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一家能取代曹操一家,只因為雙方代表的利益不同

2019-06-24     臥牛說歷史

咸熙二年(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 ,定國號晉,改元泰始。司馬家四代的謀劃終於實現。

司馬氏代替曹氏,本質是豪門世族對寒族的一次反攻。司馬氏代表的豪門世族取代了曹氏代表的寒族。晉朝的建立,代表豪門世族又贏得了世俗的統治權。

豪門世族是為什麼反對曹操呢?

這得從世族的道德觀念以及行為規範說起了。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便成為了漢朝的顯學。儒學的行為規範成為了漢朝主流的行為。其中主要以孝與禮為重中之重。

漢朝官員的選拔實行察舉制。察舉制之中猶以「舉孝廉」最重要。因此時人若想入仕,便需要在孝與禮等道德方面下功夫。因此很多家族都是以入仕起家,然後以詩書傳家,漸漸的形成後世的豪門世族。因此豪門世族往往都是重孝禮的儒學家族。

這些家族以「禮」為行為規範,以「孝」為道德規範。而孝與禮又成為這個是否是人才的判斷標準。因此豪門世族多孝子以及君子。

軍師聯盟

汝南袁氏

《後漢書·袁安傳》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祖父良,習《孟氏易》,

弘農楊氏

《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父寶,習《歐陽尚書》。

曹操屬於豪門世族嗎?顯然不是。

曹氏始於曹操,而曹操是中常侍曹騰之孫,閹宦之後,是被世族豪門最瞧不起的一波人。曹操出身寒族。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三國志·袁紹傳》

陳琳的討曹檄文:操贅閹遺丑,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

加其細政苛慘,科防互設,繒繳充蹊,坑藊塞路,舉手掛網羅,動足蹈機陷。

曹操「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是形容曹操好權術,不重禮,與豪門世族所要求的德行(孝禮)相違背。「細政苛慘,科防互設」更是說明曹操不修儒學,重於法學。這兩方面曹操都與豪門世族的基本道德「孝禮」不同,從側面說明了曹氏非是豪門世族。

軍師聯盟

那麼司馬氏呢?

《晉書·宣帝紀》

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都河內。……自仰八世,生征西將軍鈞。鈞生豫章太守量。量生潁川太守儁。儁生京兆尹防,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學。

裴松之注《三國志·司馬朗傳》

司馬彪序傳曰:朗祖父儁,博學好古……與眾有異,鄉黨宗族咸景附焉。父防,……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

司馬氏從秦末漢初就已經登陸政治舞台。尤其是東漢末年,司馬懿高祖司馬鈞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也是京兆尹。雖不如袁紹的四世三公,但也是官宦之家。

司馬氏從司馬鈞時期的武將,逐漸向太守、尹等文官轉變。尤其到司馬防一代,更是尊禮重孝等德行修養,與豪門世族一致。河內司馬氏步入豪門世族行列。

魏末司馬炎時期,史書上西晉三大孝王祥、何增、荀顗同一天拜為三公,地位僅在司馬炎之下(當時司馬炎還只是晉王)。這也以說明司馬氏是重禮孝的豪門世族。

軍師聯盟

曹操出身於寒族,他的出身便決定他的施政方向——那就是打擊豪門世族,扶持寒族弱門。

既然豪門世族好奢侈(石崇與王愷鬥富),那曹操就崇尚勤儉。

《資治通鑑》建安十三年

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至乃長吏還者,垢面羸衣,徇乘柴車,軍吏入府,朝服徒行,吏潔於上,俗移於下。操聞之,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

毛玠是曹操任命的東曹掾,主管官員(二千石以上)的任命。他以「務以儉率人」《三國志·毛玠傳》來選拔官員。若沒有曹操的應許,毛玠不會這麼干。

曹操奉行的德行是勤儉,而豪門世族主要的德行是「孝禮」。曹操希望以官位來「誘惑」豪門世族「叛變」。不過這個效果不明顯(從後來還需要三次發布求才令就能看出來)。

曹操不僅「道德」上打擊豪門世族,法律上更是直接攻擊豪門世族的要害——土地。

《三國志·武帝紀》

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并之法,百姓喜悅。

裴松之注引

《魏書》載公令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袁氏更是豪門世族,袁紹代表世家的利益。因此河北豪門世族勢力強大。在平定河北袁氏後,曹操下令打擊豪門世族的土地兼并,希望以此來削弱世族的力量。同時扶持寒族弱門。

豪門世族當然不會就此老實。世族反抗中有兩位代表人物——孔融和荀彧。孔融的孔家,是頂級豪門世族。而出身潁川荀氏的荀彧,對曹操的貢獻太大了,可以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曹操出征或隨軍參考軍機,或留守都城(許都和鄴都)。曹操身邊的人才戲志才、郭嘉、鍾繇、陳群等都是荀彧推薦的。當然大多數都是豪門世族出身。

這倆人都非同一般,但觸到曹操的底線,曹操毫不猶豫的動手了,殺了孔融,流放荀彧(有說逼迫自殺的)。曹操的狠辣嚇退了世族。豪門世族因此暫時低頭,向曹魏爭權屈服。

曹操也因此,在荀彧、荀攸死後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指的是沒有郭嘉、荀彧、荀攸那樣的頂級人才)。這也算是豪門世族無聲的抗議。

軍師聯盟

因此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春,建安十九年十二月,建安二十二年八月分別發布三次求才令。求才令的目的一是打擊豪門世族的人才壟斷,二是曹操自己確實需要人才輔佐。

可這個求才令更是把曹氏放到了豪門世族的對立面。因為求才令的宗旨是:唯才是舉。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許有各種各樣的毛病。這與豪門世族的重孝禮的道德觀念完全相悖。

不過曹操扶持寒族,打擊世族的舉措在曹丕繼承魏王的時候被打破了。曹丕為了取代漢帝登基為帝,以通過「九品中正制」,來換取豪門世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潁川世族出身的陳群提出的。其目的在於削弱曹操的「唯才是舉」令。

九品中正制雖說「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但由於大、小中正,皆出於豪門世族,其結果必然是被豪門世族所壟斷。以至於後來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境況。

豪門世族以「九品中正制」取得了政治上的絕對優勢,那麼只要取得軍權,推翻曹氏是輕而易舉的。

司馬懿便是以貫徹曹操的戰略「南下伐蜀」為藉口,逐步獲得了軍隊的控制權。然後一步步將與司馬氏一樣,同出豪門世族的人安排高位。來削弱曹氏力量,最終由司馬炎取而代之。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東吳丞相張悌,曾說:「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張悌所說的「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其中的「民」指的是豪門世族。而司馬氏「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其中的「苛政」便是曹氏打擊豪門世族的眾項舉措,比如崇尚儉約,禁止土地兼并等。「布其惠」便是恢復豪門世族的眾多「權利」,「使豪強擅恣」(陳琳的檄文)。

司馬氏因此便得到豪門世族的「民心」,也因此曹氏餘部三次造反瞬間就被鎮壓下去。掌握大部分權利的豪門世族都支持司馬氏,曹氏餘部孤掌難鳴,失敗是必然。

軍師聯盟

曹氏寒族身份的表現還在於曹氏諸帝的婚姻。曹操的夫人卞氏出身於娼(歌女)。曹丕妻郭皇后父母早亡,寄身在銅鞮侯家(有說是侯家女僕),身份也不高。而其他曹氏宗親大多與夏侯家聯姻。曹操的兒子中與世家聯姻的更是沒有一個。

而司馬氏的姻親都是豪門世族。如司馬懿妻母是河內山氏(山濤的祖姑母),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娶泰山羊氏,是羊祜的姐姐。次子司馬昭娶東海王氏,王氏祖父王朗,父王肅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經學世家。司馬懿女婿是京兆杜預等。

司馬氏本身就是豪門世族,又與諸多世族聯姻。這一股勢力是曹氏難以抗衡的(曹丕等都沒有曹操的威望,壓不住世族)。

曹氏完全在政治上被孤立。曹魏政權早已危如累卵,政權都被豪門世族掌控。哪怕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別的世族人物出現,取代曹魏政權。

晉朝的建立是世族的一次勝利。以司馬氏為代表的豪門世族迎來了「空前繁榮」時期,像東晉的「王馬共天下」,是對世族掌握權柄的最直接描述。中國歷史也因此進入豪門世族掌控權力的時代!以至於緊接著的南北朝中,一個個豪門世族的代表輪番登場,掌控華夏權柄。

南北朝屬於豪門世族,而隋唐之後才是寒門大展拳腳的時代。

西晉地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Os_FGwBmyVoG_1ZNoG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