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很多次被說。或反對,或糾正,或為了我好,似乎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為了我。我很感謝,只是,但凡懂我的人應該是不會這樣說的。可世界那麼大,人那麼多,真正關心我,或者關心別人的又有幾個呢?別人興許可以隨口說說,說對了,你應該感謝他,說錯了,承受這後果的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他。屆時,一句「我就是隨口說說,你當真了?」或「這不能怪我的,肯定是你哪裡沒做對」。瞬間,你所能做的,無非是獨自面對。
人,從某種角度來說,確實是生而孤獨。但這種孤獨相對是純粹的,好的,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最怕的是,自以為自己和別人是一樣的,或是以為別人是懂自己的「同類」。事實上,我們都應該知道,所謂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每個人的身體結構,感知能力,和認知,常識、見識等等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差距。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感同身受,哪有那麼多懂你的人呢?
不信的話,看看身邊的幾個人,問幾個相對私密的問題,或者問幾個平常的話,他們能記住幾個?他們能記得多少?即使我們的父母,尚不能說多麼的了解我們,何況於朋友,外人?我們再想想,如果他們真的那麼懂我們,他們陪我們的時間又有多少呢?有多少時間能夠了解我們,我們展露了多少,我們隱藏了多少,他們知道嗎?他們不可能知道的。
以前總聽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事實上,現在多少人聽了老人言,多少人又能夠一生都不吃虧呢?總有言之不盡的地方,總有一些是需要自己承受的,不管好的,或是壞的。可最難過的還不是這些話,偏偏是這些話通常又是出自我們最親近的一些人,我們以為最懂我們的人,或我們以為應該是最懂我們的人。可偏偏說出來的話,卻是那樣!這大概是所有我們自認為情感最大的謊言吧!真實的,卻又那麼的殘忍!
讀書時,不要談戀愛;二十幾歲了,該結婚了;熱愛的不能帶來既得利益,就是浪費時間;好像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應該按部就班地走,不要冒險,不能盡興。至於我們熱愛的,過得快不快樂,這些不重要,也鮮有人關心。好像生活就只能這樣,大家都該是這樣。
可哪怕這樣,多少人卻又羨慕著別人,最終活成別人的人又有多少,這樣生活下去能活成自己羨慕的那種人的幾率又有多大呢?他們真的關心我們嗎?這真的是在乎嗎?若如此,他們應該懂得我們的熱愛,懂得我們的煩惱,懂得我們不想成為別人想做自己,可他們真的懂嗎?
一旦當我們下定決心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周圍全是反對的聲音。「這是在浪費時間。」「你不行!」「你這是好高騖遠,踏實點……」這樣的聲音還少嗎?這些所謂的關心真的是關心嗎?他們眼中只能看到結果罷了!可結果是怎麼來的呢?他們關心嗎?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馬瘦別走兵,人窮別走親。」老祖宗的話說得多透徹啊!多少人是這樣呢?那些所謂的「好言相勸」,又是出於何種目的,我們照做之後又會如何在,真的就能如願,還是他們就有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或是我們天生就是那種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只要畫個餅,就能充飢的人?
我們若如此,何須他們指手畫腳?他們若能如此,何須對我們指手畫腳?若自己都尚且有不盡人意之事,又何必去擾亂別人怎麼活?過得好不好終究是自己的事情吧!
前段時間,不知在哪看到這樣一句話:「最瘋狂的事,就是敢於做自己。」深以為然。
生活中,隨波逐流的人隨處可見,敢於做自己的人少之又少。但我相信,敢於做自己的人,一定都有所得,最起碼,那份快樂,熱愛是獨一無二的。於人生而言,活著,怎樣才算活著?那麼多人想追尋生活的意義,可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活在框架里,忽略自己所追尋的東西,放棄自己的熱愛,想活成別人眼中的那個人,自己又去了哪裡呢?若沒了自己,這還是生活嗎?這還存在所謂的生活的意義嗎?我需要的是指點,而非指指點點啊!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莎士比亞就只有一個,哪怕你莎士比亞第二、第三,終究你不是他,你也永遠無法成為他。並不是每個人都想過同一種生活,你喜歡月亮,他喜歡星星,你享受陽光,他享受雨天,這怎麼啦?每個人的人生,不應該是由自己做主的嗎?
最後,願你的一生,可以遵循自己的意願,做自己,回憶時,滿心歡喜。如此,甚好!
謝丹儒
2019年7月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