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不演義,聊一聊東漢末年,何進袁紹與宦官的愛恨情仇

2019-09-16     臥牛說歷史

(近5000字,字數較多)

《三國演義》第二回合便是何國舅謀誅宦豎,何進與宦官的爭鬥,有了董卓進洛陽,董卓當權後導致十八路諸侯討董,從而開啟了東漢末年的混亂時代。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後漢書》,對何進與宦官的恩怨,記載的都極其簡單:宦官張讓等矯詔讓何進進宮,然後何進被誅殺,袁紹等殺光了宦官。

但其中涉及到的利益糾纏,卻絕非史書能寫明白的。

先從靈帝末期的董卓說起

靈帝末期,漢朝中樞已經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靈帝徵召董卓入京。

黃巾之亂被平定後,靈帝要壓制董卓,便征董卓為少府。

董卓怎麼回答的?不去。當然,藉口還是要找的:我董卓這些兵太野蠻,別人管不了,等我安頓好他們,我再去上任。

《後漢書·董卓傳》征卓為少府,不肯就

什麼時候安頓好?那還不是董卓說了算。

靈帝一看,這樣拿不下董卓,便又來一計:明升暗降,奪其兵權。靈帝升董卓為并州牧,讓皇甫嵩去收編董卓麾下的士兵。

董卓又不是傻子,怎麼會白白交出兵權?他繼續找個藉口:我跟我的士兵相親相愛,不忍分離,我們都想一起報效陛下的恩情,就讓我們一起戍守邊疆吧。

反正我董卓就是不放權。

靈帝對此無可奈何,不僅沒有收拾掉董卓,反而給了他與并州丁原攪合到一起的理由。(也就有了著名的呂布殺丁原投靠董卓)

若沒有別的意外,靈帝可能會想別的方法,甚至是派兵討伐董卓。但這時候靈帝卻去世了。中樞朝堂只能暫時放過董卓。

這時候漢室中樞的變化,也給了董卓機會。

董卓本來在觀望,看看局勢如何發展。結果迎來了一個大大的利好消息:何進讓他帶兵進洛陽誅殺宦官。

《後漢書·董卓傳》

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

誰叫董卓進洛陽?為何誅殺個宦官都需要京城外面的幫助,京城的兵馬呢?難道他們看不出董卓的「狼子野心」?

這就得說說靈帝去世後的中樞權力爭奪了。

說一說東漢的宦官是怎麼當權的

桓靈一朝,東漢中樞是由兩方勢力構成的:宦官所在的內廷與士大夫所在的外朝。至於東漢中期的外戚勢力,被桓帝清理了出去。

桓帝藉助宦官單超、徐璜等人,誅殺了大將軍梁冀,將中樞的權力拿到了自己的手中。東漢宦官的勢力也因此而起。

桓帝為何重用宦官?還不是因為朝中的大臣靠不住嗎。

桓帝被梁冀「欺壓」的時候,滿朝文武都與外戚一黨狼狽為奸,沒有考慮到深居宮內皇帝的感受。桓帝只能藉助宦官的手來重奪權力。

對桓帝來說,大臣與外戚都靠不住,那麼只能依靠宦官了。於是便有了有名的「黨錮」。黨錮便是桓帝借宦官之手,從朝中大臣手裡攫取權力的辦法。

這也說明了宦官對於桓帝、靈帝的作用:宦官存在的目的便是為了壓制朝中士大夫的。但不要忘了,宦官的興起是為了誅除外戚。

宦官與外戚便成為是天然的競爭對手。因為雙方若想當權,只能依賴於皇帝的信任。從東漢的歷史來看,桓、靈二帝明顯更信任宦官。

外戚成了桓靈防範的對象,宦官變成了皇帝的心腹。

同時經過了黨錮之禍後,宦官與士大夫同樣也變成了敵對關係。

那麼後來何進(外戚)與袁紹(士大夫)聯合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談談靈帝去世後,朝堂上的暗流

靈帝的皇后是何氏,也就是何進的妹妹。那麼何氏的皇子劉辯便是嫡長子,是太子的理想人選。

但靈帝怎麼想的?他「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不想讓劉辯當太子。

其實還不是因為劉辯幼小,何進權重,他怕自己死後再次出現梁冀當權的情況。但當時的漢室局勢並不樂觀,換了個沒有依靠的劉協當皇帝,能壓住這混亂的局勢嗎?

《後漢書·何進傳》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於是靈帝猶豫了,他想出了個「自以為」兩全其美的「高招」:他將劉協託付給了蹇碩,宦官勢力的代表。靈帝的打算便是若何進專權了,蹇碩等人便除掉何進,讓劉協登基。

《後漢書·何進傳》帝疾篤,屬協於蹇碩。

靈帝的這一囑託,差點導致內亂。蹇碩當然清楚,若何氏(包括何太后與何進等外戚)當權之後,自己的下場必然悽慘,畢竟何氏不允許一個權勢過大的人站在劉協一方。他只能阻擋劉辯登基,自己才能繼續掌權,甚至是存活。

看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疑惑:蹇碩一個宮內的宦官能比得上何進這個大將軍?

我們要明白:君主專制政權中,權力不是來自於身份,而是皇帝的信任。有皇帝的名義,哪怕是個平民,也坐談天下。(前提當然是這個皇帝不是傀儡)

那麼蹇碩有什麼權力?

說起靈帝一朝,我們可能對所謂的「西園八校尉」不陌生。那麼知道都有哪八校尉嗎?

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于瓊為佐軍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後漢書·何進傳》

蹇碩是八校尉之首,這還不算,我們看看靈帝對蹇碩的「權力」任命:「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

何進這個大將軍,在洛陽這一畝三分地也得歸蹇碩管。這權力大不大?

註:司隸校尉主管司州(可以認為是洛陽以及洛陽周邊的直轄縣)的社會治安、官員督察等,權力極大,而且有一定的兵權。這是靈帝平衡蹇碩的砝碼,這也是後面何進也好,張讓也好都將自己人安排到「司隸校尉」這一職位。袁紹在何進身邊的時候,便是司隸校尉。

蹇碩想要讓劉協當皇上,這與何進便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何進也不允許皇宮內埋著個隨時會爆的「炸彈」。那麼何進謀誅蹇碩便提上了日程。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宦官也不例外。蹇碩想要誅殺何進,但宦官劉勝是親近何氏的,便將蹇碩的謀劃告訴了何進,何進殺掉了蹇碩。

當初靈帝想要廢除何太后,也是張讓等人求情,才改變了靈帝的決定。可見何氏在宦官中也是有人的。不僅如此,張讓的兒媳婦,也是何太后的妹妹。

《後漢書·何進傳》張讓子婦,太后之妹也。

失去了己方勢力支持的蹇碩,自然被何進輕易拿下。何氏算是站穩了朝堂。

到了這裡是否都該結束了?沒有,蹇碩只是何氏一系的外敵,外敵一去,何氏內部便開始爭權奪利了。

這個時候便是何進與何太后之間的爭奪了。

聊聊何氏內部的爭鬥

何進想要專權,必須依賴何太后坐鎮皇宮,這是他以外戚身份,執掌東漢權柄的「合法來源」。所以他是不會傷害何太后的。

但何進必須除掉何太后的幫手,也就是宦官。

只有除掉宦官,何太后變成孤家寡人,才能「只」依靠何進來掌控權力。何進的目的便是一個:自己成為何太后在外廷的唯一代言人。

何太后呢,當然想要自己掌權。但她是深居皇宮的太后,只有扶持外廷的代言人,才能掌控朝堂。

自己的哥哥何進當然是個人選,但何太后能完全控制何進嗎?能讓何進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管理朝堂嗎?

何太后是不確定的。但她知道宦官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那麼選宦官還是何進,這個選擇題並不難。

何太后希望通過宦官的幫助,來遙控朝堂。而何進希望是自己來掌控朝堂。

這樣雙方便有了利益衝突。

《後漢書·何進傳》太后不聽(何進除掉宦官的想法),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

除了這些,何進的弟弟何苗也是個有「想法」的人。畢竟沒了哥哥何進,自己是不是能更進一步了?

《後漢書·何進傳》(何苗)又言:「大將軍(何進)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

何太后不支持何進,弟弟何苗也有想法。何進只能向同樣為宦官死敵的士大夫尋求合作。

這也就有了袁紹進入何進陣營的事情,也有了袁紹不斷勸說何進誅除宦官的事情。

袁紹是為了何進嗎?最起碼不完全是為了何進。

分析下袁紹誅除宦官的目的,以及何進下不定決心的原因

這個時候黃巾之亂已經平定,最起碼錶面上是「天下太平」。若等宦官手裡的權力穩固了,再來一場「黨錮」,士大夫們誰受得了?還不如趁著對方權勢不穩,解決掉隱患。

更何況還有何進這個「擋箭牌」。

袁紹便是士大夫一系的人。

何進這個人「膽子」太小,面對勢力強大的宦官實力,總是下不了決心。我們上文說蹇碩為西園八校尉之首,僅僅是宦官當權的一例。

靈帝一朝的竇武,謀誅宦官,同樣身為大將軍,手下也有著數千兵馬結果怎樣?梟首被誅。他何進一定比竇武強嗎?反正他自己是沒這個信心的。

《後漢書·何進傳》中官在省闥者或數十年,封侯貴寵,膠固內外。進新當重任,素敬憚之,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袁紹看何進一直猶豫,生怕錯失了機會,於是對他說:「我們乾脆讓地方武裝進洛陽幫忙吧。」何進一聽,這方法可行,人多力量大!

《後漢書·何進傳》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

於是就有了上文的董卓「奉詔」進洛陽。難道袁紹他們不怕前驅狼後引虎嗎?袁紹的考慮我們最後再說,我們繼續說何進的結局。

何進這邊想著誅宦官,宦官那邊同樣想著解決掉自己的生存危機。畢竟誰也不想將自己的安危放到敵人的手中。

比起何進,張讓他們可是果斷多了——既然你想害我們,那我們就先下手為強。

於是張讓等人趁何進進宮的時候,矯詔殺掉了何進。

《後漢書·何進傳》於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讓、珪等為詔,以故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

從上述張讓等人對司隸校尉、河南尹的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出前太尉以及現任的少府都是宦官一系。宦官一系勢力並不小。

但若從後續事情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袁術、何苗等人可是「輕易」便將宦官誅滅的啊。

這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場突然爆發的衝突,打得是一場時間差。再宦官勢力反應過來前,將其首腦消滅,那麼宦官一系剩下的就好解決了。

註:同樣類似的例子還有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以少數兵力抓住了曹爽等首領,殺掉之後,曹爽的勢力自然瓦解。

既然宦官如此容易除掉,何進為何「猶猶豫豫」的,袁紹卻很果斷?這便是何進與袁紹「身份」的不同了。

袁紹是世家子弟,無論上面誰當權他都能當官。但何進就不行了,他權力的來源是何太后。

就像我上文說的:宦官的權力來自於皇帝,但在皇帝親政前,是何太后當權。除掉宦官,但何進能除掉太后嗎?

除掉太后,何進掌權便失去了合法性,何進還怎麼掌權?這也是何進一直不願意「用兵」除掉宦官的原因。

除掉宦官不是目的,讓太后放權才是目的。何進為何讓董卓進洛陽,目的便是威懾太后。

《後漢書·董卓傳》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

只要現在的皇權代理人何太后,不再重用宦官,那麼宦官的權勢自然就慢慢消逝了。何進自然而然就會掌控大權。

何進求的權力,袁紹的目的是誅殺宦官(既為報仇,也防止將來的隱患),這兩人所求的東西便不一樣,自然態度就不一樣。

但對於宦官來說,這是生與死的差別:失去了權勢的宦官,面對滿朝士大夫,還會有活路?數十年的黨錮之禍的仇恨,沒那麼容易忘掉。

因此宦官與袁紹都十分果斷,而處於中間的何進卻總「下不了決心」,那麼他的死也就不意外了,畢竟對於宦官和士大夫可是事關「生死存亡」啊。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袁紹何進等人為何不怕董卓進洛陽

首先董卓的人馬並不多,對於掌控洛陽的何進、袁紹等人來說,董卓的勢力仍在可控範圍內。

董卓初入洛陽的時候僅有三千兵馬,他為了使自己顯得強大,想了一計:讓自己的士兵夜間出城,白天再次進城,造成自己兵馬眾多的假象。

別說,這樣還真震懾了洛陽的諸多大臣。

若真如何進、袁紹等人的謀劃,董卓進洛陽後倒霉的只會是宦官一系。

至於董卓,無論是何進還是袁紹,都對自己很有「信心」,認為自己能掌控董卓。

正因為袁紹與張讓等人的火併,削弱了洛陽城中的防護力量,讓董卓撿了便宜。

董卓什麼時候掌控洛陽的?是在他得到何進、何苗的殘部以及吞併了并州丁原的勢力後,才有了獨霸洛陽的勢力。

若何進沒死,董卓真不一定能掌控洛陽,最差的情況也是何進與董卓二強對峙。也就沒有所謂的「前驅狼後迎虎」之說了。同樣,讓董卓帶兵進洛陽,沒準還能完成靈帝的「遺願」。

董卓為何立劉協為帝,正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新的「皇權代言人」,讓自己掌權更為「名正言順」罷了。

當然這時候地方諸侯已成,哪怕當初靈帝正統的名義,還叫不動董卓。你董卓這個「奸臣」能管得了天下?

《後漢書·董卓傳》

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並其眾,卓兵士大盛。

何進的敗亡是因為當局者迷,沒有認清自己處於「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漩渦中,只想著從宦官手裡奪權。

權力迷花了多少人的雙眼,而為此送命的何進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至於說何進導致了東漢的滅亡,真抬舉他了。靈帝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帝,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真當一個外戚能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bS5OW0BJleJMoPM0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