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一起查房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廣州醫科大學17級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後在臨床工作至今5年。深知醫海無崖,去年有幸考入何建行教授門下,繼續學習。
問病史不要放過蛛絲馬跡,查體不要太依賴輔助檢查,病人是最好的教科書
何建行教授作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還是穿梭在病房、手術室、門診。深藍色的手術衣,是老師日常工作的標配。為了方便工作,老師穿手術衣的時間比穿其他衣服的時間都要多。在我看來,或許這一身藍衣就是外科醫生的責任與擔當。
老師每天的行程也是滿滿的,尤其是周一,上午手術,下午門診。有時上午的手術延時到下午,為了不讓門診患者等候太長時間,一下手術,老師就直接穿著手術衣到門診診室為患者看病。問診中,老師也不忘向我們傳授問診的方式。老師首先讓我們問病史,寫病歷,強調要問病史時,不要放過蛛絲馬跡;查體時要做到「視、觸、叩、聽」,不要太過依賴輔助檢查。老師說:「病人才是最好的教科書,要學以致用,書本的東西學了那麼多年要會用」。筆者雖然在臨床有五年的工作經驗,但是老師總能發現一些被我忽視的細節問題。比如,肺癌TNM分期,T要在CT片上親自去測量才更準確,不光要在橫斷面測量最大值,還要在冠狀面進行比較,最後才能算出最大的腫瘤直徑,只有診斷分期明確,患者才能得到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案。
惦記著患者隨口訴的苦,解決長期困擾著無數患者的「難言之痛」
老師總說醫學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技術之外,還要加強人文關懷。老師常教育我們說:「學外科技術一遍不行學十遍,十遍不行學百遍、千遍,總能學會,但人文關懷你做不到始終等於零。要設身處地地為患者所想,儘可能地方便、優質、高效地為患者解決問題,常換位思考,讓患者感受到溫暖」。
言傳身教,老師也實際行動教導著我們。在一次查房中,一位患者隨口說了一句:手術傷口不痛,就是插尿管的地方痛。長久以來,外科手術都是術前插尿管,而這小小的尿管一直是很多患者難以啟齒的痛。一般的醫生都會以「這沒辦法」、「忍一忍吧」這些話來安撫病人,而老師的心中卻一直惦記著患者的這句話。經過多番思考和討論,老師改變了以往的術前插尿管的程序,發展到後來在麻醉後插尿管,再後來提出病人甦醒前拔出尿管。大大減輕了患者的「難言之痛」。儘管如此,老師仍然覺得不夠完美。後來,老師提出部分自主呼吸麻醉下行胸外科手術的患者可以不插尿管,這想法也成功在患者身上得到實現,真正為患者解決了尿管之痛。
人文關懷的確醫生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患者過來就醫,手術完成並不代表醫生的工作完成。過去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患者對醫生的評價,不是看你發表文章的數量,做試驗次數,而看重的是醫生是否能解決患者的痛處,病處。老師所說的人文關懷,不僅是關心患者,更是給予患者一種尊重與理解。
耐心解答患者家屬列出的十餘個疑問,強調要向患者提供多種可選擇治療方案
老師是國內最早使用胸腔鏡手術的胸外科醫生之一,而且通過其不斷發展創新,始終走在胸外科技術的最前沿。現在很多高難度手術都能在非插管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鏡下完成,比如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胸腔鏡下袖狀肺葉切除術,胸腔鏡下單孔氣管、隆突切除重建術等。在這裡很多患者因為各種原因在其他醫院無法手術而慕名前來就醫,希望找到老師能有手術機會。但他告訴我們,外科醫生不能為做手術而做手術,要全面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作出治療決策前,要向患者提供多種可選擇治療方案,並告知利弊,讓患者選擇。
記得有次門診,一個11歲的小女孩因肋骨腫物在她爸媽的陪同下來前來就診。女孩的母親因為擔心女兒無法繼續跳舞,而顯得非常著急與不安,在家就列出了十餘個問題準備好問老師,老師耐心地一一解答,並安慰這位母親。老師將微創的手術方式深入淺出的為她講解,請她放心。最後經過手術,這個小女孩在術後六天就重新翩翩起舞了。
為讓患者能夠洗澡,老師給傷口貼上防水膠布,從小細節處花心思提高患者住院幸福指數
老師對於手術患者,始終踐行著「慎於術前、精於術中、勤於術後」的準則。做到術前關注患者每一個環節,發現異常情況,追本逐源,及時處理,嚴把手術適應症,做好術前準備。術中仔細解剖,探查細緻,動作輕柔,避免誤傷。術後勤查房,觀察病情變化,解決患者術後不適。
不管在患者傷口疼痛方面,還是生活護理方面,老師都有他獨特的見解。比如提倡患者術後儘早洗澡、生活自理。之前讓患者帶著傷口洗澡在我的印象中是絕不可能的事,認為洗澡會污染傷口,導致傷口感染,但是來到這裡之後就徹底顛覆了我之前的觀點。當老師給患者傷口貼上防水膠布後的那一刻起,我恍然醒悟。只要患者傷口不碰到水就不會感染,但是為什麼以前我沒做過?原來是我從來沒真正替患者想過幾天不洗澡的那種感受。這一細節給無數患者提高了住院幸福指數,讓其住院如在家的感覺。
緊跟學科發展的主流,既勇於創新又踏實前進
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醫學交叉了不同的學科,老師作為學科帶頭人,思維總想在我們前面。常說醫學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不管做臨床,還是做科研,對於當下的理論、操作、技術等要善於發現問題,善於反思,要勇於創新,敢於挑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確確實實比別人做得更優秀,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解決患者的需求。
胸腔鏡技術是時下胸外科發展的主流。以前是2D胸腔鏡到後來的3D胸腔鏡,但在3D胸腔鏡下手術,術者需長期佩戴輔助眼鏡,容易產生疲勞感並伴眩暈,給患者手術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為克服這一困難,老師帶領團隊開發了全球首創、中國原創的裸眼3D胸腔鏡顯示系統。在不用佩戴眼鏡的情況下,它能給術者提供更加清晰準確的三維立體術野。經實踐證明,3D裸眼胸腔鏡對患者來說手術不僅是安全的而且是高效的。在老師不斷創新的理念下,帶領胸外科團隊不斷書寫著傳奇,一步一步走向巔峰——心肺移植術、肺移植術後即時拔出氣管插管等。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老師身上,我不僅看到了作為醫者的仁心,善心,同時也看到老師的耐心與細心。既看到了默默付出的踏實和平靜,也看到了他為傳播人類知識,不斷發現、不斷探索的熱情和創新精神。我非常慶幸能有機會跟著老師學習,研究生階段即將過去一年,未來希望能儘快跟上老師的思維和節奏。老師的睿智將點綴我一生,醫路漫漫,繼續前行。
作者介紹
李旭開
廣州醫科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導師是何建行教授,已跟隨導師出診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