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2019-09-19     你的精油調配師

攤開地圖,在中國大陸最南端有一個明顯的突起,和海南島隔海相望,那裡便喚作雷州半島。

當海南島已經成為國人度假的首選地,三亞海口的酒店建到令人髮指,來自北方的遊客數量已經遠高於本地人時,與海南島不過一海之隔,氣候景觀多有重合,同樣被蔚藍大海包圍的雷州半島卻依然如舊,保持著它最初的模樣。

這裡是真正的「小清新」,極目所見,儘是淡藍的天空,棉花糖般的白雲,慢悠悠轉動的風車,數不清種類的熱帶水果,水清沙幼的無人海灘或是開滿仙人掌花的火山岩海岸。這裡的空氣品質常年高居全國前列,人們的步子也是慢悠悠,他們熱情的微笑也面向每位來到這裡的人。

要全面介紹一座城市,似乎寫一本書都不夠,要從哪裡開始?一直是我糾結的問題,當我來到徐聞角尾鄉的燈樓角,看著北部灣與瓊州海峽的合水線在這裡交匯,我覺得故事應該從這裡開始。

1.1燈樓角燈塔,大陸南角的守望者

來中國大陸最南端,最好的方式是自駕車過來,這裡偏僻沒有班車到,仿佛天之涯,真正的海之角。

徐聞的燈樓角,是讓人又愛又憂的地方。有人推薦燈樓角,因為這裡有最完好的珊瑚礁;不過也有很多人不推薦燈樓角,是為保護這片珊瑚礁。

燈樓角沿岸淺海一帶,屬於熱帶海區,氣候環境條件適合珊瑚生長和珊瑚礁的發育,成為我國大陸架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珊瑚礁區。這塊位於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上的海角,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這周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鹽田,在高處看就像是一塊塊彩色玻璃一樣。徐聞,從宋代開始便是國家鹽場。要說這裡是最有味道的地方,一點也不為過。

原本柔和的海岸線突出,像一個尖角伸入海里,將瓊州海峽與北部灣分開。

這就是燈樓角。

清朝年間法國人在燈樓角興建了導航燈塔及一系列附屬建築,不過在民國年間被毀了。

沿著海角是一排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此刻正在悠悠海風中緩慢地轉動著。這裡還有銀白的沙灘,玲瓏的貝殼,法國人留下的房屋、水井遺址,並有挺拔的綠椰,葳蕤的木麻黃,婆娑的路兜勒,悅目的閒花野草。

聯接「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標誌塔是條沿著海邊延伸的窄路,本地黑山羊在穿梭其間,好奇的望著我這個不知道何時闖入的客人。路兩旁邊長滿開著黃花的仙人掌,隨路彎曲蜿蜒。

也許很多人沒見過仙人掌開花,但在熱帶海岸邊,其實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常常在岩石縫中,就能見到那盛放的仙人掌花。

說句題外話,平時大家吃到的火龍果,便是仙人掌科的果實,湛江更是有名的火龍果之鄉。也許平時大家吃到的火龍果便是來自於美麗的雷州半島。

解放海南島時,這裡是解放軍橫渡瓊州海峽的首發港。現燈塔旁邊仍保留著渡海作戰指揮所,和燈塔一起見證著歷史滄桑。

除了大陸最南端的特殊地理位置,這裡還有與眾不同的地方,離遠處的沙灘就是南海與北部灣的合水線,合水線的意思是北部灣的海水往東流,南海的洋流向西涌,哪怕是同一風向,海浪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兩股海浪迎面相激,在此相擁抱,時而激起朵朵浪花,時而形成十字形海浪,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最好是日落時分來到這裡,夕陽把海面映照得金黃。而你可以什麼都不做,靜靜地坐在沙灘上等著太陽慢慢沉入大海中去。

燈角樓不遠處便是沿著海岸分布的風車長廊。一排連綿向遠方的風力發電機是很多攝影師喜歡拍攝的元素。

海岸邊高聳的風車發電機,當走到跟前,猛然發現,原來它們是如此的巨大。

1.2南極村藝術家部落,鄉土情懷的結晶

在南極村,還有個很特別的地方不可錯過。南極村的藝術家部落是我住過的最特別的民宿了,雖然沒去之前,就看過一些關於這裡的故事,但當我真正身臨其間的時候,還是被震驚了。它是那種就為了住上它也值得計劃一次旅行的民宿,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

當然,藝術品本身不一定是珠光寶氣,或者價值昂貴的。但一定是經過精心雕琢的。這家特別的民宿可不是一般的豪華裝修或者現在幾乎濫大街的ins北歐風之類的。它那麼獨具特色地存在。

這裡有一個燈塔圖書館,不知道靈感來源是不是位於不遠處的燈樓角燈塔呢?登上樓頂,可以遠眺海邊的日落。

民宿的前台就在燈塔的底部,走進裡面,頓時被這裡的文藝氣息所包圍。晚上,主人還在這裡用投影播些文藝影片。真的讓我驚嘆,在這勝似天涯海角般偏僻的小村,還有這麼文藝的地方,過著如此文藝的生活。

這家民宿本來的主人就是幾位藝術家,他們花了很多心思,收集了很多本地平常的物件,甚至是一些已經歷經滄桑用壞了的東西,將它們變廢寶,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力。

廢棄的舊船在這裡可以變為桌子,也可以變成展示架,曾經在海中飄浮的浮標在壞損之後在這裡變成吊在屋檐下的花盆,不需多說,也可以看到那些用來種花的花盆原本是大大小小的廢瓦缸。

連那花叢中用來裝飾的舊摩托都是被廢棄多時,連輪子都沒有了的。連浴室里用來貼牆的都是一隻只被人們吃完肉再來發揮餘熱的扇貝殼。在這裡,它們都重新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燈塔是由這裡特有的珊瑚砌成的珊瑚屋,徐聞還有幾處舊時留下來的珊瑚屋,我這次由於時間關係,並沒有特意再去找那些古老的珊瑚屋,對珊瑚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導航去找找這些特色小屋哦。

這裡每一間房間都與別不同,我住的這間是連君工作室,書房和睡房幾乎一樣大,裡面有很多關於本地人文、歷史等方面的藏書,還有不少藝術書籍,讓我不禁深深陶醉其中。

1.3小眾秘境,角尾珊瑚礁保護區

在藝術家部落不遠處便是角尾(國家級)珊瑚礁保護區,這裡有一條向海中延伸出去的碼頭,一早一晚,這裡是個拍照的好地方,這裡沒什麼遊客。可以拍些很有感覺的照片。

這裡最美的時刻當然是傍晚了,漫天的火燒雲是這裡的日常。

在這裡的人們,甚至都不用小船,一塊大泡沫板一要竹篙便可以自由來去。

如果正趕上退潮,海邊的珊瑚礁都露出了水面,可以和當地村民一起趕海,撿拾大海的饋贈。

1.4菠蘿的海,徐徐而聞

說起最美的田園,人們大都會想起羅平的油菜花和元陽的梯田,又或者是東川的紅土地。因為那崇山峻岭間辛勞的人們日夜勞作,馴服荒野,才有那得來不易的壯觀和收穫,然而在雷州半島這片紅土地,熱帶的界線從半島北面穿過,使之成為中國大陸最大一塊熱帶區域。

陽光常年充沛,海風帶來的雨水滋潤著那集聚著數百年火山物質的肥沃土地,這裡的農田似乎並不需要特意侍候,便可如熱帶雨林般瘋長。徐聞曲界鎮的萬畝菠蘿貼地而生,形成全世界最大的「菠蘿的海」。

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火山岩是一個整體,合稱雷瓊火山群。火山玄武岩風化形成的磚紅壤,是半島地帶性土壤,欲稱紅土或紅泥,是優質土壤,最宜橡膠、菠蘿、甘蔗、芒果、劍麻等熱作以及水稻、花生、番薯等的生長。但凡火山口區域,都是著名的農田,曲界的「菠蘿的海」便是一處典型。

廣闊的田野阡陌亂,白雲的影子撒落田間。風車悠然,不說還以為是在哪個歐洲小鎮呢。

每年四五月間,正是菠蘿上市的旺季,愛吃菠蘿的人最適合在這個時間來到這片世界上最大的菠蘿的海。

實際上,菠蘿的海一年四季都適合遊玩,這裡空氣清新,解目所及,都是田野間轉動的風車,在此起彼伏的丘陵山野上隨風而動,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在此展開。

其最佳觀景點是在曲界田洋火山口北坡上。因地勢的高低波浪起伏,像海浪一樣,在海風吹拂下搖曳生姿,湧起陣陣菠浪。

這裡的田地也並非一覽無餘,這個位於火山群遺址之上的無盡田園起伏如海浪。遠遠看見一棵孤樹立於天地之間,那是農民種來遮蔭乘涼的。更遠處,有白色的大風車並排而立,徐徐轉動。對於大部分見慣了規矩井田的人,這裡的農田無疑是更雀躍地存在。

很多人來到這裡,很容易想起夏日的北海道田野,無所謂景點,卻處處可停留,處處可品味。不同之處在於,北海道的大部分田野,雖似溫不經心,卻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但徐聞的農田都還僅僅是農民和自然的作品,沒有路牌,沒有地標,沒有攻略,目光所及,心之所動,便是最好的風景。

1.5西海岸的日落,溫情的片刻

我們來到烏石鎮的天成台度假村的時候,正好是下午,看著萬里無雲的天空,倒有點點失落,原本打算在這裡拍攝中國最美的海上日落,少了雲層的點綴,不免顯得不那麼完美。

清澈的海水陪伴著幼細的海沙,構成一個頗為舒適的海灘,海邊的沙灘躺椅空無一人,不像那些被人潮占領的濱海浴場,這裡自有一份悠閒。

雷州半島的碧海銀沙是海上與沙灘運動愛好者的天堂。天成台沙灘手球訓練基地就曾經接待過國家女子沙灘手球隊的封閉訓練。

隨著太陽漸漸西斜,海面變得波光粼粼,沙灘邊的小樹林變成黑色的剪影,整個感覺就像一幅版畫。

日落時的光線讓眼前的一切變得溫暖,溫情的一刻就這麼呈現在我眼前。

海上的落日,整個世界漸漸從粉紅變成橘紅,是如此地唯美。

暮色漸濃,色溫也從溫暖的金黃漸漸變為冷調的暗藍。海邊的風景依然是那麼浪漫。

1.6北部灣漁港小鎮,鮮活的一天

企水是烏石隔壁的小鎮,同樣位於北部灣邊上,和雷州半島其它西海岸的小鎮一樣,除了有唯美的落日,新鮮的海鮮是必不可少的了。

清晨起來,推開向海的窗戶,一艘艘漁船穿梭往來,好不繁忙。

企水鎮的對面還有個無人小島叫赤豆寮,那是個水清沙幼的小島,原計劃等下午退潮的時候上島玩的。想不到後面就風雲突變了。

明明剛剛還是艷陽高照,瞬間整個天地就外海吹來的烏雲籠罩。傾盆大雨打亂了人們日常的節奏,只見一隻只小漁船紛紛回港避風。

這樣瞬間變成黑白的世界,我可不會用水墨畫這樣的詞來形容。如果不是從小就生活在這片夏季颱風頻發的土地,也許我還真被眼前的畫面驚呆了。

烏雲掠過後,暴雨還在繼續,但遠方露出略帶金黃的天空,明明還是白晝卻像是傍晚一樣。

瓢潑大雨下了一天,我們也只能在酒店呆呆地看著遠方的海面一天,直到天色漸暗,夜幕即將降臨,大雨才算停了下來。

看看外面的大海,小漁港又漸漸歸於平靜,漁港對面的無人小島和避風港里的漁排在蒼茫的暮色中漸漸顯得朦朧。也許這未盡的旅行計劃只能下次再續。

1.7足榮村,有故事的小地方

離開雷州北上湛江市區之前,特地去了一個叫足榮村的地方,這是一條有故事的小村。

足榮村裡的昌公書局是這個故事的核心。昌公書局曾是始建於1945年的私塾,地主的宅邸,解放後是一所鄉村小學。

經過幾十年的滄桑變化,村小逐漸被廢棄而雜草叢生,舊時的學堂成了牛羊的食堂。對於這種淪陷,一位名叫陳英昌的農民父親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於是他自掏腰包,利用攢下的兒女給的生活費,將它修整為一座鄉村圖書館。

庭院深深,大紅燈籠高高掛,時光仿佛在放下腳步,輕輕地向你訴說那過去的故事。

歲月斑駁了舊時光,紅牆,綠植,承載著記憶的痕跡。

進入這家老宅,仿佛進入了另一個天地。

書局共有六個房間可以看書,每個房間都布置用心,說不上擺設精緻,但每一樣物件都和本土相關,大都是本地舊時使用的舊物。拿上一本好書坐在書局,靜靜地坐在書局,世上的紛擾此刻都與你無關。

木質的桌子,斑駁的石灰牆甚至還露出老舊的紅磚,顯露出宅子本身的歷盡滄桑。陽光穿過窗戶的玻璃打在身上,這樣的日子簡單而安逸,一杯清茶,或一壺咖啡,在這裡,可以看書,可以寫東西,可以三五知己談天說地,也是什麼也不想,放空自己。生活的節奏放慢,日子都變得長了起來。

走出昌公書局,在村子裡閒逛,村子沒什麼人,甚至一些看起來像是小店的地方,也沒有開。

村裡的老人對我這突然而來還拿著相機陌生人也感到好奇,她似乎要問我些什麼,可惜我也聽不懂雷州話。沒錯,一個湛江人聽不懂雷州話,真的不必驚訝。

本來湛江這個地方就自南向北分別分布著三種不同語系的方言,分別是屬於閩南語系的雷州話、粵語、客家語系的涯話。但湛江人的族譜上都記載著先祖來自福建、江西甚至是中原。

曾作為某電影取景地的足榮小學,說不上有多麼好看,但建築風格卻頻具本地鄉村特色,卻也算是個閒逛一下,拍拍照不錯的地方。

1.8那個曾經叫廣州灣的地方

城市在一天天地變化,建築是對過去最好的留影。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曾經說過:「建築是石頭寫成的史書」。建築遺產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地方的歷史印記。

如果把建築比喻為凝固的音樂,那麼分布在湛江大地上的近代建築,則是那高低不一的音符,仿佛一曲中西文化碰撞的交響樂。這些異域風格的建築遺產,不但是湛江近代史的發展縮影,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文物。

到廣州看騎樓,到開平看碉樓,那麼到梅州要看客家圍屋,但是在湛江呢?湛江有什麼值得一看的,遍布赤坎區、霞山區的法式建築。

法國統治廣州灣時期,西方建築傳入,這裡出現一批歐式特色的近代建築,雖然由本地人施工,但由法國人設計,西風東漸,這些建築具有顯著的西式風格,西方的城市理念,深深地影響著租借地人民。

只有走進當年的老街,撫摸當年那些滿寫滄桑的舊建築,才讓那段模糊的歷史漸漸清晰起來。這些法式的建築遺蹟,如今成為了解湛江歷史的珍貴「化石」。

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廣州灣》的主角便是如今的湛江市。想要了解湛江被稱為廣州灣這段殖民史,位於海濱一路與延安路交界的這座廣州灣法國公使署是必須參加的第一站。

延安路,最初叫學堂街,廣州灣光復後改為劍泉路,解放後更改為現名,法占時期,廣州灣法國公使署、法軍廣州灣指揮部、維多爾天主教堂、東方匯理銀行廣州灣分行、霞山福音堂等具有特定社會功能的五大建築物都在延安路上。

沒有記憶的城市是膚淺的,應該說,湛江的城市雛形是從淪為法國租借地後才開始的。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為我們勾勒出湛江成長的軌跡。不同時期的建築保存著城市的記憶,這些真實的歷史影像給了後人無限的啟示。

法國公使署是當年法國在廣州灣行政總公使辦公機構所在地。這座坐西向東,面向海灣二層磚混結構建築,整體風格為法國新古典主義裝飾手法。基座處理成半地下室。

同樣位於延安路的法軍廣州灣指揮部(廣州灣警察署)舊址,被本地人叫作綠衣樓,因為當時殖民地警察身著綠衣而得名。廣州灣法軍指揮部(廣州灣警察署)舊址大樓就座落在法國公使署的對面。

雖然這個指揮部目前正在圍敝翻修,但依稀可見警察署大樓外型莊重肅穆,富有西方傳統國家司法建築色彩。希望它重新對公眾開放的時候,能為這座城市的記憶增添一點姿彩。

沿著延安路內進200米便是超過一百年歷史的維多爾天主教堂,這座始建於1900年的哥德式教堂,當時屬羅馬教廷領導,它是廣州灣出現的最早西洋建築之一,也是最富表現力和影響力的建築之一。

由於其高聳細長的雙尖塔而成為地標式建築,至今人們在瀏覽一些廣州灣時期的老照片時,總愛以那直插雲天的尖塔來辨認方位。

如今,教堂雖歷經百年的風雨洗禮,仍風姿綽約,其獨特的建築風格依舊是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

維多爾天主堂一對巍峨高聳雙尖石塔,莊嚴肅穆,外觀酷似廣州石室聖心堂,雙尖塔呈中軸對稱,建築內尖券肋架結構,別具一格。

而紅黃藍綠彩色玻璃在陽光照射下則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宗教氛圍,使禮拜者情不自禁地產生那種步入「天國」、與神交流的夢幻。

維多爾天主堂對面有一間工商銀行,它是東方匯理銀行的舊址。1917年建成,1926年掛牌開業,是當時廣州灣地區最早出現的銀行。該建築地上3層,地下1層,內牆寬闊,門前有高大裝飾圓柱,樓體牆四角以花崗岩砌築。

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建築。現址經過多次多次翻新,其內部已經跟當初大有不同。但是從外觀細細端詳,總體上還是保留了它原有的風格。雖然超過一百年歷史,依然氣勢恢弘。

由於廣州灣歸屬於法國安南(越南)總督管轄,因此當年廣州灣居民將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廣州灣分行發行的錢幣稱之為「安南紙」、「西貢紙」或「西幣」,這種印有中文「東方匯理銀行」的越南紙幣,成為了廣州灣的官方貨幣。

沿延安路繼續向西行一百米,過逸仙路,便可見另一間教堂。這裡便是霞山基督教福音堂。

這裡原名「浸信會福音堂」,是美國基督教牧師時樂士於1925-1936所建,內設禮拜堂和幼稚園2室,廳側有傳道員居堂和浸禮池。副堂為幼稚園,總面積247平方米,高9米,堂內分禮拜堂,設浸禮池。聽說這裡曾經會養育棄嬰,也許這就是福音。

從延安路往漁人碼頭這邊走來到東堤路,一些廣州灣時期的商鋪和市場等舊建築躍入眼帘,雖已經年久失修,甚至被改得有點面目全非,但依舊可以想像當年它們新開時的樣子。

這些商鋪是當年的商人許愛周的產業,這位當年廣州灣數一數二的富豪為本地建設出力頗多,甚至他移居香港後仍然不斷造福家鄉。他的孫子便是娶了李嘉欣的許晉享,至今許氏家族仍然是香港頗有影響力的城中名人。

1.9歲月沉香,赤坎老街的前世今生

除了霞山的延安路,赤坎老街的老建築也在訴說在舊日的故事。赤坎在清末時期是個很小的小漁村,法國強租廣州灣初期的赤坎,只是很小的區域。1

925年後,許愛周先生從法國人那裡取得填海權,進行填海造地,填出了現在三民路騎樓街等大量商業用地,為整個城市提供了必要的發展空間。當年的新城,如今變為老街,老街上的老建築安靜地看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記載了這古商埠曾經的輝煌,見證了廣州灣一個多世紀的沉浮。

湛江老街的歷史恐怕要從大通街這條湛江市區最古老的街道說起,200年前,大通街腳下還是一片汪洋,船隻停靠在邊上的碼頭。往來的貨物就是從眼前的石階由人工搬運登上大通街,分散給各個商號。

在城市建設中,這裡並沒有被維護如新,破敗和斑駁卻讓它們更加真實。仿佛沿著古埠頭的台階走下去就會踏入舊時光的大門。

古埠區當年有10座碼頭。那些曾經器宇軒昂的踏跺式碼頭有些還保留布滿青苔的青石板石階,有些則鋪上水泥如眼前這模樣。偶有腳步匆匆而過的人,那只是只是他們回家的路。車水馬龍,槳動船起的繁華都隨著磨平稜角的台階和長滿青苔的渡口門樓老去了。

廣州灣商會舊址座落在古埠的腳下,其淺黃色的外牆,半圓拱門,扁弧拱形窗,窗台及女兒牆仿古羅馬式寶瓶裝飾,是一座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建築。

商會的存在,自然就是當年經濟繁華的一種見證。站在路邊,望著這座近來修葺一新的商會舊址,似乎聽到了百年前海邊的觥籌交錯,似乎見到了掩映在椰林下的燈火輝煌,似乎體驗到當年的車水馬龍……

剛回到湛江,當地一名博主聽說我要來老街拍攝,他第一時間給我推薦這家位於民主路46號的明德藝術館,它前身是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明德號」,是當時廣州灣較大的銀號。也被稱為「明德錢莊」,這是一座具有廣州灣時期建築特色的古建築。

它的主人運用傳統工藝按舊貌修繕成現在的樣子。我來到的時候,他們正好要閉館午休,真的是方方面面都體現出湛江這座休閒城市的特色。

「明德錢莊」為三層樓磚木結構,其設計中西合璧,在赤坎古埠文化中占一席之地。「明德錢莊」入選湛江市區第一批歷史建築名錄。明德藝術館的建成,也為赤坎古建築修繕與活化利用提供了經驗借鑑。眼前這個近三米長的雙面木雕屏風是廣東十大建築名匠之一林進和力作,寓意「福祿壽」等。

樑上這些木雕也非泛泛之輩的產品,它們都是廣東省十大建築名匠之一林進和木雕作品。

這裡每一個物件都透露出滄桑的歷史,它們都是近百年湛江的歷史見證人。

從明德藝術館的陽台往外眺望,赤坎老街區的現貌浮現在眼前。

朋友,到湛江,千萬別忘了到和平路51號,在此讀史。

廣州灣歷史民俗館隔壁的光裕堂是著名嶺南畫派宗師趙少昂題詞的。

在民權路與民生路之間的湛江商糧食局赤坎分局,是一座建於上世紀在年代的五間聯排式二層樓房,它獨特的羅馬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建築南北兩面分別以六根愛奧尼式柱構成廊,柱身有齒槽,環形柱礎,柱頭飾草葉紋,柱礎飾一圈萬字紋。二樓用六根愛奧尼式柱分間五陽台,陽台為混凝土通花護欄。類似這種倚柱形式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建築中應用較多。

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大眾行,我也是問了好多本地老人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在老街的一角,有位老人擺著地攤現場製作棕櫚鍋刷,雖然我家已經不在湛江生活多年,但家裡的鍋刷永遠是這種棕櫚的,洗碗用的永遠是水瓜囊。雖然時下塑料、海棉、不鏽鋼等各種機器生產的鍋刷已經占領了大部分人家的廚房,但父母依然時常託人來買這種原生態的鍋刷,對於他們來說,綠色環保、堅固耐用只是一方面,我想更多是這種鄉土情懷吧。

赤坎老街中有一條特別甜蜜的街——幸福路,不單單是因為這個路名,而是整條街都在售賣菠蘿蜜這種本地熱帶水果。

菠蘿蜜在廣東被稱為大樹菠蘿,湛江本地也叫木菠蘿,是本地人最喜愛的水果之一。

木菠蘿真是全身都是寶,不但果肉可食,連核都可以煮熟來吃,甚至菠蘿葉也是本地名小吃田艾籺的基本材料。田艾籺在本地通常叫木葉搭,這個木葉就是木菠蘿的葉子。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中山二路以前叫法國大馬路,曾經也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承著新的商業中心層出不窮,中山二路傳統商業街的影響力已經日落西山。沿路的一些老建築也日漸破敗,沒了昔日的輝煌。

南華大酒店一直是老赤坎人心目中的赤坎地標,南華的威水史至今仍在老街坊中津津樂道。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在興華路30號的「飛機樓」是陳明仁將軍的舊居,現在已經建成紀念館。由兩棟兩層樓高的小洋樓組成,由於從高處俯視平面造型猶如兩架飛機而得名。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湛江老城曾經很輝煌,現實卻很彷徨,老街上的建築物一直在努力綻放著,等待有心人欣賞,有的花期己過自行凋零,有的給人為採摘,七零八落,有些甚至連殘枝都沒有留下。

幸運保存至今的建築物也大都蒙塵變得灰暗,偶有幾間列為保護對象,也是形式大於實際。那些曾經優雅的法式建築與沉穩秀麗的民中時期建築,在風雨中自憐顧盼,在無奈中默默等待……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1.10紅樹林,海岸的守護者

也許你不知道,擁有2023.6公里海岸線長度的湛江,是中國最長海岸線地級市。海岸線的景觀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火山岩、沙灘,還有廣闊的灘涂。這裡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南方的海上森林,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屏蔽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體——紅樹林。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不要以為紅樹林是紅色的,其實它們是綠色的。這些紅樹植物身體內通常富念丹寧同但表皮剝落,樹幹在空氣中氧化就會變成紅褐色,因此得名。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是在湛江的高橋紅樹林保護區。但其實不一定要跑到保護區里去,在整個雷州半島沿岸,都有著規模不一的紅樹林分布。

紅樹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它為眾多動物天然的庇護所,它是鳥類、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多毛類、蠕蟲類、昆蟲、以及共附生微生物的共同家園。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白鷺等水鳥更是最喜歡棲息在紅樹林裡。那些南來北往的候鳥也以它作為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每年都會迎來數十萬隻長途奔波的候鳥在此停歇。每逢秋冬季節,來自全國的鳥類攝影愛好者都會齊聚湛江拍攝一些珍稀的品種。

例如全球現存數量不超過100隻的世界極危鳥種——黑嘴端鳳頭燕鷗,每年都會在雷州半島的紅樹林區過冬。,沒有人類的侵擾,取之不盡的小魚小蝦,對於它們來說這裡就是一片海上桃花源。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城月河的入海口發現了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蜿蜒的城月河緩慢地注入雷州灣,蓊鬱的紅樹林沿著堤壩,繞著古渡伸向大海。寧靜的半島上分布著茂密的紅樹林、民居,飄浮在鹹淡水交界的是一個個蚝排。顯得無比自然,無比和諧。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雷州半島的紅樹林,珍奇、秀美、獨特、多樣,是自然界賜給人類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產。惟願這些遠古來客繼續在這片紅土地的邊緣生生不息。日漸增長的紅樹林濕地,就是雷州半島最美的海岸線景觀。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北海道」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9SWSm0BJleJMoPMfs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