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玉秋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相互作用促進化療痛的中樞和外周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以「Interleukin-17 regulates neuron-glial communications,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neuropathic pain after chemotherapy 」為題,在線發表於《細胞通訊》(CELL REPORTS,VOLUME 29, ISSUE 8, P2384-2397.E5, NOVEMBER 19, 2019) 雜誌上。
化療痛是由化療藥物導致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惡性腫瘤治療期間的急性疼痛和癌症倖存者的慢性持續性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紫杉醇是許多實體腫瘤治療最常用的化療藥物。系列證據表明紫杉醇可引起Aβ、Aδ有髓神經纖維和無髓C纖維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可致結、直腸癌患者成纖維細胞過量表達白介素-17(IL-17)。
IL-17是目前已發現的30余種白細胞介素之一,按序號排在第17位。在急性炎症反應中,它可以快速由淋巴細胞分泌、保護機體不受外源侵害;而在慢性炎症狀態下,過高表達的IL-17促進對於疾病發展和惡化。
近年來,關於中樞神經系統IL-17在疼痛特別是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和調控機制研究較少,缺乏對其來源和調節機制的探索。張玉秋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外源性給予IL-17顯著增強脊髓背角淺層Somatostatin(SOM)陽性神經元的興奮性突觸後電流,同時可以抑制SOM陽性神經元的抑制性突觸後電流;在紫杉醇誘導的神經病理性痛小鼠,脊髓背角星形膠質細胞合成和釋放IL-17增加,SOM陽性神經元過度興奮,出現與外源性IL-17處理類似的效應;特異性敲除脊髓背角SOM陽性神經元表達的IL-17受體(IL-17R)可翻轉紫杉醇引起的SOM陽性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圖),並有效地緩解化療性神經病理痛,而在脊髓背角星形膠質細胞中過表達IL-17可以直接誘導機械性痛覺敏化。進一步研究發現,背根神經節初級感覺神經元上也表達IL-17R,由外周膠質細胞分泌的IL-17通過IL-17R增強初級感覺神經元的興奮性也參與化療痛的外周敏化。
圖 特異性敲除脊髓SOM陽性神經元上的IL-17R可翻轉紫杉醇引起的興奮性增強
總之,該項研究發現了非淋巴細胞來源的IL-17介導化療痛的外周和中樞敏化機制,IL-17作為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號分子,可能成為治療化療痛的新靶點。
該項研究成果主要由張玉秋教授課題組博士生羅浩和劉慧珠(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和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高峰高原學科發展項目資助。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email protected].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OMdjm4BMH2_cNUgP0xe.html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
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