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練琴沒有效果,真相是?

2019-10-29     指彈中國

大家都知道,學吉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人說學琴是孤獨的,乍一看,確實如此,當別人在玩鬧時,你在練琴;當別人在休息時,你在練琴;當別人在追劇時,你還在練琴……


確實,學吉他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學吉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付出了時間卻沒有獲得同等的收穫,有的人學了幾年吉他卻依然在原地踏步,但是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或許是因為……

01

練琴的時間不夠多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自家孩子已經學琴兩年多了,但還是沒看見什麼大的成效。我有些奇怪,仔細聊過才知道,原來她家孩子除了上課以外,每周就練琴兩次。

聽完後,我給她算了算,她家孩子一周內練琴兩次,一次算半個小時的話,加上每周一次的課程,合起來也才兩個小時的課程,滿打滿算一年能花在鋼琴上的時間,也就104個小時,仔細算下來實際花在鋼琴上的時間,就是將近5天。

這樣的練琴量,無論是對於一個初學者還是演奏家來說,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練琴要想出成果,首先就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練琴。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或聽說過《賣油翁》的故事,賣油翁能夠讓油細如直線般穿過置於油壺上的銅錢,絲毫未撒的流進油壺裡,靠的就是在賣油過程中,日積月累而養成的肌肉記憶,說到底也就是孰能生巧的本事。

每天練琴一個小時,最多只能產生72小時的肌肉記憶,過了這個時間段,肌肉就會喪失對這段技法的記憶,手法也自然不能達到練習時那樣順暢,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手生」了。按照朋友家孩子那樣的練琴頻率和時長,就算學個三五年,恐怕也沒法出多明顯的效果。

這也正應了那段練琴順口溜:「每天3小時,老師撿到寶;每天2小時,手指琴上跑;每天1小時,及格剛剛好;每天半小時,總比不練好;每周1小時,不學就趁早。」

02

盲目跟從西方民主教育

當我給朋友算完時間帳以後,她說她也知道學琴最重要的就是練習,但每次讓孩子坐在琴凳上練琴時,就好像是在逼她,現在社會都提倡西方的「民主快樂教育」,自己也不能太強迫孩子了。

著名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家的閨女,也曾經因為一些原因而想要放棄學琴。俞敏洪老師採用了一種比較迂迴的方式——在孩子冷靜後帶她去聽音樂會,又重燃起孩子對鋼琴的熱情。這說明比起順從孩子們想要放棄的想法,不如尊重並理解他們不想學的原因,再進行開導和勸解更為重要。

換句話說,民主教育其實指的是尊重孩子們的意見,而不是一味的順從他們的想法。在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有下意識想要逃離和放棄的想法,孩子們也是一樣。他們在練琴時,也會常常出現錯音、漏音、手法不正確等情況,但想要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要一遍一遍的更正當下的錯,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放棄。

03

孩子練琴的狀態不對

有的琴童在學琴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明明孩子每天都很乖的去練琴,也花了很多時間在練琴上,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

這個時候,可能就是孩子練琴的狀態不對。這種情況要分兩種原因,第一種是孩子練琴只是為了完成當日的任務,第二種原因是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太急於求成。

若是第一種情況,不妨給孩子練琴的任務,從要求數量改為要求質量,比如要求孩子練夠2小時改成練熟這首曲子。在孩子練習出現演奏卡頓、節奏錯、錯音多等狀況時,讓她們先記熟譜子,再慢慢分段練。

遇到第二種情況時,家長可能要跟老師先溝通一下:孩子當天所練的曲子,按照孩子的能力應該多久能學會。然後再根據老師所說的時間,去跟孩子溝通,告訴他,只要能比昨日的自己彈的曲子更長一些、更熟練一些即可,不必過於追求完美。這樣能夠讓孩子在練琴時換上平常心,再練時也能事半功倍。

足夠的練琴時間、積極的練琴態度和正確的練琴方法,都是練琴出效果的必要元素。因為只有用心的學習和演奏,才能把學到的知識刻在心裡和腦子裡,才能更深入的去推敲每一首曲子的內在深意,才能演奏出自己對曲子的最深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h25GW4BMH2_cNUg2c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