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放棄患癌父母的子女是何心理,每個人都有孝心,但現實殘酷

2019-10-07     胡洋

蘇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世界上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中國也有句古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家不知一家難。所以,不是當事人,不清楚別人的家庭狀況,不可以隨意揣測別人的心理。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心存善念的,不過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生活卻處處充滿了無奈。被生活磨平了激情和稜角,甚至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當家裡有老人得了癌症,如果早中期手術了能夠逐漸恢復還好,就怕那種晚期癌症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日日夜夜需要床旁照顧,喂飯喂水,端屎端尿,擦洗翻身,時間長了,即便身體健壯的人都可能累出病來。而且,兒女需要工作,每天為了一日三餐奔波勞累,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精力上,都不可能打持久戰。時間上無法專職的照顧,精力上無法每天忙裡忙外兩頭兼顧。古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是無奈的表現。

此外,經濟上的負擔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晚期癌症如果採用一些最新的藥物都是非常昂貴的,最後時期,輸血、輸蛋白,各種營養物質,有可能會把僅有的家底掏空,而最終的結局是人財兩空。而患癌後不少老人求生慾望很強,期望得到最好的治療,畢竟沒幾個人真的願意離開,這種心情也可以理解。因為經濟的困難,可能子女和老人之間會有一些難以達成共識的情況,自然會生出一些嫌隙,甚至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在農村確實是比較常見的,有時候兒女想行孝,配偶未必願意拼盡所有。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估計也是大多數子女不願直面的是每天看到老人的痛苦。當癌症末期,完全沒有生活質量,每天被疼痛折磨,骨瘦如柴,躺在醫院身上插滿各種管子,這樣的生活確實生不如死。對大多數家屬來說,眼睜睜看著親人在病痛中備受折磨心理上是一種煎熬。有些病人說,「我不怕死,但我怕疼,能不能讓我不那麼疼」。作為子女聽到是何等辛酸,可是卻束手無策,這時候,讓老人減少痛苦是子女最大的願望。

老人得了癌症,如果已經病入膏肓,子女希望老人少點痛苦,這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生老病死其實是一種自然規律,無法逆轉的時候坦然面對,這並沒有錯。當然,或許也有些子女並不那麼孝順,不願意出錢給父母看病,不願意伺候生病的父母,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總之,姑且認為各人有各人的難處,或者各家有各家的不同。

點擊進入胡洋粉絲康樂家園,胡醫生一對一的家庭醫生式健康保養知識問答,讓您獲得最新健康知識,恢復健康。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UXUpG0BMH2_cNUgaD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