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迷霧的「眼睛」!俄軍Kh-29TD紅外成像空地飛彈導引頭

2024-08-28     虹攝庫爾斯克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照片中這枚飛彈的前部有一個巨大的透光玻璃罩,裝有整顆飛彈精密程度最高的導引頭部件,而其核心是一枚泛著綠光的「獨眼」紅外攝像機,這其實是俄軍最新型Kh-29TD紅外成像制導空地飛彈的導引頭,具備全天候引導能力,不但能夠在夜間使用,還能夠看透戰場上的煙幕遮擋,引導飛彈擊中目標。

目前俄軍已經在俄烏戰爭中使用這種新型飛彈。

Kh-29飛彈是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第三代近程空地飛彈家族,北約稱為AS-14「小錨」,比肩美製AGM-65「小牛」空地飛彈,主要用於裝備蘇軍前線航空兵的戰鬥轟炸機、強擊機等。

kh-29飛彈擁有一枚高爆穿甲彈頭,重317千克,幾乎是飛彈發射質量的一半,裡面填充了116千克高爆炸藥,配合飛彈超過兩倍音速的速度,賦予了彈頭很高的侵徹力,不但能夠輕易摧毀鋼筋混凝土工事,還能夠擊穿戰艦的裝甲,非常適用於打擊橋樑、工事、軍艦等目標。Kh-29飛彈根據配置的導引頭不同被分為多種型號,以適應各種戰場環境,主要包括搭載24N1雷射導引頭的Kh-29L、搭載Tubus-2電視導引頭的Kh-29T、搭載PRGS-2VP反輻射被動雷達導引頭的Kh-29MP等。

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Kh-29T電視制導空地飛彈系列。其導引頭核心是一台帶有陀螺穩定儀的Granit-7T-M1電視攝像機,在搜索模式下視場為12°×16°,鎖定目標後視場縮小為2.1°×2.8°。使用中,電視攝像機將所攝取的目標圖像用無線電波發送到載機,飛機上操縱人員得到目標直觀圖像,識別並選取需要攻擊的目標,然後用無線電指令形式發送給飛彈,通過飛彈上的自動駕駛儀控制飛彈,使它跟蹤並飛向所選定的目標。這種導引方式具有較好的精確度,飛行員從載機顯示屏上看到目標真實圖像,能很好地辨別目標真偽。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蘇-25「蛙足」強擊機曾把Kh-29T飛彈打進山洞摧毀抵抗武裝的隱蔽營地,顯示其較高的精度。不過這種導引頭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其只能在白天較好氣象條件下使用,不具備夜視能力,敵方使用煙霧等遮蔽手段時也會干擾導引頭運作。

近年來,俄羅斯對Kh-29T電視制導飛彈進行多次升級。首先推出Kh-29TE飛彈,將射程從8~13千米提高到30千米,使載機能夠在高射炮、近程防空飛彈射程外安全發射飛彈,提高生存性。後來又推出了Kh-29TM飛彈,升級了電視導引頭,使其擁有更寬的視場,目標搜索能力更強。最新型號是圖中的這種Kh-29TD飛彈,將電視導引頭升級為紅外成像導引頭,能夠全天候作戰,射程進一步增加到40千米。

紅外成像制導方式是從近程空空飛彈所用的紅外點源制導方式發展而來。相比空空作戰中只需要鎖定敵機這一點狀熱源,空地作戰的戰場環境更加複雜,不但需要將目標從背景紅外輻射中分離出來,還需要對目標輪廓等形態進行分辨識別,因此催生了紅外成像制導方式,通過在載機螢幕上生成目標紅外圖像,並于飛行員識別鎖定。新一代紅外成像導引頭能夠全天候使用,可以在戰場各種煙霧中準確辨識目標,具有高精度、高靈敏度、高解析度、高幀頻等特點,還支持「發射後不管」功能,載機發射完飛彈就能扭頭飛走,縮短暴露在敵方防空武器威脅下的時間。

安裝新型紅外成像導引頭的Kh-29TD已被俄軍用於近期衝突中,雙座型號的蘇-30多用途戰鬥機和蘇-34戰鬥轟炸機是該彈的主要攜帶者,曾經多次準確命中橋樑、彈藥庫等戰略要害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d9d6845386a8fbe99a9d9ec7f9093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