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大戰蚩尤,去掉神話的部分,留給我們的是一場精彩大戰

2019-07-04     臥牛說歷史

距離現在大約4600年,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一場驚世大戰,就是以軒轅為首的黃帝部落與蚩尤為首的東夷部落之間的戰爭。

古時候,他族對「漢族」的稱呼,或為「華」,《左傳》戎子駒支對晉人:「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或為「夏」,《國語》「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因此,我也把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統稱為夏族,便於稱呼。

當時,夏族生活在黃河中游今陝西甘肅南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夷族生活在河北南部,山東東部,江蘇安徽北部。

這時候諸族生活以狩獵遊牧為主,進入中原之後,因河南平原黃土地地質較鬆軟,各部落逐漸進入淺耕農業時代。隨著生活日益富裕,人口漸漸繁盛,也就慢慢形成了氏族社會。所謂氏族社會,就是依照原始血緣,生活在一起的集團部落。

氏族既然誕生,那么氏族之間為了耕地、獵物等資源,自然免不了發生爭端,彼此戰鬥。久而久之,氏族間就產生了仲裁作用的共主,即部落聯盟酋長。而夏族最早的部落酋長就是炎帝。

氏族社會的共主制度是部落間一種鬆散聯盟。酋長即為共主的稱呼,對於各盟友之間沒有君臣上下之分,也就是說酋長對其他部落並沒有強行約束的權力。所以一個聯盟力量是否強大,主要看盟主的領導力,以及會盟的氏族自發的團結力。

既然是遊牧狩獵,那麼兩個部落間自然也就會發生衝突。而蚩尤與軒轅之戰,就是兩個部落集團之間的戰鬥。

不過,關於這場戰爭,謎團比較多。

《史記·五帝紀》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史記·五帝紀》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逸周書·史記解》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併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於獨鹿,諸侯畔之,阪泉以亡。

《逸周書·嘗麥》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

《逸周書》中記載,有阪泉氏,征戰不休,最後被諸侯背叛而亡。然後又接著說炎帝被蚩尤驅逐,炎帝不得以與黃帝聯手,最終戰勝蚩尤。而《史記》中又記載黃帝先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然後又與蚩尤戰於涿鹿。

這貌似十分混亂,我們一點點來剖析。

首先,神農氏是不是炎帝呢?《史記》前文提到「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既然神農氏已經無力討伐諸侯了,那麼軒轅為什麼還要攻打衰弱的神農氏,為了彰顯武力嗎?

若神農氏不是炎帝,或者當時不再是炎帝,就說的過去了。

《世本》云:「炎帝,神農也。」

《世本:帝系篇》云:「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

《世本》中,炎帝是部落聯盟酋長的稱號,也就是說只要是聯盟的首領就是炎帝,而並非一個人的專稱。

這也是司馬遷提到神農氏「世衰」的原因。神農氏已經失去了部落聯盟共主的稱號,也就不能被稱為炎帝了。這也是司馬遷為什麼前文用「神農氏」,而後面用「炎帝」,因為這已經是兩個人了。

逸周書·嘗麥》記載「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說明蚩尤屬於少昊一系,少昊正是東夷首領,在山東一帶。而古時也有炎帝將都城遷往曲阜之說。

關於炎帝的形象有「牛首人身」之說,而且部落圖騰是牛。而蚩尤也是「面如牛首」,圖騰也是牛。這會不會炎帝與蚩尤是同一個人?

我們從《逸周書》中推測,蚩尤憑藉強大的武力,打敗炎帝神農氏,然後蚩尤自命為炎帝,也就是與黃帝大戰於阪泉之野的「炎帝」。

這又有疑問了,黃帝戰勝蚩尤兩次嗎?不盡然。關於涿鹿與阪泉究竟在哪,始終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就是這兩個地點相距不遠。那會不會其實這兩場戰爭其實只是同一場戰爭?或者是一場戰役中的兩場局部戰鬥?

或者指的是軒轅與阪泉氏之間的戰鬥,而阪泉氏就是蚩尤。軒轅不承認蚩尤為炎帝,所以用阪泉氏稱呼蚩尤。

究竟真相如何除非我們有了更詳細的資料,否則我們也沒有準確的答案。

我們繼續來講黃帝戰蚩尤。

蚩尤驅逐神農氏之後,自號炎帝,繼續西進,向著黃帝活動區域前進。

蚩尤號稱有八十一兄弟。我們上文說道,氏族社會是靠其血脈維持的生活集團,這八十一個兄弟,便是八十一個氏族部落。神農氏已經衰落,無法徵召其他氏族幫他,如何是蚩尤八十一部落聯盟的對手,被擊敗也就不奇怪了。

《龍魚河圖》記載: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

《易辭·繫辭下》 (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管子·地數》中記載:「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說明蚩尤已經會用金屬來煉製武器了。若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理解其中的「銅頭鐵額」,其實不過是蚩尤製作的頭盔鎧甲罷了。而黃帝當時還是用木器作為武器。以「木器」攻擊「銅器」,自然是處於下風了。

軒轅如何迎戰蚩尤?「教熊羆貔貅貙虎」,這些是跟隨軒轅起兵對抗蚩尤的部落。那時氏族以動物為部落圖騰,同時也會以圖騰稱呼,比如軒轅的有熊部落。這也說明了雙方的差距,黃帝只有「熊羆貔貅貙虎」六族,而蚩尤有八十一兄弟氏族,十倍之差。再加上武器裝備,軒轅部落如何抵抗?

軒轅從神農氏的嘴裡知道了雙方人數以及裝備上的差距,因此知道自己絕不能正面對抗蚩尤。天時地利人和,既然人和不在軒轅一邊,那麼只能從天時與地利入手了。若仔細分析涿鹿之戰,軒轅估計是第一個「以退為進」,採用天時地利來迎擊敵人的第一人。

蚩尤進,軒轅就退,不與蚩尤直接交鋒。一邊以退為進,拖垮蚩尤軍。一邊將蚩尤引入陌生的地形中。

《易傳·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干、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從易辭記載中,黃帝已經擁有牛車馬車一類的了,這在對戰蚩尤中也是軒轅有利的一項。蚩尤軍手持利器,身著鎧甲,以步卒為主要兵種。而軒轅利用牛馬,一是便於快速轉移,二是進攻的 時候,也能用牛馬車做戰車進攻,彌補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蚩尤從外地來,不熟悉本地的天氣地形。而軒轅熟悉地形便於埋伏,等到颳風下雨等惡劣天氣之際,軒轅就趁著蚩尤軍驚慌不定的時候,率軍襲擊蚩尤。藉助天時地利作戰,軒轅往往勝多敗少。久而久之,隨軍士兵便認為這是天神幫助軒轅,便有了風伯雨師的傳說。

軒轅奠定勝利的一戰是在風沙中作戰。軒轅把蚩尤引入了一種狂放大作的環境中,或者軒轅就是在等這個狂放。軒轅造有所準備,提前製作了指南車(軒轅二字跟車有關,很可能指軒轅善於造車,這在那個時候可了不得,不亞於現在能夠造火箭)。藉助此車能夠辨別方向。

軒轅既然能夠造出指南車,一定也會有其他類型的戰車。正是憑藉戰車的無往不利,才是擊敗蚩尤的保證。

在蚩尤軍迷失於風沙,彷徨無助之際,軒轅藉助指南車率眾出擊,一舉將蚩尤軍擊潰,擒殺蚩尤。軒轅一戰奠定勝負。

《孫子兵法》曰: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這說的就是軒轅黃帝,利用地利、天時戰勝實力遠勝於自己的蚩尤。

軒轅也藉助戰敗蚩尤的威望,登上氏族聯盟首領的位置,稱為黃帝,《史記》稱:「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神話源於傳說,而傳說源於事實。只要我們一點點剝去它的神秘性,說不定會給我們足夠的驚喜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AiAWwBmyVoG_1ZfS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