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債券市場開市,專精特新、科技型企業債有望成特色

2024-01-16     藍鯨財經

原標題:北交所債券市場開市,專精特新、科技型企業債有望成特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公司(企業)債券市場開市,首批公司(企業)債券上市交易。這是自啟動債券審核以來,北交所在債券市場的又一重大安排,對進一步完善證券交易所功能,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強化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在接受藍鯨財經記者採訪指出,資本市場主要由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組成,「一個成熟的且影響力的北交所必須又有股票市場也要有債券市場,這樣才能為實體經濟和各類型和所處不同生命階段的企業服務,這是這一要求北交所債券市場應運而生的重要歷史背景。」

對於北交所未來發展,諸海濱認為,由於北交所上市企業中在「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特徵的中小企業較為密集,因此在北交所股票市場流動性已經較有更加好的條件,此輪改革推出的公開發行公司債等特色金融產品同樣對於發揮服務中小企業、支持創新起到重要作用,預計此類的公司債品種將成為特色。

北交所開市首日走勢平穩

藍鯨財經記者關注到,北交所公司企業債券市場開市首日走勢平穩。首批上市的3隻企業債券分別是「24京資01」「24京投01」「24智都01」,發行人分別為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廣州智都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行規模分別為10億元、10億元、4.8億元,合計24.8億元。此次債券發行得到市場高度認可,各金融機構踴躍認購。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上市交易的首批債券僅面向機構債券專業投資者,支持匹配成交和協商成交兩種交易方式,債券交易不設價格漲跌幅限制,北交所另有規定的除外。

此外,為降低市場主體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北交所暫免收取相關費用,具體包括:暫免收取債券現券(不含可轉換公司債券)交易經手費至2025年6月30日;暫免收取債券專用交易單元使用費、債券專用交易單元流速費、債券現券(不含可轉換公司債券)交易的流量費;對於非會員類債券交易參與人,暫免收取交易單元開設初費。

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在開市儀式上表示,債券是證券交易所的基礎品種,是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目前北交所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已經達到5.03萬億元,其中國債發行規模已占全市場發行量的三成,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醫藥產業創新等國家戰略支持的領域。

相較於滬、深交易所,北交所債券市場開市起步較晚,但仍有特色之處。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向藍鯨財經介紹,北交所之前已經發行了政府債券,未來發行將推出所有的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品種,包括短期公司債券、可續期公司債券、可交換公司債券、綠色公司債券、低碳轉型公司債券、科技創新公司債券、鄉村振興公司債券、「一帶一路」公司債券、紓困公司債券、中小微企業支持債券等十種債券。其中很多品種滬深交易所債券品種有相同也有北交所特色的品種。

其認為,由於北交所上市企業中在「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特徵的中小企業較為密集,因此在北交所股票市場流動性已經較有更加好的條件,此輪改革推出的公開發行公司債等特色金融產品同樣對於發揮服務中小企業、支持創新起到重要作用,預計此類的公司債品種將成為特色。

深度改革之下市場生態持續完善

自2021年11月開市至今兩年來,北交所正在逐步形成股、債、基「全產品」協同發展的市場格局。2023年9月1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下稱《意見》),該政策的出台開啟了北交所深度改革。

在2023年「深改19條」催化帶動下,北交所積極響應市場需求,推進一批改革舉措落地:優化「掛牌滿十二個月」執行標準;簡化掛牌公司申報上市的輔導備案要求;取消發行底價要求;支持科創板投資者直接開通北交所交易權限;允許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二級市場交易;擴大做市商隊伍;優化做市交易制度安排;擴大融資融券標的範圍;降低交易經手費收費標準;提高證券公司分類評價北交所業務專項加分;優化新三板分層標準等。多項改革措辭落地背景下,北交所市場生態持續完善,出現投資者數量逐步提升、做市商有序擴容、基金倉位提升、成交額提升等良好跡象。

諸海濱指出,《意見》中已有對北交所債券市場的高度規劃,因此這次開市落地也是落實之前的政策安排。他表示,北交所這次信用債市場開市,一是標誌地位提高,具備了全部交易所的主要工具。二是北交所債券品種也根據自身特點和服務中小企業的特色進行了調整,對於中國來說,中小企業債券融資占比明顯偏低,存在短板,北交所公司債市場的開始,標誌著正在改善這一短板。三是,北交所推行公司債也進一步豐富市場內的投資者類型,引入偏好債券的機構或個人投資者。第四,對投資者而言同樣提供了新的資金配置方向,享受北交所發展的紅利。一個成熟的且影響力的北交所,必須又有股票市場也要有債券市場,這樣才能為實體經濟和各類型和所處不同生命階段的企業服務,這是這一要求北交所債券市場應運而生的重要歷史背景。

對於北交所未來發展,諸海濱認為,《意見》提出了高標準建設北交所政府債券市場,支持北交所推進信用債市場建設,公開發行可轉債等,下階段可轉債等品種或比較重要。

「除了債券外,《意見》裡面還有多項政策:例如加快高質量上市公司供給,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安排等。當前市場比較關注的是北交所直接ipo制度落地。二是《意見》提出「穩步持續豐富產品體系,指數體系穩步,擴大指數化投資等」。其中提出了『持續開展北交所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上市開放式基金(LOF)、公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資產證券化等產品,《意見》表示研究成熟一個、推出一個』,這些新產品的落地也值得期待。」諸海濱表示。

光大證券研報指出,目前北交所債券業務尚在起步階段,為吸引更多發行人、投資者和中介機構進入,加速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建設,後續或會繼續出台相關支持政策帶來投資紅利。

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談及,下一步將持續推進北交所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一是圍繞滿足市場需求、夯實市場基礎,進一步完善市場功能,豐富市場產品體系,為市場參與各方提供更加多元的產品;二是持續踐行「開門服務、直達服務、精準服務」的「三服務」理念,竭誠做好債券發行、交易等各環節的組織保障,為市場參與各方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三是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市場監管,不斷提升債券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為市場參與各方營造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環境和生態。

數據顯示,2023年,北交所參與承接企業債並一體推進信用債市場建設。截至目前,北交所已受理信用債項目39單,擬註冊金額697.9億元。首個交易日內共成交2296.83萬元。目前,北交所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公司債、企業債,以及科創債、綠色債等10個專項品種在內的基礎債券產品體系,債券市場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5466d46fca5f9b87c0790aee1032f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