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重磅發聲,涉IPO、兩融、股指期貨做空、退市改革等

2024-01-19     藍鯨財經

原標題:證監會重磅發聲,涉IPO、兩融、股指期貨做空、退市改革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月19日,證監會舉行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上,證監會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集中回應了近期市場關切熱點,釋放諸多重要信號,核心主題包括註冊制改革、退市制度改革、資本市場從嚴監管、兩融業務交易、上市公司減持、資本市場法律制度完善等。

總的來看,下一步,證監會將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依法全面加強從嚴監管,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將持續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繼續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堅持「應退盡退」。從三方面完善資本市場法制建設,構建「長牙帶刺」立體追責體系等。

註冊制改革絕不是「將IPO審核從證監會搬到交易所」

證監會綜合業務司主要負責人周小舟表示,註冊制改革是一場從底層邏輯到思想理念、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涉及資本市場入口與出口、一二級市場、投融資、立法與執法等各領域全鏈條,絕不是個別人講的「註冊制就是將IPO審核從證監會搬到交易所」。

註冊制改革,將全面從嚴監管貫穿於資本市場監管的全鏈條各環節,近年來,證監會持續加強穿透式監管,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

周小舟強調,實行註冊制,絕不是放任不管、一放了之,而是從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各環節加強監管執法,管得更嚴,管得更准。一方面,註冊制絕不意味著放鬆質量要求,而是審核把關更加嚴格,不是誰想發就發、想發多少就發多少,堅持「申報即擔責」,嚴懲「帶病闖關」「一查就撤」。

另一方面,實行註冊制必須嚴刑峻法,重典治亂。證監會堅持「零容忍」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推進構建行政處罰、民事賠償、刑事追責立體化懲戒約束體系,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建立中國特色證券集體訴訟制度並逐步常態化,完善證券期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先行賠付、欺詐發行責令回購等制度並推動相關案例落地,形成示範效應。

據統計,註冊制改革以來,證監會已對從事投行業務的69家證券公司、381名責任人採取了監管措施,特別是對問題嚴重的5家證券公司暫停保薦業務,對55名從業人員認定為不適當人選。同時,證監會查辦各類案件近1900件,向公安移送涉嫌證券期貨犯罪案件近600件,堅決查處康美、康得新、紫晶存儲、澤達易盛等一批大要案,向市場傳遞了「零容忍」凈化市場生態的強烈信號,監管震懾力明顯增強。

註冊制絕不意味著放鬆把關,對IPO企業的質量要求更高

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表示,註冊制絕不意味著放鬆把關。「可以說,發行監管更加嚴格,對IPO企業的質量要求更高。」

「試點註冊制以來,證監會和交易所從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出發,持續向市場傳導從嚴監管理念,申報企業和中介機構都切身感受到責任和壓力。」他表示,試點註冊制5年來審結的1000多家企業中,撤回和否決比例近四成,堅決把「帶病闖關」和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擋在市場大門之外。

對於再融資,嚴伯進稱,優化再融資的監管安排落地以來,再融資公告預案和受理家數少了,說明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更加審慎理性了。同時,核發批文數量明顯下降,去年9月至12月核發95家批文,較前8個月月均減少40%,嚴格把關的監管導向更加鮮明。啟動發行和再融資募集資金也少了;去年9月至12月,募集資金月均271億元,較前8個月下降43%,逆周期調節和扶優限劣的效果正在顯現。

資本市場投融資兩端總體協調發展

在介紹融資融券新規實施效果時,證監會機構司司長申兵表示,2023年10月,證監會發布通知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員工通過參與戰略配售設立的專項資管計劃出借證券,並適度限制其他戰略投資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新規發布後,證監會通過加強穿透式管理、現場檢查、監管處罰等方式督促證券公司嚴格落實新規要求。總體看,政策落實效果符合預期。截至目前,融券餘額較新規實施之初降幅達23.4%;戰略投資者出借餘額降幅更大,達到35.7%。

從融資端看,近五年A股IPO總額2.2萬億元,再融資總額3.8萬億元,合計融資總額約6萬億元。從投資端看,證監會加強投資端建設,積極推動各類投資者加大對A股市場的投資力度。公募基金、養老金、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6.4萬億元增長至15.9萬億元,增幅超1倍,持股占比從17%提升至23%。權益類基金從2.3萬億元增長至7萬億元,占公募基金規模比例從18%提升至26%。北上資金持A股流通市值從0.7萬億元增長至2萬億元。個人投資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從10.8萬億元增長至22.1萬億元。資本市場投融資兩端總體保持平衡發展。與此同時,投資者回報持續增強。近五年A股累計分紅8.4萬億元,分紅金額超過當期融資額;公募基金累計盈利2萬億元,分紅2.2萬億元。

「證監會不存在只重視融資,不重視投資。」申兵指出,證監會將進一步確立以投資者為中心的市場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投融資兩端協調發展,持續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和投資者長期回報。

退市數量並不是退得越多越好

針對市場上「A股退市率不高」的觀點,證監會上市司司長郭瑞明表示,退市改革的核心是堅持「應退盡退」,在退得下的同時還要退得穩,也並不是退得越多越好。以美國為代表的境外市場退市是以私有化、被其他上市公司吸收合併為主,是自願退市為主,有些市場自願退市占總退市比例超過90%,真正強制退市的比例也不高。這些公司退市是自身公司戰略考量,主動作出的市場化選擇。A股強制退市的公司不少,但重組退市、主動退市案例大幅度少於境外市場。

郭瑞明介紹,退市改革三年來,A股共有127家公司退市,其中104家強制退市,強制退市數量是改革以前10年的近3倍,呈現兩個特點,一是面值退市顯著增多,去年面值退市的數量接近全部退市公司的一半,市場優勝劣汰的自我調節機制開始形成;二是重大違法類退市增多,去年8家公司因達到重大違法標準進入退市程序。這些公司的退市帶動中介履職、投資理念、市場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總體符合改革預期。

郭瑞明表示,證監會將持續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一是繼續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支持通過吸收合併等方式有效整合資源,推動完善破產重整制度。二是嚴格執行退市規則,堅持「應退盡退」,嚴厲打擊退市過程中伴生的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惡意「保殼」行為,維護退市制度的嚴肅性。三是堅決防止「一退了之」。公司及相關方違法違規的,即使退市也要堅決追責;違法違規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支持投資者運用《證券法》規定的各項賠償救濟舉措,維護自身權益;推動退市公司依法、有序進入退市板塊,保護投資者知情權和交易權等基本權利。

財務造假是資本市場「毒瘤」,堅決打破造假「生態圈」

聚焦財務造假,證監會處罰委辦公室主任滕必焱直言,財務真實性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石,財務造假破壞市場誠信基礎,嚴重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資本市場「毒瘤」。打擊財務造假案件是一直以來證監會執法工作的重點,曾先後依法嚴厲查處了康美藥業、康得新、獐子島等重大財務造假案件。新《證券法》實施以來,證監會嚴格落實新《證券法》各項要求,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對宜華生活、豫金剛石、紫晶存儲、澤達易盛等影響惡劣的財務造假案件從嚴從重打擊,違法成本大幅提升,震懾效果更加彰顯,有力凈化了市場生態。

下一步,證監會將始終保持對財務造假的監管執法高壓態勢,用足用好《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條「信息披露義務人報送的報告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一百萬元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的罰款」等各項法律規定,依法加大對財務造假案件的懲處力度,同時堅持「一案雙查」,對未勤勉盡責的中介機構一併查處,堅決打破造假「生態圈」。

需要指出的是,行政處罰只是追責的起點。證監會將持續加大與公檢法各部門的聯動,綜合運用行政監管措施、行政處罰、民事賠償、刑事追責、誠信懲戒和退市監管、自律管理等手段構建起「立體追責」體系,形成各司其職、有機銜接、齊抓共治的工作格局,不斷提高違法成本,提升廣大投資者對執法工作的獲得感和投資安全感。

三方面推進完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

法治是資本市場的基石。證監會法治司負責人程合紅表示,證監會將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貫徹實施期貨和衍生品法、新公司法、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等新的法律法規配套制度規則的制定完善工作,確保新的法律制度的落地與前後銜接致,包括修改制定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等;二是配合做好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的制定完善工作,包括起草制定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研究修訂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配合有關司法機關制定完善包括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方面在內的相關司法解釋等;三是持續做好證監會規章規範性文件的日常立改廢釋工作。

據了解,下一步,在深入推進證券期貨法律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證監會將結合市場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新需求,更加注重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和制度規則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嚴格遵循立法程序,更加廣泛深入地聽取市場和社會各方的意見建議,對各方關注的重要問題加強評估論證,公平合理地兼顧市場各方的正當利益訴求,不斷提高資本市場監管制度規則的立法水平,努力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暫未發現客戶集中大量加空倉現象

針對近期有消息稱「某些機構在股指期貨上開大額空單,惡意做空市場」,證監會期貨司司長李至斌表示已經對有關情況進行了排查。當前,股指期貨的整體持倉較為分散,暫未發現客戶集中大量加空倉的現象,也暫未發現關聯帳戶聯合做空的行為。

李至斌表示,由於期貨公司沒有自營業務,期貨交易所披露的期貨公司持倉均為經紀業務客戶的持倉。經排查,目前股指期貨的空頭持倉很大一部分是客戶的套期保值倉位。客戶進行套期保值,有利於其穩定股票市場持倉。

今年以來,股指期貨期權市場總體運行穩健,股指期貨日均成交金額3791.8億元,日均持倉金額9656.3億元;股指期權日均成交金額18.09億元,日均持倉金額52.49億元;股指期貨期權日均成交持倉比0.48。李至斌表示,數值顯示,期貨期權市場處於正常合理區間。證監會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加強對交易行為的全流程監管,加大監測監控預警排查力度,全力維護市場安全平穩運行。

首單科創板集體訴訟「澤達易盛案」完成賠付

2019年修訂的《證券法》實施後,投資者服務中心積極開展了股東代位訴訟。證監會投服中心黨委書記、董事長夏建亭介紹 ,投資者服務中心可以向特殊人群主張賠償責任。如ST摩登案已一審勝訴,廣州中院判決負有責任的實控人和董事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又比如上海金融法院辦理的大智慧案,實控人已經賠償上市公司3.35億元,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果。

具體到澤達易盛案件,夏建亭表示,澤達易盛案是首單科創板集體訴訟,也是首單欺詐發行集體訴訟。各被告同意按照損失核定後金額全額賠付原告投資者,本案於2023年12月26日成功調解結案。7195名投資者獲賠2.8億餘元,個人投資者獲賠金額最高的500餘萬元,人均獲賠3.89萬元。

2024年1月10日,上海金融法院將2.8億餘元賠償款劃給登記結算公司,隨後登記結算公司劃到投資者證券資金帳戶,至1月15日全部賠償完畢,從集體訴訟啟動,投資者用時五個多月就拿到了賠償款。在投資者獲賠的同時,證監會還對違法行為人作出行政處罰,對實際控制人等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上海證券交易所對澤達易盛依法強制退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79b973280deca225a06575d0d15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