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萊州:石材園區污染物零排放

2023-08-30     大小新聞

原標題: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萊州:石材園區污染物零排放

核心提示

截至2023年7月,全市新能源累計裝機達到215.2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生物質裝機分別為112萬千瓦、94.5萬千瓦、8.7萬千瓦。

位於萊州市臨港臨電產業園三山島片區內的華電現代智造基地項目,主要圍繞華電上下游產業鏈,打造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項目總投資15億元,分華電光伏支架生產、低碳工業新材料製造、裝配式材料製造三個板塊。

2023年4月,大型鹽鹼灘涂光儲一體化項目正式納入國家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清單,目前,一期升壓站主體工程已完工,光伏組件和支架安裝完成200MW,一期100MW/200MWh配套儲能工程6月底建成投運。

萊州綠色建材產業園夏邱鎮李金起步區一期工程項目以綠色環保為前提,採用循環再利用的理念進行規劃布局,建立統一的廢水、廢料處理設施,實現園區污染物零排放。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中最動人的色彩。以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為主的綠色發展方式,繪就了萊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底色」,凝聚起萊州再創輝煌的「新底氣」。

「綠色」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

今年以來,萊州市新能源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裝機規模不斷擴大,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截至2023年7月,全市新能源累計裝機達到215.2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生物質裝機分別為112萬千瓦、94.5萬千瓦、8.7萬千瓦。

去年8月,煙台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協調區域發展支持萊州市崛起的意見》,支持萊州市加快培育新動能、重塑新優勢,將「新能源、新材料、新港口、新城市」作為培育萊州市新經濟增長極的實施路徑和重要支撐,努力實現新一輪振興崛起、突破發展。當前,萊州市搶抓國家實施「雙碳」戰略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重大機遇,積極引進培育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能源全產業鏈,著力打造山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創建山東現代能源示範區。

發展新能源,萊州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08公里海岸線上,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資源總量豐富,年風電利用時間3300小時左右,年日照時間2200小時以上,開發潛力巨大。同時該市搶抓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良好的機遇,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清潔能源占比,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堅持「資源換產業」發展思路,與華電集團、陽光新能源、中廣核等國企央企、上市企業廣泛洽談,簽訂新能源開發及配套產業合作協議。

位於萊州市臨港臨電產業園三山島片區內的華電現代智造基地項目,主要圍繞華電上下游產業鏈,打造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項目總投資15億元,分華電光伏支架生產、低碳工業新材料製造、裝配式材料製造三個板塊。「目前華電光伏支架生產板塊一車間已完成建設,年底前投產運營。低碳工業新材料製造板塊年底主體完工,明年5月投產運行。裝配式材料製造板塊土地成片方案省里已批覆公告,年底開工建設。」三山島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溫華春表示。

重大項目建設是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萊州市「風光漁鹽」融合互補鄉村振興引領項目位於土山鎮和沙河鎮交界沿海區域,該區域平坦廣袤卻多為鹽鹼地,傳統農業發展受限。萊州市因地制宜、創新舉措,向「空間」要效益,探索合作社與央企合作路徑,投資162億元,深挖「風光漁鹽」資源潛力,推進陸海總面積12.4萬畝的「風光漁鹽」融合互補惠農項目,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引領新模式。

據了解,項目優化「規模集中」經營模式,打造產業振興新引擎。積極引進中廣核、華電等央企資源推動項目實施,推行「5+3」規模集中經營。「5」即五大產業——布局風電、光伏、儲能、漁業、鹽業融合發展。「3」即三種渠道——項目帶動,項目共涉及海域8.2萬畝、土地4.2萬畝;合作社推動,圍繞漁業養殖、曬滷製鹽等領域,成立黨組織領辦專業合作社20個,吸納農村就業1.2萬人;大戶聯動,24戶養殖和曬鹽大戶通過返租承包方式,租賃海域3萬畝、鹽田1.5萬畝。

同時,項目探索「村企共建」合作模式,打造組織振興新樣板。村企共同投資,盤活荒廢海域土地鹽田2萬餘畝,帶動村集體增收,村組織凝聚力進一步提升;推動中廣核國內投資、裝機容量「雙最大」600MW鹽光互補項目半年內建成,38台8MW高效風電機組以國內最短工期併網發電。

綠色是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項目推行「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打造生態振興新標杆。年可提供綠電42.1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2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2800萬噸。依託資源優勢,正在積極引進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目前已引進落地項目5個、總投資66.2億元。

工業興,則經濟興;工業強,則經濟強。展開今日萊州經濟畫卷,綠色、創新、活力躍然而出,「綠色」產業無疑是萊州發展「新引擎」。

「漁光互補」助力「雙碳」綠色發展

2023年4月,大型鹽鹼灘涂光儲一體化項目正式納入國家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清單,目前,一期升壓站主體工程已完工,光伏組件和支架安裝完成200MW,一期100MW/200MWh配套儲能工程6月底建成投運。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20MW,併網發電1.8MW。誠源土山、沙河190MW光伏項目開始施工,中廣核土山600MW鹽光互補、睿陽土山240MW光伏項目正在協調辦理用地手續,計劃9月份開工建設……

以海上風電、光伏開發建設為契機,萊州市堅持陸海資源統籌開發、集中式與分布式並舉、電力裝機生產與上下游產業協同,到2026年,新能源總裝機容量將達到700萬千瓦,年發電能力可達130億千瓦時,新能源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

近日,又傳來好消息。省能源局公示2022年度財政補貼海上風電項目,全省共3個項目,補貼規模110萬千瓦。萊州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補貼規模300MW,爭取財政補貼資金2.4億元,占全省的27.3%。據了解,萊州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規劃裝機容量300兆瓦,由中廣核新能源與山東誠源集團共同投資建設,是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也是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批覆確定的新能源領域增量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項目。項目將成為「深水網箱+海上風電」「深遠海養殖+休閒海釣」及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漁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模式的試點,通過立體式開發達到海域使用的最大限度,實現集中集約用海,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打造「藍色能源+海上糧倉」模式的典範。

如今,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一張新名片,彰顯出萊州綠色低碳發展的主動擔當。

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

7月27日,中國石都綠色低碳發展研討會暨萊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啟動儀式在萊州市成功舉辦。為落實「雙碳」戰略,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本次活動邀請了多位來自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專家,從政策引導、產業升級、資本助力、園區運營等多角度,共同探討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固廢產業經濟發展路徑等話題,並啟動萊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落實「無廢城市」發展戰略,推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共同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與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如何推動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高質量發展?萊州市著力催發集聚效應,加快環保轉型,推動內涵發展,規範經營管理,使傳統石材行業走上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之路,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萊州綠色建材產業園夏邱鎮李金起步區一期工程項目位於夏邱鎮李金村,是國有平台投資,央企中鐵二局承建的山東省級重點項目,總投資2.7億元,規劃建設3棟大鋸車間、7棟標準化磨切車間和1棟綜合樓。項目自2022年下半年開展拆遷工作,共搬遷石材企業45家。2023年4月完成土地出讓,成功取得「四證齊發」,拿地即開工,計劃2023年8月底完工,實現「當年建設,當年達產」的目標,目前已簽訂入園企業8家。

項目突出資源化綜合利用,對石材產業聚集區進行重組、整合,設立標準化廠房,統一產品、服務質量,以大企業集團的形式對外開展業務。以綠色環保為前提,採用循環再利用的理念進行規劃布局,建立統一的廢水、廢料處理設施,實現園區污染物零排放。通過各功能區塊的優勢組合,打造全產業鏈生產模式,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配套,為供應商提供全產業鏈的服務,實現創新發展。項目建成後,可年產成品板材400萬平方米,年產值3億元。

項目投產後能夠有效整合石材企業、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促進傳統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產生輻射帶動效應,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切實落實萊州市委、市政府「1343」工作體系要求,高質量地發展石材產業,重振萊州石材的產業雄風。

生態循環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日前,記者在萊州市恆陽生態循環化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基地看到,項目綜合用房施工正加緊推進。

恆陽生態循環化綜合利用項目負責人曲金葉表示,項目計劃2023年12月投產,達產後可年產沼氣876萬立方米,形成1.5MW沼氣發電能力,並進行生物質燃料加工和有機肥料生產,年產值可達4000多萬元,利稅400萬元,帶動周邊40多個村莊養殖業的發展。

萊州市委「1343」工作體系提出,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堅持主動謀劃,聚力攻堅省級重點項目、省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煙台市級重點項目、萊州市級重點建設項目等六大類項目,實行分類管理、定期調度、動態調整。

據了解,恆陽生態循環化綜合利用項目位於朱橋鎮岔里呂家村,計劃總投資1.08億元,目前已投入7000萬元,建設高30米、直徑25米、容積20000立方米的厭氧反應罐兩組,目前車間、綜合用房以及1060立方米的預處理池正在施工建設中。項目採用「糞污收儲——統一運送——厭氧處理+好氧堆肥——資源化利用」的循環模式,實現了「資源收集處理一體化利用」。

曲金葉告訴記者,該項目通過對農業廢棄物和畜禽糞污的合理利用,構建企業、農戶合作新模式,為改善村居環境、轉換能源結構、拉動村民就業、推動鄉村振興等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項目突出綠色化、無害化、高效化,通過循環農業發展,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既促進養殖業規範、規模發展,又為農產品生產提供良好的產地環境。

「糞污處理產生的沼渣沼液,作為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料,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土壤改良,節約農藥化肥,生產無公害農產品並發展生態農業,強力帶動周邊規模化養殖場;收集處理的秸稈,可防止農民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及土壤結構改變,有效改善周邊空氣品質,切實提升村民居住環境。」曲金葉告訴記者。

YMG全媒體記者 唐壽銳 通訊員 姜建彬 孫鳳麗 徐嘉藝 攝影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046b0077ead8794998d06918d70e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