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美食有哪些?生蚝(牡蠣)應占一席之地。生蚝是廣東沿海廣泛養殖的主要經濟貝類,近十幾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生蚝的養殖規模逐年擴大。然而,生蚝的養殖周期長達三年,產業存在較高的風險。如何保障苗種供應、降低養殖風險、提高生蚝品質,是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此,廣東陽江市天博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嘗試從苗種入手,採用一種綠色的育苗工藝,全程不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培育出純度高、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的生蚝人工苗種。該公司總經理陳朝仲透露,綠色育苗的「秘密」在於人工繁育技術、水處理和餌料培育技術。
生蚝是童年獨家記憶
陳朝仲是個土生土長的陽江人,自幼就與生蚝相識結緣。童年的他住在海邊,享受著大海的饋贈,生蚝便是其中一種。當年,野生的生蚝資源非常豐富,是陽江當地人常見的食材,除了鮮食以外,各家各戶還擅長製作蚝油、蚝豉、蚝干,把蚝的鮮味較長時間保存下來。「小時候的蚝油非常粘稠,我們要用筷子伸進蚝油瓶中,才能將蚝油刮下來。」蚝油有趣的取用方式,加深了陳朝仲對生蚝的記憶,每次說起生蚝他總有一種藏不住的喜悅。
時間飛逝,與美食相伴的日子一晃而過,成年的陳朝仲到了外地工作,離開家鄉以後才發現生蚝原來並不常見。對生蚝、家鄉的思念,一直縈繞在心,身在異鄉的他開始想辦法,就在那時,他看到一條生蚝貿易的商道。「早年我從事生蚝的買賣,從陽江的生蚝主產區拉貨,賣到廣州、珠海,起初買的人不多,但後期生意越來越好,2003年的時候,有的酒樓每天拿蚝肉500斤。」
生蚝貿易生意剛上軌道,陳朝仲又開始籌謀另外一件事。「長期拉貨始終不夠方便,既然大家都愛吃,是否能夠直接在這裡養殖?」帶著疑問,陳朝仲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珠海橫琴附近有適宜養殖生蚝的地方,於是他在賣生蚝的同時做起了養殖。歲月勤有功,在長期的生產工作中,陳朝仲積累下豐富的經驗,路越走越順暢。近年來,在技術團隊的協助下,陳朝仲開始搞起生蚝人工苗種的培育。他告訴記者,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差異,陽江華洞村的基地主要做人工苗種培育,而中間培育和養成階段則會拉到珠海、陽江等基地完成。
「雞仔餅」上的蚝苗(左),「水泥板」上的蚝苗(右)
為蚝苗量身打造繁育車間
據介紹,華洞村基地占地約70畝,按照功能劃分出人工育苗、水處理、餌料培育三個區域。現已建成育苗車間三個,包括育苗池96個,可容納2000立方米水體。「基地內所有基礎建築都是專門為蚝苗繁育而設計的,在前期設計的時候,我們特意加寬了每個車間內的過道空間,讓大貨車可以直接開進來拉貨。」華洞村基地場長告訴記者。
場長帶領記者來到位於中間位置的育苗車間,該車間採用室內微充氣方式進行生蚝浮游幼體培育,包括殼頂幼蟲前期、中期、後期,培育密度分別為3~5個/ml、2~3個/ml、1~2個/ml,期間每天換水30%~50%。場長指著其中一個池說,「這個池裡面放的是浮游幼體苗,約有一億個。幼體培養結束後就會分到左右兩邊的車間進行采苗,屆時會減低幼體密度,大概一個池的量分到三個池裡。」場長表示,把采苗車間設置在兩邊,有利於采苗工作的開展,當工人觀察到幼體培育車間中的眼點幼蟲數量達到30%以上時,就會用80目的篩絹網篩選出個體較大的幼蟲,投放至事先布好附著基的水池中進行采苗,采苗密度一般控制在0.8~1.2個/ml。采苗期間,池上方應加蓋黑色遮陽網,提供低光照條件以便幼蟲能均勻附著。
掀開黑色遮陽網,可見數根竹杆整齊架在池上方,串聯的附著基則吊在竹條下方。陳朝仲隨機拿出一串附著基,一粒粒帶有褐紅色的生蚝苗清晰可見,並已經呈現出貝殼的形狀。「我們要求每個附著基上的生蚝苗數量不低於30粒,不合格的會重新上苗,剩餘小部分放在這裡用作展示。」他說。
除了常見的水泥板附著基以外,記者還看到了別的附著基「造型」,他們形象地稱之為「雞仔餅」和「繩仔頭」,即圓餅狀水泥附著基和尼龍繩結附著基。陳朝仲告訴記者,附著基的選擇應配合當地海區的養殖習慣和條件,比如說廣西、越南等地風浪較小,適宜用「雞仔餅」。
室外水處理池
水處理貫穿育苗全程
記者發現,在華洞村基地內,受關注最多的不是育苗車間,而是水處理系統。陳朝仲表示,公司始終把水處理問題放在生產的首位,以改良水質代替藥物投放,傳遞出綠色的育苗理念。
水處理分為幾個步驟,第一步,抽上來的天然海水要經過24小時的靜置。第二步,流入數米高的水處理池進行砂濾,池中自上而下分別鋪有粗砂、250目篩絹網、細砂。第三步,流至育苗車間旁的備用池。此時工人會往水中添加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調節水質,目的是讓有益菌成為優勢種群,利用生物占位原理除去有害菌。第四步,才供給育苗車間。至此,完成育苗前的用水處理工作。
「水處理貫穿育苗的全過程,我們設置了尾水處理系統,育苗後的水必須達標才能排放。」場長向記者說道,貝類的糞便和殘餌都相對較少,處理起來不會太複雜。所有的育苗廢水都會彙集到一個專用的尾水處理池中,依次經過沉澱、大型藻類生物降解處理以及微生物製劑除毒。4至5天後將上清液抽至另外一個池中,採用生物檢測法,在該池中放養南美白對蝦苗,測試通過後才對外排放。至於沉在底部的少量固體物,會製作成農田肥料。「檢測尾水是否達標,我們採用了最笨的辦法。」場長說。
據了解,今年的蚝苗生產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直至明年開春後再繼續新一輪工作。2019年預計銷售量達一千萬塊(水泥板,每塊規格10x10cm)。陳朝仲將利用接下來短暫的休整期對基地設施進行改造。「貝類跟魚蝦不同,非繁殖季節無法催熟,應儘量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明年,基地將引入鍋爐設備,進行加溫繁育,縮短育苗時間,每年的生產能力可增加多5~6批,初步估計2020年的蚝苗產量可達一千五百萬塊(水泥板),約4.5億粒。
藻類一級保種車間
為蚝寶寶做好每一頓「飯」
陳朝仲向記者透露,按照公司的生蚝苗種培育流程,受精卵從孵化至2mm的規格苗需要22天時間,其中附著期有10天。跟小朋友長身體一樣,蚝苗繁育期間需要提供營養均衡的餌料。
為保證量足、質優的餌料以滿足所需,基地內設有藻類培養系統,包括控溫藻類保種室及二級培養室各1個、常規藻類培養池46 個、大型藻類培養池6個、藻種三級培養設施1個。
由於各藻類培養池密度不一樣,每次投喂量均要根據上一次投喂作適當調整。「浮游幼體主要吃金藻、角毛藻等,此外培養室中還有小球藻、扁藻和其他硅藻等。」場長表示,在分配人手時,安排了專門的員工開展藻類培育工作,自己親手培育的餌料質量有保證。
此外,技術人員還研發了藻類濃縮技術,經濃縮後的藻類可以冷藏保存1~2年,可適時取用。
來源:《海洋與漁業》
記者:李易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exVOW8BMH2_cNUgpb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