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江南夢

2019-06-04     你的精油調配師

江河湖海的盛宴

文 | 星球研究所

本文所有署名攝影師作品

均由著作權人授權發表

現代地理學家多依據地貌

劃分中國的地理單元

論高原,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

論平原,有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

古人則更喜歡從文化同質性著手、輔以山川形便

構建出許許多多充滿文化蘊味的地理區劃

如江南、塞北、中原、關中、河西、西域

(部分古代地理分區,標註@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只是這些古代區域名稱

有的已經被歷史遺忘、不為現代人所用

如西域、塞北

有的則從人人爭相攀附的神壇上跌落

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區域名稱

如中原、關中

唯有「江南」在經歷千年起伏之後

仍能讓大部分中國人心生嚮往

此處的江南

並非字面意義上長江以南的所有地方

而是一種文化地理概念

其核心區包括長江、錢塘江下游沿岸

以及兩者之間的太湖流域

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

不足全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

(江南範圍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Mapbox)

然而就是這樣一塊面積不大的區域

卻似乎集中了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全部想像

許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

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

「塞上江南」的名號就給了寧夏平原

(隋代郎茂所著《隋州郡圖經》記載:有一批江南士兵被遷到寧夏吳忠,他們將吳忠稱為塞北江南)

時至今日

我們的地理視野已經極為擴大

對中國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多樣性有了更多認識

卻仍有許多人將西藏林芝、新疆伊犁

這兩個文化、地理與江南差異極大的地方

分別稱為「西藏江南」「塞外江南」

中國人為何如此偏愛江南

甚至延續千年之久,至今不衰?

事實上

與其他區域不同的是

江南的崛起並非一時、一地之功

而是在一千餘年間

五大城市輪番發力

將江南逐步推向經濟、文化上的巔峰

這五個城市又分別與

它們所處的「江」「河」「湖」「海」密切相關

堪稱江河湖海的盛宴

首先來臨的是

長江時代

西晉末年

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重重打擊下

西晉宗室、士族大量南遷

擁有長江天塹之利的南京

成為重建晉廷的最佳選擇

長江從南京的西、北方向奔騰而過

可以阻擋來自北方的進攻

(南京段長江,自北向南視角,上方為南京城,攝影師@葛宏軍)

再加上

鐘山、石頭城、九華山、雞籠山等

一眾山地丘陵橫亘於前

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環繞

(第1張為鐘山,下方為玄武湖,圖片源自@VCG;第2張為外秦淮河與石頭城,攝影師@潘銳之)

山地河湖共同構成了

對江南內部勢力的天然屏障

諸葛亮曾評價南京的地理優勢

(出自張勃《吳錄》)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公元317年

琅邪王司馬睿在南京即位

史稱東晉

此後南朝的歷代朝廷均接連在此定都

形成六朝古都

南京崛起

(六朝包括東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下圖為南京紫峰大廈周圍建築群,攝影師@陳國曦)

衣冠南渡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

大量土地被開闢為農田

(南京高淳農田,攝影師@李瑋)

農田的開闢增加了糧食產量

也促進了人口增長

憑藉長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

南京成了江南人口與財富的聚集之地

碼頭經常停泊數以萬計的中外商船

以南京為中心的六朝

帶動江南首次進入大規模發展階段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今日南京長江沿岸,攝影師@李毅恆)

正所謂「金陵百萬戶,六代帝王都」

後世的吳敬梓在《儒林外傳》中言道

(南京內秦淮河,攝影師@劉承徭)

宗教也變得興盛起來

在南朝統治階層大力推行之下

以南京為核心的江南地區寺院林立

唐代詩人杜牧也曾感嘆

(杜牧《江南春》)

(南京雞鳴寺,攝影師@李文博)

南北朝之後隋朝統一中國

重新定都北方

此後的南京再也沒能

在如此長的時間內成為「國都」

以南京為核心的長江時代結束了

但頗有雄才大略的隋煬帝楊廣

卻看到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大趨勢

勾通南北、消彌差距成為當務之急

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啟動了

大運河

江南從此進入第二個時代

運河時代

從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

隋朝相繼開鑿通濟渠、永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

它們共同組成了長度超過2000千米的大運河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五大水系被連為一體

(隋唐大運河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Mapbox)

而江南地區原本就是河湖密集、水網交錯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苕溪,攝影師@潘勁草)

運河的修建將這些天然河道

連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

它連接村落

(浙江南潯古鎮,攝影師@王威)

串起城鎮

(浙江湖州,攝影師@盧文)

江南的錢糧、物產

通過運河水系彙集到長江北岸的揚州

再通過揚州轉運全國

北方的人才也經揚州直下江南

運河舟楫往來,穿行如梭

揚州商賈雲集、店鋪林立

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揚州崛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運河穿越揚州城,攝影師@楊奎)

到了唐代

朝廷繼續疏浚運河

揚州經濟、文化持續繁盛

「煙花三月下揚州」

在當時文人騷客間廣為流行

(揚州瘦西湖,攝影師@清溪)

中晚唐詩人尤愛揚州

曾在揚州做官的杜牧留下多篇詩作

寫盡揚州的富庶、繁華

也寫盡揚州的浪漫、多情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人張祜甚至感慨

(張祜《縱游淮南》)

(揚州五亭橋,攝影師@清溪)

然而「煙花三月」的揚州

在唐末的軍閥混戰中被毀

以揚州為核心的運河時代也就此結束

當歷史步入宋代

中國的經濟開發持續向南推進

江南的中心也從長江沿岸向南轉移

另一條大江出場了

江南隨之進入第三個歷史時期

錢塘江時代

錢塘江發源於安徽境內

其杭州段河道蜿蜒曲折

故又稱「浙江」「之江」

(錢塘江大潮,攝影師@潘勁草)

一方面它通過浙東運河連接寧波、紹興

另一方面又與大運河的最南端相交

將浙北城鎮納入大運河水網

而杭州便是其中的交點

(大運河與錢塘江在杭州的交匯處,攝影師@潘勁草)

擁有如此便利交通的杭州

日益成為錢塘江兩岸的貨物集散地

(語出自宋陶岳《五代史補·契楹屬對》)

靖康之亂後

金兵的鋒芒將南京和揚州變成前線

杭州既遠離長江又有錢塘江的水運供給

開始進入南宋朝廷的視線

公元1138年

一度從逃往海上的宋高宗

最終下定決心定都杭州

杭州崛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錢塘江沿岸的杭州,攝影師@朱劍棟)

隨宋廷南下的「四方之民」

「雲集兩浙,百倍於常」

人口的增加再次加速江南的墾殖

皇帝也親自躬耕以勸農桑

(杭州八卦田,南宋皇家籍田遺址,攝影師@祝嘉琪)

人口 、經濟的持續發展

使得錢塘江時代的江南

開始在經濟、文化上徹底超越北方

古人曾這樣感慨南北局面的翻轉

(出自《永樂大典》殘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及宋代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杭州一躍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城市

人煙輻輳、車馬喧囂

南宋詩人范成大的一句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更是讓杭州超越了普通城市

成為中國文士心目中的理想國

(杭州,攝影師@朱露翔)

城市裡最有才情的管理者

圍繞杭州西部一個數平方千米的湖泊

興修水利、鋪設路橋

歷經數代人的不斷營建

最終打造出了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景觀湖

西湖

(杭州西湖,唐代白居易、宋代蘇軾都對西湖的營建貢獻極大,攝影師@朱劍棟)

正所謂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西湖,攝影師@張力)

然而

南宋後期蒙元入侵

杭州城遭到破壞,地位大不如前

以杭州為核心的錢塘江時代結束了

但江南的整體崛起仍然不會終止

明清時期

江、河之後的「湖」開始發力

江南迎來第四個歷史時期

太湖時代

太湖位於江南腹心、面積約2400平方千米

比深圳市面積還要大1/5

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周圍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均與它勾通相連

浩蕩的太湖水將江南小橋流水的秀氣一掃而空

變得遼闊、浩瀚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太湖,攝影師@趙永清)

太湖流域腹地的蘇州

憑藉豐富的物產、便捷的交通

以及稠密的人口

開始走上一條與之前幾個城市

主要依靠行政因素驅動完全不同的道路

這便是以工商立城

蘇州崛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陳捷陽)

宋元之後

桑、棉的種植在江南日益普遍

加上區域交通優勢

它們可以很快聚集到市鎮經過粗加工行銷全國

遠高於糧食生產的收益又進一步刺激其擴張

至明清時以蘇州為核心的江南

絲綢、棉布生產居全國之首

各地的商賈競相雲集蘇州

乾隆時蘇州城東

幾乎家家戶戶從事絲織業

全城紡機不少於1萬張

染坊約300到400家

工匠們甚至開始仿製西方的眼鏡、萬花筒

其他諸如食品加工、成衣、日用百貨、造紙印刷

珠寶、玉器、鐵器加工等等

也都分門別類,日趨專業

(蘇州山塘航拍,攝影師@趙雪屯)

蘇州的繁盛也帶動了周圍市鎮的快速發展

例如吳江的震澤鎮

元代時僅為一小村落,居民不過幾十家

到明末已然發展成為擁有五萬人口的大鎮

著名的周莊、同里也都是在明清時期壯大起來

江南形成了市鎮、城市如眾星拱月的局面

(周莊航拍,攝影師@石天金)

富裕之後的江南生活全面走向物質精緻化

士大夫們建造起大大小小的私家園林

幾乎成為中國人「詩意棲居」的理想模板

(拙政園航拍,攝影師@盧文)

物質精緻化的同時是文化的精緻

尤其是江南女性文化在太湖時代達到鼎盛

出現了柳如是、徐燦、賀雙卿、陳端生、沈善寶等

數十名女性詩人、詞人

並在全國形成一種江南「多才女」的形象

這些女性對江南在全國的「溫婉」形象貢獻巨大

在全國幾乎找不出第二個類似的地方

(清代吳焯所繪柳如是畫像,有爭議,現藏哈佛大學福格藝術館)

富庶、精緻、才女就像三個標籤

讓太湖時代的江南進入了全盛時期

江南也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

(蘇州金雞湖,攝影師@曹志凌)

此後

清末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

再次終結了江南的太湖時代

蘇州城大部被焚毀

史書記載

(吳大澂《吳清卿太史日記》)

與此同時

江河湖海中的最後一個接過了接力棒

它就是東海

江南進入最新的一個歷史時期

海洋時代

東海是長江水系、錢塘江水系的最終歸宿

位於入海口的上海在海洋文明到來時

便是整個水系的龍頭

(黃浦江吳淞口,攝影師@呂威)

1842年《南京條約》簽定

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崛起

(上海,攝影師@呂威)

之後的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

成為近現代中國最具有活力的區域

(上海外灘,攝影師@袁博)

從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時代

到以揚州為中心的運河時代

從以杭州為中心的錢塘江時代

到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時代

最後到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洋時代

江南渡盡劫波

卻能在不同時代推動新的城市輪番崛起

帶動整個區域再次獲得新生

為中華文明輸送無數精彩

中國人對江南的偏愛延續千年

也便不足為奇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Nl00GwBJleJMoPMVu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