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別急著焦慮生氣!親子專家提供最佳解法

2019-09-30   鴿子醫生育兒

任何的對話與溝通當然可以有情緒,也一定要有情緒,因為這是真實的情感與感受的表達,只是父母太過主觀的想法,會讓思考變得狹窄也無法接受孩子有任何犯錯的機會,孩子似乎變成了父母眼中想要揉出的那一粒沙。

媽媽,別急著指責孩子!

有一天晚上,我收到了一連串很急的留言,叮叮叮的一段又一段的留言發過來,我還來不及點開就已被眼前快速流動的信息串搞到有點暈了。

「老師,我女兒目前是小學四年級,我覺得她整天好像都不知道在做什麼,只會找麻煩。」

「成績不好就算了,我也沒有逼她。」

「但是每天忘東忘西的,沒有一天是把東西帶齊回來的。」

「罵了也不聽,講也好好講過了,沒用!」

「老師,你知道嗎?我已經拿她沒辦法了。」

「我只要說她,她就爆怒還會頂嘴,反而指責我只會罵她。」

「到底是要怎麼樣才會改,我真的快被氣死了!」

我可以從媽媽的文字里感受到憤怒和無奈,不過這也是我最為難的地方,因為溝通不能只有單方面的表達,這樣對任何一方都不尊重,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被關懷。我可以理解媽媽的苦,也懂女兒不被理解的痛。母女二人不溝通互相拉扯著對方,只會越來越無力。

「我不能確認她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因為無論是誰都無法代替任何人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更不能就此判定女兒的行為與想法的動機,這樣是不對也是不公平的,我能理解媽媽的辛苦和無奈,但我們先不要這樣片面的評論女兒。」我安撫著媽媽。

「不是啊!這根本就是她的問題嘛!不是嗎?!」媽媽似乎有點急了。

這次的對話因為加入了很多情緒,又加上太過主觀的認知想法,所以變成了氣憤和焦慮,話在還沒開始之前就頻頻地被阻斷了,答案或許就藏在這些滿出來的氣憤里,只是沒看見而已。

任何的對話與溝通當然可以有情緒,也一定要有情緒,因為這是真實的情感與感受的表達,只是父母太過主觀的想法,會讓思考變得狹窄也無法接受孩子有任何犯錯的機會,孩子似乎變成了父母眼中想要揉出的那一粒沙。

常用指導式的高姿態來進行親子對話是父母的外在形象,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嗎?當然不是!

這次和媽媽的對話當中,我其實沒有給予所謂的「該如何管教或如何改進」的方法,只有安靜地傾聽媽媽所想表達的,先同理媽媽因為擔心女兒而產生的焦慮,再慢慢地和媽媽溝通。

每個孩子的個性和發生的狀況不同,但不論是男孩、女孩,我們可以試著這麼關懷孩子協助孩子。

用傾聽+同理緩和焦慮

O請先接受孩子也有不完美的時候,一昩地指責會讓孩子更退縮。

O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多點耐心仔細觀察是外在因素(他人、學習、環境、規範等)、內在因素(孩子的身體狀況、意願、天生氣質、情緒等)、家庭因素(父母與主要照顧者、管教方式、陪伴)。

O避免平行的溝通方式,別只要求孩子服從卻從不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需要自我探索與覺察自我。

O親子對話前,請先同理、感受、分享,千萬不要成為唯一的主導者。

O需要改進與改變的不一定是孩子,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才不會讓互動關係惡化。

O生氣、悲傷、憤怒、怒罵也是『學習處理情緒』的時候,不用刻意壓抑,但可從中去重新感受覺察內在而緩慢也緩和下來。

O同理和體諒是親子之間需要互相學習的,不能只有單方面的給予,以免造成隱性的情緒勒索。

情緒感受也是需要被照顧的,傾聽+同理可以讓焦慮慢慢緩和下來,當我們的大腦慢慢地從焦慮的壓力海上岸後就能重新思考問題,討論更多面向未曾注意到的細節,才不會專注在當下那個已發生的結果上原地跺步。

女孩的媽媽和我聊了很久,她告訴我,可能是因為女兒表現太差,就氣得對女兒生氣。更因為覺得丟臉的緣故,也未曾注意應該要陪著女兒去找出問題並一起解決,因此才讓這些事不斷地重複發生。

「真的謝謝你!我感覺好多了,突然覺得對女兒很抱歉。」媽媽這樣對我說。

其實女孩媽媽對女孩的擔心,我完全能夠體會和理解,因為我也是個平凡的媽媽,就像某一天的下午,我接到了學校老師的來電,媽媽的本能反應就是不知不覺地把焦慮預先提領了出來應對,擔心兒子是否在校受傷或是有不適當的行為。

父母真的沒有任何一天是能夠真正卸下對孩子的擔心,所以很容易在擔心的情緒里擦槍走火,引爆了更多不必要的負向能量也傷害了親子關係。

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孩子真實的回饋,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同時也要敞開心來接受,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並給予孩子需要的協助,孩子不只需要被理解也需要我們好好的傾聽。

對話,真的很普通沒什麼難的,一開口就能說話,但,是否為『有意識』的對話呢?除了對話有意識也要懂得傾聽並學習如何看待與尊重彼此,這才是進行有效溝通的首要條件!

感謝每一次的對話,也謝謝女孩媽媽的分享,我從中學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