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越長越聰明的,除了先天的智商,後期的知識和接受的教育都是有力的加持。這也就是老一輩常說的,人都是不斷長能耐的,哪還能越長越回去呢。但是不得不說,有的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聰明變優秀,但有的孩子卻是越長越越不如小時候。
當媽媽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但總有一些情況,是在家長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影響到了孩子的發展。媽媽愛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愛孩子的方式不對,也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和性格發展。作為孩子身邊陪伴時間最長的親人,媽媽要重視自身的行為和教育孩子的方式。越長越笨的孩子,都是因為媽媽經常這樣做,不改耽誤他一輩子。
經常用比較法激勵孩子進步
相信每一個孩子小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噩夢」,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媽媽最常說的就是「別人家的誰誰誰,我聽他家長說又考了第一名」「隔壁的那孩子,最近又去學了新的特長」。媽媽總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向別人學習,不斷進步。並且不管孩子如何進步,都會有新的一茬接一茬的「別人家的孩子」冒出來。
這樣的用意是可以理解的,媽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但是這種比較的方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長眼中永遠不如別人。還會含有一種否定暗示,在孩子沒有成熟的認知能力時,會認為自己就是不行。在這種自我否定的暗示下,孩子就會變「笨」。
恨不得讓孩子一心全撲在學習上
通過對生活中孩子們表現的觀察,就會發現越是聰明伶俐的孩子,家長都不會太限制孩子的玩耍時間。但是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比別人先行一步,笨鳥先飛,對孩子管得都非常的嚴,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干。並且大量灌輸一種「你必須要比父母強,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的想法,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本以為學習是花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孩子就能夠學得越好,但是學習這件事是要勞逸結合的。只准孩子學習,反而效率很低,長時間的學習還容易疲憊和牴觸。孩子在這樣的壓力下,情緒處於負面狀態,也不利於學習和智力開發。
經常用言語傷害孩子自尊心
當媽媽的都有一個毛病,碎碎念。又因為喜歡操心常常會不停地數落孩子,這在媽媽看來就是很平常的事情,卻總會無意間傷害孩子自尊心。秉承著慈母多敗兒,有些媽媽就充當那個嚴厲的角色。時不時要對孩子敲打敲打,為防止孩子變得自滿驕傲,幾乎很少誇獎孩子。在言語之中總是充斥了對孩子的不滿,達不到自己的要求。
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情緒會一直處於低落的狀態,變得焦慮。被情緒困擾,封閉自己,孩子怎麼變聰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