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國度 最大的教堂

2019-11-01     樂途旅遊網

在阿爾卑斯山南邊的亞平寧半島,有一個神秘的國度,每天都會有來自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到這裡來朝聖,這就是梵蒂岡。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卻是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是宗教世界的龐大機構,它統領著全球十一億天主教徒。

和解大道的盡頭,就是聖彼得教堂和聖彼得廣場——梵蒂岡的標誌性建築。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

教堂的大圓頂代表耶穌的頭,主體代表耶穌的胸部,迴廊和左右各七十二根柱子代表兩隻手臂,整個看去,就像耶穌敞開胸懷,接納子民,擁抱前來的人們。

每一個寧靜清晨的七點鐘,身穿古老制服的瑞士衛隊,都會準時打開這扇銅質厚實的大國門。銅門的後面,是世界上領土最小,面積只有天安門廣場大的城國。雖然國土如此袖珍,它卻是天主教羅馬教廷所在,是全球十數億天主教徒朝聖的聖地。衛士的服裝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這麼多年就沒有變過。

聖彼得廣場呈現為巨大的橢圓形,是聖彼得教堂的延伸建築,由兩組巨大的弧形大理石柱廊所環抱;它集中了各個時代的精華,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爾尼尼設計於1667年,並花去11年時間才建成。

柱子上方的140尊聖者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

等待進入的人們順序排成長隊,這時可以欣賞教堂前面的設計。教堂的左邊手是拿鑰匙的聖彼得雕象,右邊是手拿長劍的聖保羅雕象。

手拿鑰匙的聖彼得

手持長劍的聖保羅

教堂獨具匠心的設計,不只令教徒「感覺被天主擁抱」,從空中看下去,橢圓的廣場加上長方形的聖彼得大教堂,就像是聖彼得手中緊握的鑰匙,據說這是耶穌交給他的,象徵通往天國之路和教宗在俗世的權力(所以是兩把鑰匙)。

教堂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走中門,右邊的聖門每25年的聖誕之夜才打開一次,聖門打開後教徒由教皇領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它3扇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廣場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噴泉。右邊的是17世紀時修的,左側的是貝爾尼尼設計後來修的複製品。站在兩個噴泉之間的圓形白色大理石處,觀望兩側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這也是貝爾尼尼匠心設計的透視效果。

廣場中間是一個從埃及運來的高聳的方尖碑,高 25.5米,重320噸;碑尖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據說這個地方就是聖彼得當年的殉難處。

聖彼得是耶穌12門徒中的大弟子,原來是個貧苦的猶太漁民,公元1世紀40年代,60年代兩度到羅馬傳教。當時,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瘋狂迫害基督教徒,彼得被迫離開羅馬。當他正啟程時,遇上耶穌「顯靈」阻止他離開。彼得頓時醒悟,於是繼續留在羅馬布道。公元64年10月13日,他被暴君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他殉道處建立了講台,4世紀在此建起教堂,16世紀改建為大教堂並命名為聖彼得教堂。

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諸多著名藝術家都在這裡留有作品,其中有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蒙克、貝尼尼、烏冬等。

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教堂里有多達100多件高超藝術品,那全是絕無僅有的世界級無價資產。

《耶穌聖心圖》1933年穆喬利製成鑲嵌畫,1675年,耶穌在法國修女瑪格麗特面前顯身,耶穌敞開胸膛手指聖心,說:「你看這顆心愛人之情多麼真摯,而世人給我的回報卻是傷害苦痛,我願你做我聖心的使徒,使世人能承受我聖心的恩惠,為賠補我在聖事聖體內所受的種種凌辱,應在聖體節8日後的星期五訂立一個慶節。」1856年教皇碧岳九世將六月三日確定為耶穌聖心詹禮節。

聖彼得教堂中最為珍貴的鎮堂之寶主要有三件:(1) 雕塑《聖殤》。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署名的作品,名字就刻在瑪利亞胸前的綬帶上。米開朗基羅之所以會刻上自己的名字,是因為當時人們不相信這是他的作品,他在完成這件作品還不到25歲。

(2) 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援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它是貝爾尼尼用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巴洛克式建築。(可惜當時不知道這物件這麼重要,都沒拍到全的)

(3) 在那個金黃色榮耀龕下面是聖彼得寶座,這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

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教堂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為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才由其他建築家繼續完成。大圓屋頂直徑42米,離地面120米,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布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這張無意中拍到照片因光線太暗拍虛了,在我想刪掉的時候,看到了背景中的那個雕塑,這應該是我唯一看懂的雕塑。那是在耶穌苦路第六站中的故事,耶穌走到這裡,臉上滿是疲憊的汗水、荊冠刺出的鮮血和路人吐向他的口水,圍觀者中一名叫維羅妮卡的女子站出來用面紗為耶穌擦拭,耶穌的紅色圖像被印在了維羅妮卡的面紗上。而此時一位女子正跪在這裡虔誠的禱告著,這畫面……簡直就象一幅宗教畫。

歌德說:我在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廊欄內散步,感覺到了音樂的旋律。從教堂裡面出來,貎似真的聽到了一種音樂的迴響……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梵蒂岡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素手添香 發布:2019.10.3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jl3KG4BMH2_cNUggu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