太空。

在蘇聯衛星計劃發射成功後的一小段時間後,美國把一枚「紅石」短程彈道飛彈安放到紐約中央火車站大廳內展示,以安定人心和宣示美國科技並不弱於蘇聯。天花板為了容納飛彈尖端還挖了一個小洞,至今依然可見。

紐約中央火車站的「紅石」飛彈

在這場洲際彈道飛彈與衛星的美蘇空間爭奪戰中,蘇聯後來居上,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事實上到1957年,美國至少有9個洲際飛彈計劃,還有過「軌道」和「先鋒」等人造衛星方案。但這些方案一直在互相競爭、互相扯皮,延誤了時間。這點正如當時的中情局局長杜勒斯所述:「在戰後第一個十年,我們對蘇聯火箭發展情況可以說沒有什麼了解」。當然,事後還有一些美國專家認為按照當時的技術,如果液體推進飛彈射程需要超過8000千米,最大發射質量需要超過200噸;飛彈的整體實戰效果未必合適,因而美國覺得這類飛彈不太符合美國需要,改為研製相對先進的飛彈。

連結-美國的洲際飛彈研製

美國的洲際飛彈研製與蘇聯幾乎同一時間。1954年康維爾公司獲得了研製遠程彈道飛彈,後來被稱之為「宇宙神」的訂單。1956年,美國第一枚帶核彈頭的「紅石」戰術飛彈列裝,中程飛彈「丘比特」和「雷神」開始試驗。1958年春夏,這兩種飛彈開始列裝。「宇宙神-B」洲際飛彈在1959年的試驗飛行距離超過9650千米。1959年9月,該型洲際飛彈開始裝備美國空軍。

發射前的宇宙神飛彈

1960年1月20日,P-7飛彈開始戰鬥執勤,同年11月20日正式列入裝備。飛彈第一級安裝有4台6燃燒室航程適量液體火箭發動機РД-107,地面推力78噸和1台8燃燒室航程矢量發動機РД-108,地面推力71噸。飛彈最大飛行距離8000千米,最大發射質量283噸,推進劑質量250噸,彈頭重5.5噸,最大速度7900米/秒,核裝藥威力300-500萬噸TNT,彈長31.4米,彈體直徑11.2米,射擊精度2.5-5千米(極限偏差10千米)。在注滿推進劑情況下飛彈可以保存30天,飛彈發射準備時間12小時。這型飛彈僅僅生產了4枚,目標分別指向了紐約、華盛頓、芝加哥和洛杉磯,之後在1968年就退出現役。

飛彈作戰單元由多個固定地面掩體組成,包括技術和發射陣地、彈頭檢測和準備和專用陣地、兩個雷達控制站(位於飛彈發射陣地前方276千米,相互間隔552千米,分別是主雷達站和反射雷達站)、推進劑儲存位置和輔助掩體。

P-7飛彈結構圖

P-7飛彈結構示意圖注釋

1-彈頭;2-儀器艙;3-芯級;4-芯級氧化劑箱;5-飛彈承力增強箍;6-芯級球形底座;7-助推器支承椎體;8-級間分離系統噴器口(噴嘴);9-蓋;10-芯級燃料箱;11-助推器;12-助推器氧化劑箱;13-帶氧化劑輸送管的隧道管;14-助推器燃料箱;15-芯級和助推器的環形液氧箱;16-芯級和助推器的環形過氧化氫箱;17-芯級主發動機;18-芯級游發動機;19-助推器主發動機;20-氣動舵;21-助推器游發動機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a04f035052c4dfafc4873218b49b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