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五年之前的 Netflix 還是債台高築,每年都耗資數百億美元投入自製內容和版權購買,但今天已然成為了資本追捧,後人模仿的榜樣。有人說是《紙牌屋》等一些列自製內容向用戶展示了 Netflix 原創的魅力,可媲美好萊塢的製作標準引得用戶注目。也有人說是 Netflix 撇棄了 DVD 業務勇敢的邁向了流媒體拯救了自己。
對於視頻平台而言「內容」和「技術」是支撐平台發展的核心,也是業內人士經常討論的話題。但是不同時代的「增長點」或許也不盡相同,比如,在移動網際網路未達到今天鼎盛時期的「數碼時代」,百視達(Blockbuster)曾在全球擁有9000多家門店可謂家喻戶曉。百視達的老闆 大衛·庫克 是個不折不程式設計師,他意識到了碟片租賃店鋪中店員手記方式效率太低,隨即編寫了一套管理電影庫存的軟體,因此迅速橫掃市場。
技術驅動下,是可複製的創新
圖片來源:網絡
百視達(Blockbuster)是技術發展的受益者,但也是葬送者。競爭者們還為反應過來時,網際網路流媒體已經萌芽初長。Netflix 用線上租賃業務狙擊了前輩,用流媒體超越了昔日的王者,致力於減少用戶和娛樂的距離是其當時的目標。
時代紅利的到來,是一批流媒體平台的開疆拓土。2019年初,美國電影協會(MPAA)稱全球流媒體視頻訂閱量首次超過有線電視。亞馬遜、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Hulu和Netflix等公司近年來不斷壯大,蘋果、迪士尼和NBC環球(NBC Universal)等後入局者也在迅速布局自己的流媒體平台。國內也是如此「愛優騰」的身後站著 「BAT」三巨頭 ,2019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已經達到7.59億,占網民整體的88.8%。
如何讓用戶更流暢的觀看視頻?如何創新視頻形式?如何給用戶推薦匹配度更高的視頻?都是平台的技術研究方向。AI技術也被快速應用到視頻平台當中,為其提供更多創新形式的視頻廣告或更全面的視頻服務,包括AR/VR等。在5G+AI的支持,視頻或將成下一代智能設備、人與網際網路的重要媒介,進而引發人的需求形式疊代形成以視頻作為主要信息傳遞介質和功能載體的網際網路形態,極鏈科技video++ 將其稱之為「視聯網」。 「視聯網」時代應當是更進一步的技術共享,技術門檻的降低讓更多商業形態能夠在視頻中實現。
內容驅動下,誰都有可能是黑馬
圖片來源:網絡
對於內容平台而言,平台和創作者的關係是互相成就的關係,比如說Netflix、起點、財新網等。產品差異性大則意味著,平台方能夠靠內容一鳴驚人比如Netflix出品的《紙牌屋》幾乎吊打同時期的其他產品,可謂是內容帶火平台的典範。
長期以來高昂的版權劇目成為了各大平台的「負擔」,內容自製策略成為了平台運營者的首選。2020年優愛騰芒的劇集排片布局透露出的信號是「自製比例仍在提升」,分別為50%、67%、62%、33%。2019年度愛奇藝&《破冰行動》、優酷&《長安十二時辰》、騰訊&《陳情令》均獲得了不俗的收視表現。事實證明了這些具備資本和消費者數據的平台方,有較大機率創作出不差的內容。平台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訂閱會員,再加上持續產出高質量內容更能攤平高昂的版權費用,形成市場良性競爭。
再來看手持百萬up主的B站,「2020年元旦B站元旦跨年晚會」被網友譽為「最懂年輕人」,事件過後B站股價收漲近13%。但是,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遊戲是B站的收入支柱,占比峰值時五分之四的營收是歸於遊戲的,這讓大家感覺到詫異。這個階段是B站的轉型期,即鼓勵up主生產內容,招募更多優質創作者加入。2019年Q4,B站的活躍up主數量超過100萬,月度投稿量增長66%達280萬。用戶活躍度隨即提升,日均視頻播放量實現7.1億次,月均互動數達24億次,分別同比提升63%和141%;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則增長至77分鐘。2020年2月10日B站披露的持股比例超5%以上的公告顯示,騰訊公司的持股比例升至18%,由此可見B站的發展潛力是被看好的。
其實不論「產出優質內容能力」還是「運營好優質創作者的能力」,都是平台用愛發電的本能,經典的內容形成的IP總能歷久彌新。
技術的疊代發展能夠帶來新的媒介渠道,而新的媒介渠道總能斬獲一波「時代紅利」。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內容。換個角度來看,優質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禦新技術的衝擊,比如紙質書本的價值。但我們不能拒絕時代的變革,因為「固步自封」的成本太高了。
技術能夠創新內容形式,為內容增值,但不變的是用戶只會為優質的內容買單。前者可能是機遇,而後者是硬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