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買豬肉

2019-06-16     皇城根胡同串子

西草廠副食店

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寫道:我們從騾馬市大街回來,穿過魏染胡同、西草廠,到了椿樹胡同的井窩子,井窩子斜對面就是我們住的這條胡同......。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我家就住在這一帶。南柳巷62號院門緊鄰南柳浴池,正對著西草廠胡同東口小飯館,西草廠東口往前100多米是百貨商店,再往前就是合作社(西草廠副食商店)了,路北還有一家小理髮店,附近居民吃、穿、用都非常方便。

記憶中,我年紀很小就會買東西,父母為鍛鍊我,諸如毛巾、肥皂、油鹽醬醋等小件東西都叫我買,我每次接到「任務」,嘴裡叨念著要買的東西,飛快奔出家門。記得,一次讓我買醬油,剛跑出家門不遠,就摔了個「大馬趴」,醬油瓶子被摔碎,最糟糕的是我叨念的醬油、醬油......隨這一摔突然中斷,竟想不起來要買的東西,那時我還是學齡前兒童,雖然腦子笨,但很早就得到鍛鍊。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買豬肉,我家距離西草廠合作社(副食商店)很近就幾百米,店門坐南朝北,店堂約有300平方米,店的最南頭是賣油鹽醬醋的櫃檯,右側是賣糕點的櫃檯,一進店門的左側,就是賣豬肉的案子,賣豬肉的售貨員姓張,大家都叫他「小張」,我常去買肉,他得知我父母都是老師,一次他低聲對我說:「能讓你媽找些小說給我嗎?」我把借書的事告訴了母親,從那以後的一段時間,我媽從學校借來的小說,我都帶給小張,他看完了再調換,借過的小說有:艷陽天、金光大道、紅岩、林海雪原等,我拿書給他,趕上他正忙,也會放下「活兒」先收下書,一來二去我和小張很熟。我經常只是買1毛錢肉,每次排隊輪到我時,小張都十分「關照」,案子上一大扇去骨帶皮的凍豬肉,厚厚的肥膘上只有一點瘦肉,只見他熟練的切下一片帶皮肥肉,扔到秤上過一下,從不減量,帶皮肥肉用馬糞紙一沾遞給我,按當時的豬肉價格是9毛多一斤,肯定是多給了點。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物資匱乏,花生油定量憑票供應每月每人半斤花生油不夠吃,人們都願意買肥肉,買回家煉油炒菜,煉出的油渣撒點鹽吃起來甭提多香了。那時北京市居民每戶有購貨證(副食本)按月份;按人頭供應粉絲、粉條、澱粉、麻醬、豆腐、食鹼等。每到春節,還有花生和瓜子供應,大魚、大肉也都在春節期間消費,孩子們都盼著過春節。記得每年春節,我媽都要製作米粉肉、江米丸子、八寶飯,我吃好多,因為平時吃的太素,胃一下吸收不了這麼葷的,所以每次都吃得胃很難受。我大舅的工作單位和家都在內蒙古包頭市,他每次出差到北京,都要買豬板油,練成的大油用塑料桶帶回家。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市、便利店貨架上的商品玲琅滿目,人們可以隨意挑選,現如今購買肥肉和板油的人不多了,居民的消費已經由生存消費轉變為享受消費,講究飲食健康,人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昔日買一兩肉已成為歷史,有購買1毛錢肉經歷的人現在一般都在50歲以上。

(轉自新浪博客:凝固歷史剎那永恆)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wm0XWwBUcHTFCnf4jt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