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鼻孔」和新LOGO,第五代eDrive才是寶馬i4概念車的驚艷

2020-03-07     汽車頭條


在純電動汽車被認為是未來大勢的情況下,汽車電動化也逐漸成為了當下的潮流。不管是油改電,還是認真的從頭研發,各大車企也都紛紛推出了旗下的電動新車,其中不乏豪華品牌。奔馳、寶馬、奧迪也都在近兩年邁入了新能源領域。

相比奔馳和奧迪,寶馬在轉型新能源的這件事上開始的更早。記得當初寶馬i系列誕生之時,便在行業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寶馬在新能源領域走在了前列,更是因為其產品確實優秀。

如今,寶馬i4概念車正式於線上發布,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Oliver Zipse)在發布會中表示出了寶馬對於節能減排的重視,以及對於i4的最新設計語言和第五代eDrive電子驅動技術給予了讚賞和肯定。

從目前給出的信息來看,寶馬i4概念車的特點有很多:

1、全新的LOGO設計

2、獨特的外觀造型

3、「很不寶馬」的內飾

4、「油改電」的尷尬

5、第五代eDrive電子驅動技術

包括新車的設計語言在內的前幾項特點是大家都能一眼看到的,那麼第五代eDrive電子驅動技術又是什麼呢?

寶馬第五代eDrive電子驅動技術其實在i4之前便已經有車型搭載了,是2020年投產的iX3。之後,這套系統還會出現在iNEXT車型之上。要說純電動車的動力系統,那必然要先從電池說起。

根據資料來看,寶馬第五代eDrive的電池將會採用由寧德時代提供的NCM811電芯,經由全新設計成為高壓方形電池,具有超薄的結構以及足夠高的能量密度。在寶馬看來,方形電池結構緊湊,相對之下不容易受到外力損壞。這些都是圓柱電池比不了的。

得益於寶馬多年來的研發與積累,其最新的電池技術降低了對於鈷元素的依賴,電池內部鈷含量降低三分之二,也不會採用稀土等珍貴材料。同時,新的電池在使用上的耐久度和安全性都有提高,較目前i3的電池組能量密度提高20%。

按照此前的信息及推測,未來在i4量產車上搭載的電池組,重量或為550kg,容量約為80kWh,並會按照目前主流的方式,布局於車輛底部能夠保證車輛的內部空間充裕。電池組以模塊化設計,這樣便於維護、維修,還方便設計為適配於不同續航、不同車型的結構。

左:第四代eDrive電動機 右:第五代eDrive驅動單元

模塊化、可擴展,這兩個形容詞不僅僅可以應用於寶馬第五代eDrive的電池組上,更可以用來形容其驅動單元。因為這一個驅動單元包含了電動機、變速箱和電控系統,其體積較之以前單純的一個電動機都不如。

更小的體積、更輕的重量,也更方便於這個驅動單元適配於不同的車型上。且相較於第四代代eDrive,第五代的電動機輸出和驅動系統重量的比例提高了約30%。

模塊化的電池與驅動單元互相搭配,純電動車i4的續航里程最高可達到600公里。而這套寶馬第五代eDrive如果搭載於插電混動車型上,其純電續航里程可達到100公里。

目前,寶馬第五代eDrive中的驅動單元與電池均由寶馬自主開發,並將在寶馬工廠進行生產。所以在供應商提供電芯後,電池的封裝以及構建都由寶馬完成,寶馬可以自主搭配電池的能量密度與驅動單元的輸出功率。

根據官方介紹,i4在WLTP循環機制下純電續航里程可達600km,新車最大功率390kW(530Ps),性百公里加速時間為4s,極速超過200km。從數據來看,寶馬的這個第五代eDrive電子驅動技術在性能方面,已經能夠與V8引擎比肩了。

那麼,i4的動力性能在一眾頭部純電動車中,屬於什麼地位?

我們簡單地選擇奧迪、奔馳以及特斯拉的旗下主流的純電動車的動力系統來進行一下對比。可以看出採用了第五代eDrive寶馬i4概念車,在動力輸出方面完全不弱於EQC、e-tron、MODEL 3。

此外,在續航里程方面、百公里加速時間方面,寶馬i4概念車的表現也非常不錯。尤其是其續航里程,是在WLTP情況下能跑600km,這是很讓人驚喜的。

如果說,i4概念車的超前造型是展現了寶馬未來的設計理念,那第五代eDrive就代表了寶馬電氣化的戰略的核心,也是其底氣所在。據了解,寶馬將在2023年之前推出25款新能源車型,其中有半數都是純電動車型。按照第五代eDrive模塊化設計的普適性,預計將會搭載這些新車上。

僅從動力單元方面來說,第五代eDrive是非常出色的,高壓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特點,會為車輛帶來更長的續航;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集成式驅動單元為新車帶來了更加強勁的動力以及更強的適應性。

隨著電氣化逐漸滲透到高端豪華品牌的產品規劃之中,如何在純電動時代推出高性能電動產品,成為了每家車企的必修課。雖然寶馬在電動化轉型中表示不會繼續研發純電動平台,但憑藉第五代eDrive,寶馬i4依舊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款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QLhtHAB3uTiws8KUQ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