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燒——上甘嶺戰役紀實(1)

2019-12-08     科學公園

作者丨飛蠓

寫在前面的話

1956年根據上甘嶺戰役拍攝的黑白電影《上甘嶺》因其優美的主題曲《我的祖國》而被人們所熟悉,「上甘嶺」也因此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朝鮮地名。

幾十年來,「上甘嶺精神」一直是中國人精神家園的一座豐碑。那麼,發生在1952年秋冬的這場戰役是怎麼打起來的?都有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它的進程究竟是什麼樣的?相信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

我閱讀了張嵩山同志2010年出版的《解密上甘嶺》一書,深為書中所描寫的大量敵我雙方的戰鬥細節所折服,因此不揣冒昧,根據該書和網上收集到的一些資料,寫一寫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上甘嶺戰役。

【0】兩個高地

首先,上甘嶺並不是山名,而是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小山村的名字,這個村子位於金化城東北方向一個山谷里,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無名高地,站在村子裡往南看,右手方向的高地在地圖上標高597.9米,因此我軍稱它「597.9高地」,左手方向的高地在地圖上標高537.7高地,我軍稱它「537.7高地」。597.9高地以南有個小山包,地圖標高603.9米,我軍稱「603.9高地」,朝鮮地名稱它「雞雄山」。雞雄山距離金化城1.5千米,東北方向山谷里有個小村子,叫下甘嶺,第四次戰役期間,志願軍總司令部曾短暫駐紮在下甘嶺村,後轉移至上甘嶺村以北的空寺洞。

1951年6月24日,南韓軍第9師和志願軍第26軍230團、20軍175團為爭奪雞雄山進行了激戰,我軍採用運動防禦的戰法,在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敵軍後,後撤至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一帶布防。1952年4月,志願軍第15軍奉命接替26軍在五聖山、西方山方向的防務,其45師135團負責兩高地的防禦任務。為固守防線,我軍在兩個高地進行了大量築城作業,到上甘嶺戰役爆發前,建立了基本的防禦體系。

我軍陣地概況如圖1所示,597.9高地主峰上是3號陣地,往南正對著美軍雞雄山防線的是10號陣地和9號陣地,其中9號陣地更突出一些,應該是警戒陣地,10號陣地靠後一些,有一個坑道;10號和9號陣地往東有個相對獨立的小山包,是7號陣地,有一個坑道;

圖1 我軍陣地編號示意圖

從597.9高地主峰分別向西北和東北方向伸出兩道山樑,有四個陣地位於西北山樑上,由近及遠依次為0號,4號,5號和6號陣地;東北山樑上有三個陣地,由近及遠依次是1號、8號和2號陣地,2號陣地東南方向有個小高地,編為11號陣地,有一個坑道。(1號和11號兩個陣地該圖中沒有標註編號)從這個部署看,9號、11號和7號這三個陣地是前沿警戒陣地,敵軍要想攻打597.9高地,必先拿下這三個陣地。

整個上甘嶺戰役打了43天,圍繞597.9高地的戰鬥主要就是爭奪這12個表面陣地及若干坑道。敵我雙方無數的人在這裡倒下,接著又被不知道是哪一方的炮火撕得粉碎。(537.7高地的情況我會在下文適當的地方描述)

美軍這邊的地圖如圖2所示,他們把我3號陣地稱作598山(598 Hill),把6號陣地及所在山樑稱為派克峰(Pike's Peak),把7號陣地叫做桑迪嶺(Sandy Ridge),把2號陣地及所在山樑稱為簡·羅素山(Jane Russell Hill),整個597.9高地被美軍稱為三角形山(Triangle Hill)。

圖2,美軍地圖

從地形上看,597.9高地向敵一面較為陡峭,易守難攻,而537.7高地北山坡度較緩,易攻難守。但537.7高地北山的戰略價值更重要,因為高地東側山谷中有一條公路,是敵軍的重要運輸線,我軍據守此處即可監視、打擊敵軍的生命線,正因為如此,敵軍一直想拔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而我軍也視其為必爭之地。

【1】攤牌作戰

話說范弗利特1951年4月剛從因車禍喪生的沃克那裡接手美第八集團軍的指揮大權沒多久,就被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迎面砸了一棒,這就是第五次戰役。第五次戰役我軍在撤退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了比較大的損失,經過殘酷的鐵原阻擊戰,雙方戰線在朝鮮半島中部逐漸穩定下來,此後開始曠日持久的停戰談判。

板門店那裡不緊不慢的在談著,范弗利特可也沒閒著,他總想利用自己的海空優勢在地面上撈些便宜,於是就一再向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提議向志願軍防線發起大規模進攻。但李奇微明白以聯合國軍的實力,大打是打不了的,只能小打,於是一再否決范弗利特的進攻計劃。1952年5月,李奇微被調走,克拉克接任聯合國軍司令一職,范弗利特瞅準時機,再次向上司提出大規模進攻平康-鐵原-金化三角地帶,把中國人民志願軍趕出去,被克拉克拒絕了,但克拉克給他留了個口子,允許他發動小規模的進攻。

想進攻志願軍防線的,不只是這個第八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下屬的第7師第31團團長勞埃德·摩西也是個狂熱分子。他總覺得志願軍五聖山防線是刺在他防區的一根銳刺,怎麼看怎麼不舒服,於是從1952年7月開始就努力制定了一個「攤牌作戰」的計劃,準備奪取598高地(我軍叫597.9高地)。為此這個狂熱分子不惜以身犯險,親自帶一個偵察排於8月14日晚攜帶夜視裝備摸上了598高地主峰進行偵察。從9月份開始,他主持制定了一個詳細的作戰計劃,打算用一個加強營的兵力拿下整個598高地,預期作戰目的是四個:第一,拉直防線,改善防禦態勢;二,迫使志願軍後退1500米至2000米;三,避免598高地為志願軍利用作為觀察哨;四,如果志願軍反擊,可以藉此大量殺傷我有生力量。這個計劃被逐級上報到美第9軍之後,軍長詹金斯建議略加修改,派南韓第2師順便把狙擊兵嶺(我軍叫537.7高地北山)拿下來。修改後的計劃打算出動兩個營的兵力,在16個炮兵營280門火炮和200架次戰鬥轟炸機的配合下,用5天時間拿下598高地和狙擊兵嶺,預計傷亡200人。10月初這個計劃被范弗利特送到了克拉克案頭,得到了批准。1952年10月7日中午,美第9軍發布預先作戰命令,將「攤牌作戰」計劃交給美7師31團和韓2師32團執行,戰鬥發起日期定為10月14日。

美軍的戰爭機器急速開動,這天下午美31團第一營和第三營就開始在相似地形上展開演習和訓練。當晚美31團就召開作戰會議,給各營分配作戰任務、分發地圖。第二天,板門店談判破裂,4小時後,克拉克發出命令,正式實施「攤牌作戰」行動。9日20時,美9軍下達軍第32號作戰計劃,規定美7師以不超過一個營的兵力攻占598高地。但同時又規定,31團團長摩西應該保留一個營待命。於是摩西就以「一個營的指揮員控制不了這麼大進攻地域」為由,決定用兩個營同時發起進攻,計劃用第三營進攻598高地主峰(我軍3號陣地),第一營進攻簡·羅素山(597.9高地東北山樑,我軍2號陣地)。

從10日開始,美軍炮兵開始對我五聖山地區重要軍事目標進行試射,從12日開始進行猛烈的火力突擊。范弗利特原計劃進行5天預先火力突擊,但由於南韓第9師此前與我38軍交戰時耗費了大量炮彈和航彈,所以被迫縮減為2天。這兩天裡美軍共投擲289枚炸彈,79枚燃燒彈,覆蓋我軍80%表面陣地。

13日中午,美9軍確定「攤牌作戰」的D日H時為14日5時。

這天夜裡,美31團和韓32團步兵在雞雄山集結地下車,徒步進入攻擊出發陣地,等待出擊命令。

14日5時44分,美軍開炮,上甘嶺大戰拉開了帷幕。這一天美軍動用了320餘門重炮、百餘門輕型火炮、30餘輛坦克和77架次戰鬥轟炸機,共向我軍控制的兩個高地發射投擲約20萬發炮彈(我軍軍史稱有上百萬發,但據張嵩山考證,為約20萬發),233枚炸彈。而這一天我軍還擊炮彈只有3000發。

為了隱蔽作戰企圖,這一天美軍還同時向當面391高地北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419高地和250高地實施全線牽制性進攻。

6時整,美軍的炮火開始向五聖山方向延伸,掩護美31團步兵的兩路進攻:左路第三營的攻擊路線是先奪取主峰,然後沿西北山樑直取派克峰(我軍6號陣地),右路第一營則分兵兩路,同時攻打桑迪嶺(我軍7號陣地)和簡·羅素山(我軍2號陣地)。美軍計劃6時04分同時展開進攻行動,然而左路第3營L連在連長伯納德·布魯克斯中尉帶領下朝高地方向運動時稍微靠前了一點,6時02分,從頭頂上襲來了一陣密集的手榴彈、炸藥包和爆破筒,把他們阻擋在一個窪地里。向他們發動攻擊的,是駐守在我9號陣地的45師135團9連3排戰士,敵軍炮火剛剛延伸還不到2分鐘,他們就從坑道進入陣地,並迅速向敵軍發動打擊。

歷時43天的惡戰就這樣提前2分鐘開始了。

【2】主動出擊

回過頭來再說說我志願軍第15軍對上甘嶺戰役的準備。答案是:既有準備,也沒準備。說有準備,是自從15軍接手五聖山地區的防禦,就開始致力於陣地建設,防備美軍攻擊;說沒準備,是沒有料到美軍會為了奪取這兩個小山包而下了這麼大的血本,沒有做好充分的防禦準備。

第15軍是1952年4月下旬開始從第26軍手中接收五聖山地區的防禦任務,該軍防線西起西方山,東到五聖山,正面30千米,縱深約21千米,面積約630平方千米。15軍下轄三個師,分別是第44師(軍主力師),第45師和第29師(欠87團,為軍預備隊)。44師加87團負責防禦西方山方向,45師負責防禦五聖山方向。從這個部署看,15軍把防禦重點放在了西方山方向,因為西方山以西有一道著名的平康谷地,寬約8千米,一馬平川,非常適合美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一旦雙方翻臉大幹,平康谷地絕對是美軍要爭奪的要地。

相比較而言,五聖山地域不利於美軍的快速突破,尤其是五聖山本身海拔1061.7米,極為險峻,所以15軍軍長秦基偉就把相對弱一些的45師放在這個方向上。有些資料說彭德懷曾經給秦基偉指示「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二百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我覺得是誇大其詞了。如果五聖山真是如此重要,秦基偉絕對不敢把45師放在這裡,看地圖我們也能看出來明顯是西方山更重要。

45師接收五聖山、忠賢山附近防線後,首先展開艱苦地工事修築作業。經過半年努力,其中2的135團在597.9高地上修建陣地12個,挖掘主坑道3條,小坑道8條,簡易防炮洞30多個。坑道頂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禦厚度10到15米,後來的戰鬥表明,這些坑道經受了嚴酷的考驗,是我軍固守陣地的堅強後盾。駐守537.7高地北山的135團1連,還依託坑道工事,展開群眾性的「冷槍冷炮運動」,把駐守該高地南山(主峰)的美軍第40師打得士氣崩潰,也給北山爭得了一個「狙擊兵嶺」的綽號。這年6月,美軍將南韓軍第2師調上來替換美40師,接手駐守537.7高地主峰的南韓軍苦不堪言,把對面的高地北山稱為「狙擊稜線」。

從8月中旬起,15軍前沿的觀察站、監聽站就發現五聖山對面美軍有頻繁的異常舉動:不斷有美軍軍官到前沿查看地形地貌,小股敵軍也不斷發起試探性進攻,對面公路上終日有大量汽車運輸物資……這一切跡象都表明,美軍正準備在五聖山地區發動一次攻勢。然而無論是15軍還是志司,都不認為美軍將在五聖山地區發動進攻,在9月2日的作戰會議上,秦基偉依然判斷敵軍最有可能進攻西方山地區。14日,志願軍司令員鄧華發布命令,要求志願軍一線作戰部隊各自選擇當面3-5個有利目標加以攻擊,以便破壞敵人有可能發動的秋季攻勢。38軍選擇進攻白馬山,15軍則選擇進攻西方山方向的391高地和五聖山方向的注字洞南山。

就在我軍積極準備攻勢作戰的時候,10月3日,南韓軍第9師前沿部隊抓獲我軍一名變節投敵人員,此人是38軍114師340團7連副排長文化教員谷中蛟。谷中蛟向敵人透露了38軍即將動用第340團和第342團進攻白馬山的消息,10月5日,38軍按照原定計劃發動進攻,戰至10月15日,以我軍失利告終。

無獨有偶,就在10月5日這天,南韓軍第2師第32團一個名叫李吉求的中尉參謀穿越前沿投向我軍第45師,據李吉求供稱,該師將配合美軍對五聖山地區發動進攻。遺憾的是這個重要的情報並未得到15軍和45師中高級指揮員的重視,相反,10月7日45師開作戰會議,依然決定本師的重點是要進攻注字洞南山。

10月11日,44師指揮配屬的87團3營按照預定計劃對391高地進行攻擊,數百人趁夜色潛伏於敵軍陣地前沿,次日上午10時,敵軍對前沿進行盲目炮擊,潛伏部隊9連戰士邱少雲被燃燒彈引燃的茅草包圍,他堅守潛伏紀律,一聲不吭,直至最終壯烈犧牲,為全營在半小時內攻克391高地全殲守敵創造了必要條件。之後韓9師51團連續反撲,雙方一直打到11月30日,替換南韓軍上陣對打的美軍第9師第65團最終也撐不住而退了下去,391高地落入我軍之手。

就在45師依舊籌劃將於10月18日下午5時發起的注字洞南山戰鬥,從而把全師重火力部署到注字洞方向的時候,10月14日凌晨5時許,美軍搶先一步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動手了。

一時間地動山搖,無數重炮炮彈和重磅炸彈落在我軍陣地上,衝擊波不停地震動著坐在坑道內的志願軍戰士。這一天的炮火極其猛烈,537.7高地北山1號坑道內我軍一名17歲的衛生員甚至被活活震死。

比炮擊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駐守坑道的部隊和後方失去了聯繫。戰前鋪設的電話線已經被炸斷,坑道內的步話機員不斷把天線拋出坑道外試圖與營部取得聯繫,但戰前備用的13根天線全部被敵炮火炸斷都沒有聯繫上。危急關頭,營部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挺身而出,冒著猛烈的炮火外出修復電話線,在差最後一段線路無法連接上的情況下,一手抓起一個線頭,用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為營部與陣地通話爭取了寶貴的3分鐘時間。

凌晨6時,敵軍的炮火開始轉移,597.9高地上負責防守9號陣地的135團9連3排官兵在連副指導員秦庚武指揮下,迅速進入陣地。秦庚武是個非常稱職的指揮員,用兵如筷子沾油,為減少傷亡,他讓3排官兵隱蔽在10號陣地的坑道內,一次只出動3個戰士進入9號陣地,傷亡一個就從坑道里補充一個。

就在9號陣地的下方,黑壓壓一片鋼盔在蠕動,這是美軍的L連正準備往山上爬,我軍官兵當機立斷,砸下了無數的手雷、炸藥包和爆破筒。激烈的戰鬥就這樣猝然爆發了。

【3】D日血戰

597.9高地由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9連加強8連1排、機炮連3排負責守備,主要重火器是1門82毫米迫擊炮,兩挺蘇式郭留諾夫重機槍。而進攻高地的美軍為美7師31團3營L連、K連、I連和1營的A連、B連和C連,其中L連和A連是左右兩路的先頭連。戰鬥甫一打響,左路的L連就被負責防守9號陣地的9連3排死死壓制在陣地前沿一個窪地里,不到30分鐘,L連所有的軍官非死即傷,不知所措的L連士兵趴在窪地里一動也不敢動。

這時K連上來了,連長查爾斯·馬丁見狀,就把L連士兵收容起來,指揮著他們向上進攻。然而K連和L連攻了一個多小時,依然原地踏步。萬般無奈之下,9時10分,美3營營長紐伯瑞下令K連和L連繼續在9號陣地前面佯攻,以吸引我軍火力,令I連向東北方向迂迴,經過美1營已經占領的桑德嶺(我7號陣地),從高地主峰側後進攻主峰。

I連前衛排1排排長喬治帶領全排來到我軍1號陣地前沿,為以身作則,他和一個中士一起帶頭衝鋒,不料剛衝到半山腰,一個志願軍戰士跳出來,用衝鋒鎗朝他們開火,喬治趕快又退回來,這時才發現全排並未跟上,而是縮在一個山窪里瑟瑟發抖。氣急敗壞的喬治破口大罵,這時I連3排也上來了,兩個排聯手向我1號陣地衝鋒,途中倒霉的3排排長被子彈擊中陣亡。此後這兩個排徘徊於高地主峰之下,寸功未得。

由於山勢較緩,右路的美1營進攻情況要比美3營強一些。其先頭連A連5點10分到達攻擊出發位置,由於工兵掃雷進度緩慢,遲滯至5時50分才到達我方陣地前沿。6時10分,A連兵分兩路,其先頭排負責進攻桑迪嶺(我7號陣地),其餘人員則在連長肖沃爾特中尉帶領下向簡·羅素山方向(我軍11號陣地和2號陣地)衝去。駐守7號陣地的我軍用猛烈的火力打擊敵A連先頭排,幾分鐘內敵軍就傷亡25人,不得不於7時18分請求B連增援一個排協助攻擊。與此同時,我駐守11號陣地的8連1排1班在班長錯誤指揮下全體進入陣地抗擊美軍進攻,雖然打退了敵人4次進攻,但全班大部人員為敵軍火力殺傷,戰至約7時半,該班只剩下一個戰鬥員楊德甫,被迫攜帶30發衝鋒鎗彈退入坑道,11號陣地丟失。

一個半小時後,我軍7號陣地也陷入敵手。美軍戰報記載,9時05分,B連攻上桑迪嶺山頂。

駐守2號陣地的我8連1排排長楊振江發覺11號陣地丟失,命令2班從2號陣地出發反擊,恢復對11號陣地的控制,但由於敵軍炮火攔阻,2班5人犧牲,只有5人帶傷而歸,反擊失利。美軍B連於8時超越A連,向我2號陣地進攻。楊振江指揮一個班和5名傷員拚死抵抗,B連攻到距離簡·羅素山山頂七八十米的地方時就再也攻不動了,10時整美軍C連也投入對我2號陣地的攻擊,此外進攻537.7高地北山的南韓32團也派來一個排從我2號陣地東側協助C連攻擊。戰至14時10分,頑強抵抗了8個小時的8連1排終於沒能擋住美軍三個連加南韓軍一個排的聯合進攻,楊振江帶著僅剩的幾名傷員撤入坑道,敵軍占領了我2號陣地。2號陣地西側重機槍陣地上,配屬9連的機炮連3排排長秦永祥因傷不幸被俘。他是整個戰役期間我軍第一個被俘人員,也是被俘人員中職務最高的。

由於45師的兩個榴彈炮營已經調去準備進攻537.7高地東北方向的注字洞南山,所以14日當天的戰鬥中,駐守兩高地的我軍只能得到15門老式75毫米日式山、野戰炮的火力支援,面對強大的美軍陸空火力,這無異於杯水車薪。戰至下午3時,負責守備597.9高地的135團9連戰前擁有的38支蘇式衝鋒鎗打壞29支,45支蘇式步槍打壞38支,6挺蘇式輕機槍打壞5支,而2挺郭留諾夫重機槍、2支美式衝鋒鎗、1支美式步槍、2支美式半自動步槍和1門82迫擊炮全部打壞,彈藥也幾乎耗盡;負責守備537.3高地北山的135團1連戰前擁有的38支衝鋒鎗打壞31支,6挺輕機槍打壞5挺,45支蘇式步槍打壞37支,1挺重機槍和8支美式步槍全部打壞,此外投擲3000多枚手榴彈、手雷,打出了7000多發子彈。

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下午3時許,135團1連被迫在連長王二率領下撤入537.7高地北山2號陣地坑道。南韓軍占領高地後,在原有進攻的4個連基礎上,又緊急調來南韓軍第17團5連,用5個連兵力防禦我軍可能的反擊。

這天黃昏時分,45師師長崔建功才得知兩高地的戰況:9連丟失3個陣地,1連竟然丟失了8個陣地。焦灼萬分的崔建功立即給135團團長張信元下令,要求他利用夜暗條件儘快奪回丟失的陣地。張信元決定,由該團7連反擊597.9高地的2號、7號和11號陣地,2連和3連分頭反擊537.7高地北山主峰和東北山樑。反擊部隊利用沉沉暮色,迅速向兩高地衝去。

攻擊597.9高地主峰失敗的I連最先發現我軍反擊部隊,19時45分,美31團團長摩西接到I連連長斯托夫的報告,因為擔心部隊在夜戰中遭受損失,遂下令左路的3營全部撤下高地。

占領597.9高地我2號陣地的美軍31團1營匆匆在陣地上構築了一些野戰工事,就放心大膽地睡覺了。就在I連撤退時,B連一名士兵無意中發現了我軍反擊部隊,緊急發聲示警,倉促間美軍用照明彈、信號彈、探照燈將高地照得亮如白晝,並立即向我反擊部隊開火。指揮2排反擊的7連連長李石鎖見偷襲未成,改為強攻,雙方瞬間在2號陣地附近展開激戰。半小時後,李石鎖陣亡,5班副班長李忠先、2排長孫占元先後與敵同歸於盡。

此時3排在7連指導員林文貴帶領下從高地主峰沿東北山樑趕來支援2排,1排由副連長帶領反擊7號陣地。美軍C連連長普洛斯頓誤將我反擊部隊識別為一個營兵力,遂向美1營營長報告,請求撤退,營長麥克盧爾慌了神,經31團團長摩西批准,下令將1營撤下高地。美軍第1營遂於20時53分開始向下撤退,於23時25分完全撤回主防禦陣地。

美軍撤退行動過於慌亂,竟然把9個人忘在了2號陣地上。倖存的美軍士兵事後稱未接到撤退命令的他們在打光了彈藥之後與我軍肉搏,並在被美軍自己的炮火炸死5個人之後被迫逃離了戰場。

與此同時,135團2連和3連向占領537.7高地北山的南韓軍發起反擊,打急眼了的南韓軍也與我軍展開了白刃戰,我3連1排排長粟振林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拉響手榴彈滾入敵群,慷慨赴死。戰至子夜,我軍白天丟失的陣地悉數奪回。

上甘嶺激戰的第一天就這樣結束了。這一天中我軍共投入約5個連兵力,傷亡500餘人,而美軍第31團投入6個連,傷411人,亡33人,加上支援部隊的傷亡,亦在500人左右;南韓軍投入4個連,其傷亡數字與美軍相差不多。這意味著我軍冒著敵軍的優勢兵力和絕對優勢火力,以500人傷亡為代價,取得了殲敵千餘人的戰果,堪稱大捷。

然而戰場上或喜或悲的人們都不知道,這血腥的一天,僅僅是個開始。

【4】反覆爭奪

美軍第31團團長摩西發現10月14日是該團兩年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不到24小時就有400多人傷亡。倘若不是戰前每人都配上了新型防彈背心,這個數字只會更大——據該團衛生連連長報告,當天的負傷人員中只有3%是危重傷員,15%是嚴重傷員,其餘82%的傷員經過治療可以歸隊。這個傷亡數字已經遠遠超過「攤牌作戰」計劃的預期(打5天,傷亡200人)了,然而摩西和范弗利特還是決心打下去。為了彌補31團在頭一天戰鬥中的損失,美7師調來了32團1營參加地面作戰。

高地上的志願軍則面臨著更大的問題。首先,無論是15軍還是志司,都沒有意識到美軍對兩高地已經是志在必得,絕非騷擾一把就走的小打小鬧或者報復性的攻擊,因此即將到來的10月15日一整天,兩高地的志願軍還是沒有得到固守高地所急需的炮火支援,只能運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對抗敵人的火力打擊。其次,反擊到高地上的部隊經過一夜苦戰,人員折損嚴重,體力消耗也達到極限。更嚴重的是,如果說飢餓和疲勞還可以努力克服一下,那麼彈藥嚴重匱乏對於堅守陣地的志願軍來說則是致命的威脅。

美軍被趕下高地幾個小時之後就在炮火掩護下發起了反撲。齊裝滿員的第31團2營在團長摩西指揮下猛撲我597.9高地主峰陣地,32團1營則在其營長帶領下攻打桑迪嶺和簡·羅素山。中午11時47分,32團1營A連再次控制了桑迪嶺(我7號陣地)和我11號陣地,十幾分鐘後,31團E連在連長納普中尉指揮下首次登上了598高地主峰(我3號陣地),並在F連和G連的協助下竭力擴大戰果。幾乎與此同時,南韓軍第17團3營也再次占領537.7高地北山主峰。蒙蒙秋雨中,兩高地形勢急轉直下。

31團團長摩西興高采烈登上398高地,但他很掃興地發現,32團A連衝上簡·羅素山(我軍2號陣地),只待了半個小時就被志願軍一個反衝擊打回了桑迪嶺。後來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從來沒見過這麼狂熱的敵人,冒著我們的炮火頑強發起反擊,絲毫不懼死亡。

為增強攻勢,下午1時半,摩西下令把剛剛撤下高地進行休整的第3營I連重新投入戰場,協助32團1營作戰。怨聲載道的I連官兵在連長斯托夫帶領下重返桑迪嶺,然而就在接近我2號陣地的時候,連長斯托夫負傷退出戰鬥,1排長喬治被火線提拔為連長。傍晚,I連轉移到桑迪嶺進行防禦。

為阻止我軍支援兩高地,15時20分開始,美軍出動4批15架次戰鬥轟炸機轟炸了五聖山地區我軍的交通要道、炮兵陣地和物資轉運站,投下了37枚凝固汽油彈,遭受轟炸的山嶺騰起沖天大火,被燒得遍體通紅。

由於通訊不暢,我45師師長崔建功很晚才知道兩高地主峰丟失的消息,按照「寸土不失」的防禦原則,他下令135團務必發動反擊奪回丟失的陣地。當晚,45師反擊部隊134團1營的三個連在營長李正庸帶領下秘密向597.9高地進發。由於敵人炮火猛烈,1營2連在運動途中損失慘重,只有十餘人到達指定位置。1連和3連隨即兵分兩路對美軍發動攻擊,一路直攻597.9高地主峰,另一路則從6號陣地出發沿西北山樑反擊。在派克峰(我6號陣地)山腳下掘壕固守的美軍31團E連首先遭到打擊,其連長納普中尉於22時30分中炮身亡,群龍無首之際,一個叫彼特斯的中士站出來指揮一個排抵抗我軍,並被緊急提拔為連長。美軍資料中還提到E連另外一個叫波默羅伊的士兵,稱讚他使用機槍奮勇抵抗,第二次負傷後還與我軍進行肉搏戰直到被打死。

15日深夜,美軍臨陣換將,美軍31團團長摩西把戰場指揮權移交給美32團團長羅斯,但31團的2營和3營I連繼續留在戰鬥序列里協助32團作戰。

16日晨,在不安中度過了一夜的美31團3營I連奉命從桑迪嶺出發,沿598高地邊緣向西進攻。經過苦戰,到下午2點的時候,I連攻下了我軍0號陣地和1號陣地。為此,I連和32團1營A連後來得到了美軍的最高榮譽獎「總統表彰獎」。但I連在作戰時失去了全部排長,連新提拔起來的連長喬治也被我軍炮彈打傷,留下終身殘疾。

這天下午,美軍把第17團2營的E連、G連拉上了戰場。此時,參與進攻597.9高地的美軍已經有9個連,約2500人,其中31團2營進攻高地西北山樑,32團1營沿著高地東北山樑攻打簡·羅素山(我2號陣地),17團2營則從東南方向進攻簡·羅素山。下午2時25分,2號陣地再次淪入敵手,我軍殘餘部隊再次退入坑道堅守。至此,我軍也已經在戰場上投入15個連隊。

16日晚上我軍再次用2個連的兵力(135團6連反攻597.9高地,133團9連加師工兵排反攻537.7北山)在坑道部隊配合下發動反擊,雙方在美方提供的夜間照明條件下徹夜廝殺。根據美方戰報,這次反擊一直持續到17日6時30分,美軍第31團放在我5號陣地上的F連在戰鬥中失去了全部軍官,其他連也只剩下兩三個軍官。和我軍一樣,此戰中美軍班排級軍官損失極其慘重。由於戰場狹窄,數千人不可能同時在山頂交戰,因此雙方都只能一個連一個連、一個排一個排,乃至一個班一個班地逐次投入戰場,在有限的空間裡拼彈藥消耗,拼人員儲備,最終,拼忍受能力。

這天深夜,15軍終於判明,美軍此次進攻的主攻目標就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軍長秦基偉立即做出部署:1,第44師任務調整,由主攻變助攻,牽制當面之敵;軍指揮、用兵重心移向五聖山方向。2,軍、師組成炮兵聯合指揮所,統一指揮上甘嶺方向上的炮兵群,全力支援步兵戰鬥。3,統一建立後方供應指揮機構,加強後勤保障。

然而形勢還在繼續惡化,17日我軍手上只剩下西北山樑上遠離高地主峰的6號陣地(美方稱派克峰),537.7高地北山全部表面陣地第三次丟失。這天,美軍撤下疲憊至極的31團2營和32團1營,換上了美17團3營。17日夜間,15軍45師134團7連和133團3連分別向兩高地之敵發動反擊,就在這天夜裡出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

上甘嶺激戰期間,我志願軍第15軍共俘虜美、偽軍82人,其中美軍3人;自身被俘44人,其中8人為開小差投敵,這中間又有4人為原國民黨軍士兵。大部分我被俘人員都保持了革命氣節,有的裝瘋賣傻,有的答非所問,總之就是儘量不給敵人提供有用情報。不知道這些被俘的同志後來有沒有回國,以及後來的生活如何。

但有一個人起了壞作用,此人是我軍的一個擔架班副班長,解放戰士成分,10月17日深夜奉命與其他6人去597.9高地轉運傷員,18日晨該擔架班遭遇伏擊,其餘6人陣亡,此人被南韓軍隊第31團巡邏隊俘虜。

按美偽規定這些俘虜要被移交給美7師情報部門統一審訊,但偽2師情報參謀文重燮搶在移交之前先審問了這個副班長,此人就告訴韓國人,之所以美偽軍的炮火不能消滅陣地上的我軍,是因為我軍在陣地下方開挖了坑道,並利用了以前廢棄的金礦洞屯兵。文參謀要他指出坑道的位置,他回答說沒文化看不懂地圖。然後文重燮找了幾個韓國偵察兵協助在537.7高地北山仔細搜索,終於發現了我軍的一個坑道入口。

此後美偽軍就加緊對我坑道工事的搜尋和破壞工作,給我軍退守坑道部隊製造了很大的困難。

18日,美軍第17團團長萊斯頓上校接手戰場指揮權,統一指揮17團1營、2營和32團1營,依託已經占領的陣地繼續擴展。上午10時32分,美17團L連報告占領派克峰(我6號陣地),至此,我軍兩高地上的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丟失。形勢已經到了萬分緊急的關頭,45師將怎麼應對這一嚴峻局面?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jw5G4BMH2_cNUgXU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