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察院胡同44號院說起

2019-10-28     皇城根胡同串子

記述北京大雜院生活的文章大多有這樣的特點,無一例外地展示京城和睦、互助、靜謐的市井畫面,抒發大俗大雅、樂天沉穩的平民志趣和性格。視角如此相同,想必絕非是某個人的偏好或提煉,而是京城百姓生活所固有的本色。我在察院胡同44號院幾十年生活的經歷,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

察院胡同位於復興門內大街以南,鬧市口中街(原名半截碑胡同)以東。雖然大街上車水馬龍,但胡同里卻總是十分安靜,是個交通便利、鬧中求靜的好地界兒。44號院坐落於胡同中部,高高的改良西洋門和極具江南水鄉風格的馬頭牆是其顯著標誌。院內居住的有幹部、工人、教師、警察……是個典型的大雜院,鼎盛時期曾住有60多人。可現如今,隨著城市拆遷改造,這個院落已經永遠地從京城消失了。每當路過這裡,望著原址正在建起的凱晨大廈,心中總會漾起記憶的漣漪。

住在南屋靠西的秦姨,人民醫院的護士長,是我內心特別敬重的人,多會兒都是落落大方,而且是熱心腸,無論誰家大人小孩有個頭疼腦熱磕著碰著,她都會問寒問暖幫著看看,似乎院裡還沒有誰沒讓她看過病的;住在東屋的劉叔,是個理髮員,胖胖的,言語不多,性格耿直,愛好京戲,我小的時候,他經常給我和其他孩子理髮,在生活水準低下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算給各家節省了一項小小開支;還有樓上的老黃(我真不知該怎樣稱呼他,他兩口子管我母親叫大媽,但他們的孩子卻管我叫五哥。大雜院裡的稱呼別細究),他剛搬來時就聽說是專搞「外線」的「雷子」,這對於孩童時的我挺神秘的。由於他上班時間不定,所以在院子裡很少看到他,但時間一長也看得出人很樸實,每逢下雪天他都會抄起大掃把,默默地把院裡院外的雪打掃乾淨;當然還有我媽媽,雖然不識字但很有涵養,當了20多年的街道主任,在近半個世紀大雜院生活中,從來沒有跟誰紅過臉(這一點我特佩服),街坊鄰居出門不在家,差不多都委託媽媽訂煤呀、訂奶呀、領糧票呀、代管鑰匙看個門呀……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共同將大雜院的生活營造得恬靜、祥和、有序。

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手之指,有長有短。察院胡同44號院和所有大雜院一樣,住戶來自天南地北,職業各不相同,性情千差萬別,學識互有長短,品格自有高下……加之大雜院空間狹小私密性較差,彼此低頭不見抬頭見,天長日久,難免會出現和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但,是什麼將大家如此融洽地維繫在一起?如此和諧地共處於一個院落?細細琢磨,在大雜院生活氛圍里從來就存有一些有形無形的潛規則以及由此而派生出行之有效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具體做法。

公事共議是最重要的。如果院子的大門要安個撞鎖,院內要按個照明燈、水管子要換個龍頭,門洞按放個垃圾箱……凡涉及到公共利益,需要大家共同承擔經費支出或履行行為義務的事項,各家都要派出代表聚在一起協商,達成共識。如此才能眾願所歸,心情舒暢,使事項得以順利實施。

清潔衛生輪流值日制度。大雜院必然會有一些公共活動區域需要日常管理,如門洞、廁所的清掃,冬天水龍頭防凍回水,夜間鎖大門、熄滅公共用燈等。這些就要由各家各戶輪流承擔。為了明確責任,院裡都有一個值日牌。按日依家輪流傳遞,收到值日牌的家庭要履行當日清掃義務和責任。44號院被拆的時候,我曾獨自回院看望,在殘破窗台上看到那個傳遞了數十年的值日牌。望著被歲月摩挲光滑的木板和上面斑駁字跡,默默無言,感慨良久。真後悔,當時沒將它拾起收藏,算是對京城大雜院生活的見證和紀念。

遇到颳風下雨襲來,在收回自家晾曬衣服被褥的同時,一定要大聲提醒:下雨嘍,誰家的衣服被子還沒收。鄰居肯定立馬跑出來收取,並向你表示感謝。如果鄰居不在家,千萬別忘了幫著收一下。這樣的舉手之勞,往往會極大地密切鄰里關係。記得我的孩子小的時候,北屋的小強就經常幫我拾被風吹落的尿布,並開玩笑說:五哥,等你雙胞胎兒子長大了,可別忘了告訴他們,是小強叔給他撿的尿 子。滴水之恩銘刻於心。可惜,不知小強後來搬到什麼地方去了。

不要獨自長時間占用水龍頭,以免影響其他人用水。更不能在水龍頭處傾倒、沖洗糞便或其他污穢物。否則一定會讓人嫌,討人罵。

孩子之間打架,首先要教育批評自己的孩子,切不可一味指責對方,更不能「護犢子」。如果將對方打傷,最好抽空看望一下,甚至送醫院檢查檢查。

要注意保護他人隱私,不要獨自在鄰居門前窗下乘涼閒坐;除了與相迎人員打招呼,一般不要左顧右盼。否則有窺探他人隱私之嫌。讓人討厭。

如果院子裡有人上夜班休息,或者鄰居孩子準備中考、高考複習功課,一定不要肆意喧譁。講話摟著點,聲音小點。要有照顧四鄰與人方便的概念。

如果鄰居不在家,但鄰居的親戚朋友來訪,要視情況接待。如果是鄰居的老人來了,一定要主動熱情,可先讓到自己家中,沏個茶倒個水什麼的。

如果鄰居家的大人加班、開會沒回來,而小孩放學進不了門,一定要代管一下,督促做作業,時間晚了可以安排吃晚飯,哄孩子睡覺。

水電費每戶按月輪流計算收取,其要點是:水費按人頭平均分攤,探親訪友的臨時居住人員酌情商定;電費則按每戶電燈瓦數分攤……那時輪到我家,計算分攤水電費就成了我的任務,等到小學高年級學習四則運算應用題時,得心應手,無論遇到多難的題都能夠無往而不勝。想必也是得益於此。

說來,這些也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但在維繫大雜院鄰里和睦、人際融洽的實踐上,卻著實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如今,生長在樓房小區里的新生代或許不以為然,但他們的父輩一定對此堅信不疑,甚至依舊身體力行。因為,大雜院生活潛規則的內涵,在現代社區生活中依然行之有效,並具有廣闊的適用空間。那就是———寬容。

(畫:馮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Q19EW4BMH2_cNUgjKZ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