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美漁港」巽寮漁港:傾力打造休閒漁港

2019-08-08     海洋與漁業

5月9日,天朗氣清,記者來到了坐落在著名濱海風景區巽寮灣中的巽寮漁港。在煦暖的陽光照耀下,清澈的水面上整齊停泊著大約百餘艘瓦藍色漁船,有大型休閒漁船,也有小型仿古觀光船。而旁邊的漁業村內矗立著一排排簇新的四五層樓高的小洋房,一個廣東沿海富裕的濱海漁村形象映入眼帘。

相比其他漁港,約60萬平方米的巽寮漁港顯得雅致獨特。風景區內的漁港怎麼發展?結合巽寮灣濱海旅遊發展實際,巽寮漁港以打造休閒旅遊觀光一體的漁港為定位,不僅帶動港區內的漁民轉產轉業,還成了休閒漁業港的重要範例。

漁村的變遷

提到巽寮漁港,不得不說漁港邊漁業村的變遷。漁業村村委主任蘇雪連告訴記者,村裡祖祖輩輩是生活在海上的疍民,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祖輩們紛紛上岸居住,逐漸改變了那種「海上為家」的生活狀態。村志上也顯示,清咸豐年間,漁民尋得巽寮當地的漁港,以漁為業,以木船為屋,一直居住在船上;新中國成立後,漁民逐漸上岸居住,後漸漸成村,故取名漁業村。如今,漁業村有村民1200餘人。

巽寮漁港原是漁民從事海洋漁業生產活動主要停靠和避風的天然港灣,69歲的村民徐馮佬還記得,他爺爺曾描述,當時漁港範圍很大,甚至可以容納大船進出,那時候千帆競發,漁船雲集,好不熱鬧;一到漁家節慶,海上賽船、唱漁歌場景更是難得一見。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漁港面積涵括了現在的巽寮天后宮一帶區域,水深約3.5米深,能停靠30~50噸的船隻。不過,後來受洋流和圍海造田的影響,漁港大面積萎縮,且水深越來越淺,從八十年代末到現在,停泊的船隻噸位也越來越小。

漁業村的1200多名村民都是「靠港吃飯」,漁港逐漸消失怎麼辦?

巽寮灣是廣東有名的濱海度假區,在漁港萎縮、漁業資源減少的情況下,該村正在向濱海旅遊村轉型。一位生活在天后宮附近的小賣部店主告訴記者,這裡節假日旅遊人數很多,「從前村民捕魚為生,現在主要從事休閒漁業、服務業。」作為一個在景區中的漁港,如果在漁業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還堅持漁業捕撈為主,無疑是不明智的。轉型才有出路。

而如何向旅遊要動力,將漁業納入旅遊之中,這是當地政府部門要思考的。

早在2011年,漁業村進行了名村旅遊改造,建起了一系列漁村旅遊元素。巽寮管委會農辦主任周宇輝介紹,2018年,漁業村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環境整治工作,對漁港出海口實施攔沙堤建設。目前建設已經全面完成,嶄新的碼頭、整齊的道路讓環境得到大大改善。今年,該村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乾淨整潔村創建工作。如今,漁港邊上建設起了約1000米長的水上長廊,一架通往漁港對面沙洲的的跨海大橋也已建成。周宇輝透露,漁港對面的沙洲將建成一個沙洲公園。「這裡發展旅遊產業有很好的先天條件。」周宇輝說。

在漁業村的發展藍圖中,還將完成漁港攔沙堤、碼頭、護岸、防浪堤、村道翻新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村內已經有數家民宿、餐館,未來可以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條,打造出體驗美麗漁村、暢享海上風光、品嘗漁家特色美食的濱海漁村旅遊。

合作謀發展

巽寮漁港位於巽寮灣中部,東面是巽寮圩鎮區,北面是巽寮海濱大道,南面與塭子河相連,西面為出海口。目前,該港堤岸長約3000多米,寬度達200餘米,現狀用地為淺水碼頭。

高峰時期,停泊在巽寮漁港內的各種漁船約300艘。其中包括木質休閒漁船150餘艘,輔助快艇90餘艘,捕撈漁船60多艘。

近年來,海洋資源日益萎縮,國家對海洋環境保護愈加重視,漁業大力推進轉產轉業,發展休閒漁業,帶動周邊旅遊開發。

2010年8月1日,在當地黨工委、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漁業村成立了「濱海漁業專業合作社」,村民紛紛加入,把傳統捕撈船改造成休閒觀光漁船,提供給遊客出海休閒觀光。

依託漁港,大力發展海上觀光旅遊、漁家樂、休閒漁業等,已成為豐富巽寮旅遊產品的重要元素。

巽寮濱海漁業專業合作社社長高嶺峰介紹,合作社初期,主要使用小木船,隨後增加不少玻璃鋼船。合作社社員全部由漁業村村民組成,超過60%的村民都參與其中。社員通過集體表決選舉產生合作社的社長和內部運營管理機構成員,全面負責合作社的日常經營運作。同時制定了《惠東縣巽寮濱海漁業專業合作社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確保合作社運營正常、規範。合作社通過統籌船隻運營、為社員購買保險、實施年終收益社員分紅和支持漁業村的各項事業發展等形式為所有社員服務。

截至目前,參加該合作社的船隻達136艘。2017年,漁業合作社的運營金額就達到了1000萬元。

為進一步適應海上休閒漁業的發展,該村正按照市、縣要求對現有的休閒漁船進行更新改造,更新後的船舶長13米,寬3.6米,動力33匹,船舶安全性能、動力性能更加符合從事休閒漁船需要,將帶動村民通過轉產轉業實現更大的發展和收益。

「 也正是由於這個合作社,十年間,漁業村人均收入從6000元上升到20000元。」高嶺峰坦言,「這個合作社就是漁民致富的好幫手。」


巽寮漁港美景


漁歌訴傳承

時光斗轉,昔日小漁村搖身一變為濱海旅遊村,漁港也朝著休閒漁港轉變。傳統的漁村已然不在,但傳統的印記仍存,村內除了保留的傳統建築,還有傳統的婚嫁習俗保留至今。

蘇雪連介紹,以前漁家人生活在海上,如有娶嫁,男女雙方約定位置,然後男方的女性親友身著統一服飾,一邊划船一邊唱漁歌,敲鑼打鼓,去迎娶新娘。「薰風麗日泛微波,碧水載舟舟載歌」,正是描述了這個場景。如今漁民雖已上岸,但是旱龍舟、唱漁歌的婚嫁風俗全部都保存下來了。婚嫁時,女人湊成雙數,親友團戴上漁船道具,手持木槳,唱歡聲漁歌邊走邊劃,猶如在海中一般,前往女方家迎親。當地現在保留的旱龍舟習俗,是在陸地上模仿划龍舟的樣子,遠遠望去,好像船在水中泛遊。在世代相傳中,婚嫁儀式中的旱龍舟和漁歌對漁民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繼承漁民傳統,該村還自發組成龍舟隊,在全縣市參加比賽,並屢屢獲得較好名次。

該村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媽祖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的媽祖誕辰日,漁民會將媽祖像抬出巡遊。這些保留至今的、與陸上人家迥異的傳統習俗,昭示著這裡是一個繁榮的漁港。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廖靜

編輯:羅茵 林超 金亞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F0cj2wBvvf6VcSZhp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