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丨「你是否會害怕再也遇不見愛情?」

2022-03-06     最後一米陽光

原標題:「信」丨「你是否會害怕再也遇不見愛情?」

親愛的朋友:

你好!

見字如面。坦白地講,今天本來已經打算不給你去信了。不久前,我也是這麼想來著。但你知道的,就像衣服,或脫或穿都得拿主意。有人可能會選擇更容易的、不用改變的;有人可能會選擇更複雜的,主動去改變;還有人則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拿主意,而不去管它是容易還是困難。我很難準確地告訴你,我究竟是哪一種,因為有時我不愛動、懶得動,不想動,也就不穿了;有時卻因為需要不得不穿起衣服走到外面去,或去買吃的或見朋友,或其他什麼需要出門的情況;還有時則完全不記得了,直接就去做了。所以,這種事兒,誰說得定呢?

「就像我們能遇見誰,和他之間能否更進一步,以及他最後是留下還是離開,這些誰又說得定呢?何況,感情這事兒,它還不是一個人能夠說了算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真是我們說了算,我們就一定能夠很好地拿定主意嗎?也未必見得吧!

我不知道你們的情感經歷是怎樣的,當下的情感狀況又如何,以及如果有一個機會能夠讓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你是否會因此改變主意?這些我都不知道,但也並不妨礙我這麼去想,不是麼?就像此刻,如果你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會建議你不妨試著想想:「如果有一個機會能夠讓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你是否會因此而改變現在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答案顯而易見,對嗎?那我幹嘛要問,還建議你去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想表達什麼呢?或者說,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重要嗎?

對此,我無法替你作答,我也決不會這樣去做。但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我還是希望你能夠認真想想看。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更重要的是,它還牽扯出另一個問題。

那個問題就是:「你是否會害怕再也遇不見愛情?」

可能你會疑惑:這都哪跟哪呀?愛情和這個問題的相關性在哪?這與愛情有什麼關係?

別著急!接下來我會一一為你解答,不過,在此之前希望你多一些耐心聽我講講今天的事兒。「也許,聽完我的經歷,你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理解和感悟。當然,一如既往,對此我不作任何承諾!」

我不知道你是否讀過羅伯特·富蘭克林·楊的《讓時間停止的女孩》,如果讀過就再好不過了,如果沒有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當然,如果你認為我接下來要「劇透」或者重點介紹這本書,不,別擔心,我已經很久沒寫書評了,而且近期也不打算去寫。我之所以提到這本書,是因為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與這本書息息相關。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源於這本書。

讀過這本書的人就應該知道,在這本書里有一篇短篇小說名為《蒲公英女孩》。當然,我已經說了,那麼沒讀過這本書的你現在也知道了。所以,我就接著往下講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那種允許試讀的書?尤其是各大閱讀平台,它們經常用這種試讀的方式,吊足人們的胃口,然後在精彩部分戛然而止。如果你要閱讀接下來的部分,通常是需要付費的。我看這本書時就是這樣,看到最精彩的部分,後面沒了。注意是沒了,而不是付費就能繼續讀下去。所以,我這種情況可能比付費還要更難受。

也正是因為這樣,下午我還特意去跑了一趟書店,結果書店店員很有禮貌地告訴我,這本書賣完了。然後,我又去網上搜了一下這本書的價錢,實際上在書店的時候我已經通過書店店員查找這本書時看到了價錢,我之所以這麼去做是為了對比。畢竟,熟悉我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我的經濟狀況。很窮但依舊無法阻擋我對這本書的喜歡,準確地說是對《蒲公英女孩》接下來的故事充滿了無限期待。「喜歡這種東西,你知道的,它就是這樣不受控制、情不自禁,遇上了,喜歡上了,喜歡得一發不可收,那這時候怎麼辦呢?喜歡就去爭取嘛!」

同樣的,很窮但想買,偏偏我喜歡的東西往往還比較貴,那怎麼辦呢?先是比較一番,然後再摸摸自己的口袋,咬著牙,最終還是忍住了。但喜歡、想要,前面也說了,它沒法控制。所以,我只好找其它途徑了。

幸運的是,還是被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原文,並知道了後面的故事。但其實,沒有後面的那部分內容,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只是故事,只是情感,早已經足夠了。我已經說了嘛,最精彩的部分,通常是這樣,偶有例外,對吧?誰知道呢!總之,我的結論就是這樣,可以接受,甚至已經足夠,但我還是無法抑制我的喜歡,就讀完了。讀完後,再這麼說似乎已經晚了!

關鍵是,你知道的,雖然我這麼想,顯然作家有他自己的想法。它是一個整體嘛。從類型小說而言,它是什麼類型不去論它,它的結構,故事結構是通用的,通常是完整的。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有了後面的部分,也才有了我前面的經歷。

說真的,現在想來,這也是我為何不太願意讀小說的原因吧?如果看到喜歡的小說,每讀一點,就越加不捨得。如果不喜歡的當然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只是不喜歡多了,也就會產生厭倦吧?「所以,愛之深,恨之切啊!」

我就是這樣,既害怕翻開一部好的小說,翻開後又害怕結束。於是,每次都只停留在自己認為最好的結局裡——但這樣做並沒有任何作用,我知道還有後面。也許後面更精彩?也許後面有驚喜?也許後面不盡人意?——不管是哪一種,我都不想知道,但偏偏我又知道且我已經知道了——接下來的事也就不是我能控制了。

一旦知道還有後面的故事,就不可能不翻開。這就像知道答案的人,總希望有人來問自己。提出問題也是一樣的,尤其是「未知」的誘惑——你知道答案就在下一頁,在下一頁你的問題就能得到答案了。何況,關於未知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疑問,誰能拒絕和控制疑問不跑出來呢?——「這太難了,不是麼?」

這就像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如果你知道她的過去,你十分喜歡,喜歡極了,而且現在她還和你在一起。此時,對你而言,無疑是幸福的。但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可以預知未來,而且是關於這個女孩子的——「你會拒絕麼?誰能拒絕得了呢?」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當你知道了她的未來之後,她馬上就會消失在你的世界裡。

如果提前知道這一點——你肯定會這麼想——那麼,結局會有所改變嗎?——說真的,我不確定。

尤其是想到她的未來和自己的未來,誰能不好奇未來會發生什麼呢?「即使什麼也做不了,也還是會想知道的吧!」

尤其是,當你不再感到滿足時;尤其是,當你面對著這樣的誘惑;尤其是,當你那樣愛她的時候。

所以,我最終還是翻完了。結束了。結尾消解了前面的幸福,卻又無法給到更多的幸福。書翻完了,我也就不那麼幸福了。甚至,「我覺得空虛,前所未有的空虛,比尚未翻開這本書時更空虛。」

讀書是挺矛盾的一件事吧。書擺在那兒,好像想看就可以看,隨時都可以看,卻還是很難拿定主意不是嗎?萬一不喜歡怎麼辦?萬一是喜歡的,可是終會結束又該怎麼辦?如果不看呢?

書就擺在那兒。只要你記得有這麼一回事兒,它的誘惑早已經先你一步進入心裡了。可讀完,不,這件事太殘忍了。我們都應該知道,「人總是很難再愛上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如果讀完,都讀完。把喜歡的,從一開始就選擇喜歡的。那後面還能不能找到更喜歡的呢?還能不能遇到這樣喜歡的呢?這就回到剛開始我問的那個問題了:「你是否會害怕再也遇不見愛情?」

不得不佩服錢鍾書先生的這份洞察,他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先吃最好的,一種先吃最壞的。照理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葡萄里最好的那個;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罷了。」

我是屬於哪一種人呢?其實第一種人我是做不了的,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只有遇上了,我才知道是喜歡的。所以,我保持了第二種人的希望,卻也不會從最喜歡的入手。我怕我的喜歡被厭倦所取代。但同時,我也不是第二種人,我的回憶也是我希望的一部分。所以,我應該是第三種人:「一邊希望,一邊回憶,也在回憶里尋找希望。」

但仔細想想,也不是。以前可能是,但現在不是了。

究其原因,我想到的是,無論是最好的還是最壞的,它們都要進肚子。更重要的是,「最好吃的往往是第一口。」

至於之後的每一顆,第一口已經嘗過了。「所謂好壞也都是後來比較出來的不是麼?不去比較,把一切交給時間,把一切都當成是冒險,那麼也就無所謂好壞了。」

「更重要的是,每一顆原本就是獨一無二的,不僅是它,我同樣在變化中品嘗它。它在變,我也在變。所以,味道應該永遠都是新的才對,我們也都應該像第一次品嘗它那般去重新認識它才對啊。」

就像我喜歡的那篇小說里女主人公說的那樣——「因為我更喜歡每次都回到不同的日子。」

所以,有些讀過的書我會重新翻開,有些讀過的書我會選擇擱置一旁,還有些未讀的書我在等,等一個時機,可能是任何時候。同時,我也在買新書。也還是會繼續讀書。

那麼,愛情呢?你是否會害怕再也遇不見愛情,就像我會害怕再遇不見同樣喜歡、更喜歡,甚至特別喜歡的書。如果是這樣,該怎麼辦呢?答案其實我已經說了。

「是的,可能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份好的愛情,同時也總在害怕失去它,害怕失去更多的可能就是害怕再也遇不到愛情吧?所以,有人從中學會了珍惜,有人選擇了妥協,還有人則不斷地更替著愛人,就像換衣服似的。」

我想說的是,別害怕,更別因為害怕就放棄了繼續尋找。還有已經收穫了的人,以及無數渴望擁有好的愛情的人,我想告訴你們的是——「請永遠記得,如果你恰好遇見喜歡的人,像第一次認識他那般去重新認識他,以及這樣去愛。」

最後,藉助我特別喜歡的伊坂幸太郎說過的話,再多說幾句。這段話送給你們的——

「如果明天就會死,你有什麼打算?」

「什麼打算也沒有。」

「什麼意思?」

「明天就要死了,就得改變生活方式?若是如此的話,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是打算活多久的生活方式?」

不知不覺又到了該說晚安的時候。擁抱你,晚安!

謝丹儒

2022年3月6日星期日 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68fb65a773af243035d15f739af0b28.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