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天然放養」的土雞蛋有無營養優勢?

2019-10-22     科學公園

作者 | 李成醫師

任何東西,只要被賦予某個概念,就會被沒完沒了的反智炒作。這樣的東西有很多,比如白酒和垃圾股。為什麼反智的炒作總有跟風者,原因不明;有人講明了原因後,還是反覆炒作跟風,原因更是不明。

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一個東西,它也同樣被非理智地追捧著,它就是「純天然放養」的土雞蛋。

工業化、規模化養雞較之家庭的散養,有一個最顯著現象:雞蛋價格比原來便宜了許多。但奇怪的是,價格越是便宜,迷信土雞蛋的人就越多:為了買到土雞蛋,許多人多花兩三倍的錢也毫不心疼,覺得物有所值。

堅定地認為土雞蛋好,土雞蛋好吃,土雞蛋富有營養,土雞蛋更有利於健康的人,比比皆是。

被「妖魔化」了的雞場籠養

事實真的如此嗎?咱們讓數據說話。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做過一個研究,將500隻剛剛孵化的雞分為兩組,一組自由放養,另一組籠養。研究人員分別對它們在50周、62周及74周時產下的雞蛋進行營養分析,結果發現:不同飼養環境並沒有顯著影響雞蛋中維生素A及維生素E的含量,兩種蛋的膽固醇含量也沒有差異。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合理解釋就是,復配飼料當中所提供的營養物質較母雞自由啄食來得更為充足。

2010年,台灣的科研人員也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從市場上購買了不同來源的「散養雞蛋」和「籠養雞蛋」,專門測量其中的二噁英含量。二噁英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是垃圾場臭名昭著的環境污染物。經檢測,「散養雞蛋」的二噁英含量是籠養雞蛋的5.7倍。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今天,「散養、放養」不再是「純天然」的好馬甲了。

儘管數據和事實擺在那裡,但似乎並不影響人們近乎迷信的信仰。迷信無所不在的原因之一,是工業化時代及監管乏力下,層出不窮的「問題食品」導致的一種普遍的、本能的「信任危機」。

這種迷信和偏愛卻造就了另一個商業機會,既然土雞蛋好吃,土雞蛋富有營養,土雞蛋更有利於健康。買的人多,土雞蛋的「成本」也高,土雞蛋價格昂貴自然也順理成章。況且,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誰還會吃不起幾個土雞蛋嗎?誰還在乎買土雞蛋的那點錢呢?

但超市裡怎麼也賣不完的土雞蛋,不由令人心生懷疑:農村裡的母雞日夜生產,也沒有這麼多的蛋啊。造假冒充土雞蛋獲取暴利,逐漸成了業內的潛規則。無良商家在雞飼料中混入顏料,讓雞蛋的蛋黃顏色變深,明明是工業化飼養的雞蛋,因為其顏色較深的蛋黃,堂而皇之地冒充土雞蛋出售。

「問題食品」的監管和糾治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它牽涉的方方面面也很難在短期內能得以根本改變。讓我們擁抱良知和遠見,一方面自覺秉持生產的良心底線,終止「底層互害」的雙輸局面;同時,在數據和事實面前,也不必死抱著錯誤和迷信,讓「冒充土雞蛋銷售者」狂掏我們本就不那麼充盈的荷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RMsFG4BMH2_cNUgAA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