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聚焦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矛盾糾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法理情解紛止爭,巧解群眾「千千結」,有效築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
構建「微機制」,同頻共振齊發力。出台《關於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意見》,促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銜接,畫好矛盾糾紛調處「同心圓」。市級建立了物業、醫患、商事等「人民調解諮詢專家庫」9個,為糾紛調處提供專家後援;縣級「一站式」調解中心實現全覆蓋,集聚14類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力量,形成受理、分流、化解、反饋、評價、考核的全閉環調處流程,「一條龍」為民解紛排憂;穩步推進「一站式」調解中心向全市111個鄉鎮(街道)覆蓋延伸,整合轄區內派出所、司法所、信訪辦、村(社區)委員會和調解組織等資源力量,強化聯動、明確職責、互通信息,合力化解群眾身邊的矛盾糾紛;村(社區)加強源頭預防,依託8708個網格,常態化開展排查化解工作,提高排查覆蓋面和化解成功率,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同時,深化皖蘇接邊地區聯合調解機制,2023年以來,聯合排查矛盾糾紛6500餘次,調處成功3700餘件,有力護航皖蘇接邊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此外,廣泛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平安村(社區)」「無訟村(社區)」等基層法治創建活動,引導廣大群眾崇德尚法促和諧。
抓住「微線索」,前移關口事前防。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和預警機制,組織鄉鎮(街道)、村(社區)幹部和網格員、志願者、「五老人員」等力量,定期開展「上樓」「敲門」活動。對重點領域、重點人群、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開展集中排查,分析研判、發布風險提示,做到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分析、早預防。為聚焦重點領域防,針對易發多發的鄰里糾紛、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物業等矛盾糾紛,發動力量進村入戶走訪,分類別建立化解工作檯帳,有針對性制定化解舉措,做到底數清、責任明、舉措實。2023年以來,全市排查化解鄰里糾紛、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物業類矛盾糾紛10032件、5851件、3359件、3162件,占比達47.02%。同時,推動社會矛盾風險防範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將防範風險評估作為重大決策的前置程序。推行社會公示聽證、專家諮詢、合法性審查、執法監督等制度,推動矛盾糾紛防控貫穿規劃、決策、執行、監管各領域各環節。
建強「微陣地」,貼近群眾及時幫。人往哪裡去,力往哪裡聚,勁往哪裡使,實現矛盾糾紛有地說、化解紛爭有人管、群眾維權有渠道,全市形成以縣級調解中心為重點,鄉鎮為主力,村(社區)為基礎,行業性專業性為補充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大調解工作格局。打造「香樟樹下」「老牆根」等遍布村(社區)的「百姓評理說事點」1402個,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在「嘮家常」的過程中,將群眾訴求和意願收集上來、將黨的惠民政策宣講出去、將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2023年以來,收集糾紛線索14700餘條,化解矛盾6700餘件,法治宣傳4200餘場次。創新「調解+信訪」工作方法,組織法律服務人員、人民調解員參與初信初訪工作,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信訪矛盾上行。構建調解研判預警、動態監管、重大事項報告、經費保障、責任追究5項工作機制,推進情理法「三位一體」調解模式,矛盾呈現出結案率高、調解和好率高、協議履行率高、群眾滿意度高、維權不當率低的「四高一底」良好態勢。
用好「微力量」,專人專事專門調。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專人促專抓、以專抓增實效,做實矛盾糾紛化解大文章。深化「融媒體」普法,發揮「兩微一抖」作用,面向管理、服務、執法對象和社會公眾開展緊貼民生實事熱點的法治宣傳教育。推進鄉鎮(街道)合法性審查工作全覆蓋,嚴格審核責任,強化審核能力。發揮法律顧問服務優勢,提供基礎性法律服務、參與基層決策合法性審查工作、協助村(社區)把關日常法律風險點等,提升基層依法治理能力,滿足群眾法治需求。全市111個鄉鎮(街道)均配備2名以上,692個村(社區)均配備1名以上專職調解員。規範調解員行為準則,引導調解員嚴格遵守和執行職業道德、工作紀律,樹立廉潔自律良好形象,培養優良作風。突出「專業化」「實戰性」「廣覆蓋」,將調解技能競賽與崗位練兵結合起來,41名調解員先後在省、市「比武擂台」奪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