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生態農業,盡顯煙台范兒

2023-08-28     大小新聞

原標題: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生態農業,盡顯煙台范兒

核心提示

種養循環,不斷提升地力水平。全市3662個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推進畜禽糞污沼氣發電、有機肥規模化生產,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維持在90%。

節約利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我們專門成立了『果樹病蟲服務團隊』,研發集成了『採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替代用藥+精確選藥施藥』等技術,在保證防效的基礎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0%以上。」

2022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底下降4.08%,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底下降5.03%。

循環水養殖,節能減排。示範基地水體循環率達90%以上,節能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25%以上。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形成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收儲於一體的多維度發展模式,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

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46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0處,約占全國1/8。同時,建成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24座,海洋牧場平台18座。

建設94個市縣鎮村四級聯創產業數字果園,水肥一體化面積135.7萬畝、居全省首位,培育高素質農民2.5萬人。

全市近岸海域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達到99%。海洋牧場示範區投礁規模突破350萬空方,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

在蓬萊,民和生態園對雞糞廢棄物進行資源化開發,年糞污沼氣發電3000多萬度,年產生物天然氣1500萬立方米,年產固態生物有機肥5萬噸、有機水溶肥16萬噸;

在海陽,綠水韻味蘋果旗艦園集成輕簡化、智能化栽培管理技術體系,科學應對蘋果產業高用工量問題,「小兩口就能管理50畝、甚至100畝果園」;

在萊州,琅琊嶺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林下養大鵝,既減少了除草支出,又通過糞便還田改良土壤,畝均節本增效2000元左右……

一座座「綠色糧倉」「藍色糧倉」在山海間強勢崛起,映射著煙台這座農業大市的綠色之變。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近年來,煙台順應「三農」發展新趨勢新要求,紮實推進現代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格局。

從大水大肥、焚藪而田,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煙台農業領域掀起一場全面綠色轉型,讓生態農業在這裡走入現實、蔚然成風。

生產向綠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

6月17日,農業農村部小麥測產專家組,對萊州市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攻關田進行實打測產,實際平均單產為880.89公斤/畝,這是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打測產的山東省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也是今年全省高產競賽最好成績。

煙台蘋果經過自動化蘋果清洗機。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這是煙台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集中縮影。近年來,煙台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不斷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資源集約利用,讓綠色生產成為農業發展新趨勢。

——種養循環,不斷提升地力水平。依託牟平區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2021年,煙台山農果業專業合作社利用自產豬糞,建設了有機肥加工廠,不僅改善了周邊環境,而且改良了果園土壤,產出的蘋果個大色艷、脆甜可口,平均糖度達到15°。

目前,全市3662個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推進畜禽糞污沼氣發電、有機肥規模化生產,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維持在90%。

——節約利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我們專門成立了『果樹病蟲服務團隊』,研發集成了『採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替代用藥+精確選藥施藥』等技術,在保證防效的基礎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0%以上。」市農科院植物保護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劉保友說。

近年來,煙台大力宣傳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截至2022年,全市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底下降4.08%,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底下降5.03%,做到了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

——循環水養殖,節能減排。「傳統養殖中,魚池裡的水用完後直接排放掉,耗水量極大。我們將尾水處理後循環回用,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明波水產研發部主任王清濱說,循環水養殖使海水消耗量降低95%,只有5%的水被排走。

煙台以明波水產、天源水產、黃海水產等企業為示範,推進地源熱泵、水源熱泵、生物凈化等養殖設施和工藝優化升級。目前,示範基地水體循環率達90%以上,節能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25%以上。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煙台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海陽、牟平、龍口三區市實施秸稈還田、粉碎還田、深耕旋耙11萬畝,新增青貯能力4.3萬餘噸,形成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收儲於一體的多維度發展模式,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

品質向優

改造老齡蘋果園132萬餘畝

近年來,煙台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競爭力不斷提升,農業生產體系不斷完善,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加強。

——結構優化,農產品供給更加豐富。「市場對『煙薯』系列地瓜苗需求旺盛,今年銷售總量達到6億棵,同比增長20%以上。」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煙台試驗站站長、市農科院糧油作物所所長、「煙薯」系列育成人辛國勝說。

近年來,煙台著力優化糧油、果品、畜牧產業結構,推動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與花生、甘薯等優質油料雜糧並存。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170萬噸以上,「煙薯25」推廣超1500萬畝。累計改造老齡蘋果園132萬餘畝,進一步優化了樹齡結構。積極構建以白羽肉雞為核心的現代畜牧業,主產區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100%。

——空間更廣,向深遠海拓展。「傳統的筏架養殖主要集中在近海,但是養殖密度較高、生態承載力下降,發展海洋牧場、向深遠海轉移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長島南隍城鄉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李盛平說。

「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台。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46處。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20處,約占全國1/8,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同時,建成大型深遠海養殖設施24座,海洋牧場平台18座。

——優質優價,農民綠色發展意識濃。琅琊嶺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景波說,土層內的鉀、鋅、磷、鈣等微量元素含量充足,產出的蘋果供不應求。精品果的批發價格達到20元/公斤,9個蘋果裝的禮盒能賣到120元。

近年來,煙台農民積極提升耕地質量,增施有機肥、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等,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智慧裝備,讓農民「慧」種地。在萊州青雨果業的果園裡,氣候傳感器、土壤傳感器、蟲害智能化分析儀等智能裝備,將空氣溫度、濕度、土壤PH值等變成一串串數字,精準無誤地呈現在螢幕上。「以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是『面朝螢幕背朝雲』。」萊州青雨果業經理人宋繼峰說。

煙台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平台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已建設94個市縣鎮村四級聯創產業數字果園,水肥一體化面積135.7萬畝、居全省首位,認定23個省級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培育高素質農民2.5萬人,為現代農業裝上「數字引擎」。

生態向好

每年增殖放流水產苗種10億單位

「維護好海洋生態平衡,打造最美最富『海上糧倉』」。7月22日,中國·煙台第五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在黃渤海新區舉行。這是自1984年以來,煙台連續第39年開展海洋漁業增殖放流。

近年來,煙台強化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建立完善「從田頭到餐桌」的綠色供應鏈,農業綠色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生態優先,持續改善生態和資源環境。煙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採取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場區構建和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避敵場所,海洋牧場示範區投礁規模突破350萬空方,每年增殖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上。

在萊山區四十里灣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綜合體平台,工作人員將一批斑石鯛倒入運魚船。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據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及國家海洋局煙台環境監測中心站調查評估,部分海洋牧場投礁區基礎生產力提升63%,生物量增長5.6倍。全市近岸海域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達到99%。

——向標準要質量,產品品質不斷提升。通過茶葉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煙台把茶產業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制訂成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進行推廣,不僅使茶農增收,而且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共贏。

煙台目前已主導、參與制定農業領域國家標準6項、農業部行業標準10項、省地方標準138項、煙台地方標準41項……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保障了品質優良。

——推動高質高效發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萊州琅琊嶺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棲霞市逍駕夼果蔬專業合作社、海陽市喜牛蔬菜有限公司3家綠色食品認證單位榮獲金獎,進一步擦亮了煙台優質農產品「金字招牌」。

目前,煙台正加強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努力推動「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管理。大力推廣膠體金快速檢測技術,為全市113個涉農鄉鎮配備農產品膠體金速測設備,同時為產品檢測合格的生產主體免費開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雙向推動「檢測+追溯」工作。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辛海靜 曹永勛 董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559db76a33141d0552661d089c0e5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