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小攤

2019-09-16     皇城根胡同串子

過去北京的胡同幽深、安靜,胡同里偶爾走過人力車、手推車、馬車等,不時傳過各種叫賣的吆喝聲。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就在胡同里,男孩子推著鐵環跑,抽著「漢奸」轉,抖著空竹響,戴著花臉耍,舞著大刀追,扇著洋畫玩;女孩子跳皮筋、跳房子、扔包、玩拐(一種羊骨頭)等,這裡是孩子們的樂園,絕沒有安全問題的後顧之憂。除此以外,我們那時還有一個快樂的去處,那就是胡同里的小攤,那裡有我們童年的企盼,童年的歡樂,童年的夢想。

崇外手帕胡同里的小攤,陪伴了我們的童年。小攤的主人是肖大爺、肖大媽兩位隨和的老人。從早到晚,從春到冬兩位老人守候著小攤,也守候著胡同里孩子們的童年,一撥又一撥。

小攤的攤位只有幾塊木板拼接而成,可經營的東西卻品類齊全。學習用品有本子、鉛筆、橡皮等,本子又分大字本、小字本、算術本、方格本、橫格本、作文本、紅模本等;鉛筆有普通鉛筆、橡皮頭鉛筆、紅藍兩色筆、繪畫的蠟筆;橡皮有方形的,也有白灰兩色條形的,以後又有了帶香味有圖形的;玩的有皮筋、毽子,還有帶小竹嘴的氣球,吹大以後一放氣,小竹嘴就會發出哨音,另外拉動小繩就會來回走動的小老鼠,一捋絲線就會發出喵喵叫聲的小貓頭,這都吸引著我們。

更引人的還是那些小吃食,在蓋著兩個玻璃罩分成幾個格的盒子裡分別放著各種糖果和點心。一個盒子裡全是糖,有橙色帶砂糖粒的橘子瓣糖,棕色的半透明的粽子糖,紅白綠黃等彩色的圓球糖,包著糖紙的口香糖和泡泡糖。口香糖是顏色較深能夠吃下去的,而泡泡糖較白是只能吹泡不能咽下的,我們還總要比試比試看誰吹的泡泡大。

另外一個盒子裡放著幾種小點心,有黃黃的薩琪瑪,有粘了一層粉紅色砂糖的芙蓉糕,有甜膩的蜜麻花,有酥香的桃酥,這些甜點不是孩子們買得起的。在小攤的一側擺放著幾個蒲包,分別裝著孩子們喜歡吃的花生、花生仁、花生粘、瓜子、鐵蠶豆、酥蠶豆、蘋果乾、杏干、山楂干、海棠乾等。當我們去買這些吃的時,大爺就用一個小白瓷碗在蒲包里一舀,然後倒在我們用手抻開的衣服口袋裡,或者用手一抓,一小把吃的就擱在我們的口袋裡了,我們也不計較多少,就很滿足地跑了。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不變的吃食中還有四季常新的小吃食。農曆四月天杏還沒有成熟,小攤上擺上了青杏,旁邊放一大碗粘粘的麥芽糖蜜、一小捆手指長短的秫秸稈。每當嘴饞了去買時,大爺就用一根秫秸稈在麥芽糖蜜上一蘸一挑一擰,於是麥芽糖蜜卷裹在了秫秸稈上,用它就著吃青杏,杏不酸,糖不膩,美味怡人啊。

夏天七月天幾個小玻璃杯內放著褐色的酸梅湯通透清亮,上面蓋著玻璃以避塵土、蒼蠅。酸梅湯又酸又甜,清爽誘人。

秋天十月天山楂成熟了,在小白瓶盆內放著煮熟的山楂,紅紅的山楂紅紅的湯,粘粘的、甜甜的、酸酸的、涼涼的,我們叫它糊塗糕,吃上一小碗,那真是酸甜醉人。

冬天臘月天有一種好吃的冰板,那是用一張紙包上煮好的爛糊的山楂,凍成一個薄板樣的,打開紙,裡面是粉紅色的冰板,迎著凜冽的寒風,吃著冰涼酸甜的冰板,覺得寒意沁人呢。

當然小攤上也有大人們用的香煙、火柴,那是在靠牆的一個立著的玻璃櫥內放著大前門、哈德門、大嬰孩、恆大等牌的香煙,不過這對我們來說是從不關心的。

胡同里的小攤陪伴了我們的童年,那時上學前放學後缺個本子、筆等就到了小攤前;在胡同里玩累了,身上若有點錢就到了小攤前;在家裡爸爸媽媽高興了給一點錢,又到了小攤前;兄弟姐妹間生氣了,長輩為哄哭了的孩子,給點錢也到了小攤前。一塊糖、一把豆就是那時我們童年的經歷,肖大爺肖大媽那隨和自在的身影,也成了我們童年的依傍,直到如今他們的形象,仍不時浮現在眼前。

(畫:況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stPm0BJleJMoPMnc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