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員到稻田養魚基地開展研究
稻漁綜合種養俗稱「稻田養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廣軍解釋稱,一般指的是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以人為的措施,既種植水稻又養殖水產品,使稻田內的水資源、水生動物資源以及其它物質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養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並通過所養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動,達到為稻田除草、除蟲、鬆土和增肥的目的,獲得稻魚互利雙增收的理想效果。
生態種養方式全國推廣
王廣軍介紹,稻漁綜合種養是根據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通過對稻田實施工程化改造,構建稻—漁共生互促系統,並通過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能在水稻穩產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綜合經濟效益,提升稻田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態環境,是一種具有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等多方面功能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
稻漁綜合種養不需額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產水產品,不但可以解決農民「吃魚難」的問題,還可以就近銷售、繁榮市場、活躍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變自然優勢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目前稻漁綜合種養在全國大力推廣,而這種對稻田立體開發,綜合經營的模式不僅是現化生態農業的典範,也是我國廣大產稻區農民「保住米袋子,豐富菜籃子,充實皮夾子」最快捷、最優化、最有效的手段。
稻田養魚投資少、收益大
「在稻田養魚過程中基本不需要噴洒農藥與施肥,節省部分生產成本,稻米品質和產量也得到提高。」採用稻漁綜合種養後,一是每畝稻田水稻產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養魚(蝦)過程中基本不需要噴洒農藥與施肥,每畝可節約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資或很少投資(僅有少量的魚苗成本)的情況下,每畝可增加水產品30~50公斤;四是稻漁綜合種養可提升水稻的品質,生產的稻穀價格與普通稻穀相比價格增加了10%~30%,綜合效益提高100%~250%。
王廣軍談到,當前,廣東地區適合稻田養殖的品種有鯉、鯽、草魚、福壽魚、泥鰍等。目前,珠江水產研究所對稻田養魚的營養成分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連南地區與乳源地區的禾花鯉魚是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價值豐富、味道鮮美的優質食品,與現代人的健康飲食觀念相符合。他們通過運用Ecopath模型對稻田綜合混養系統進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之間的物質流動:與稻田養殖系統相比,稻鯉、稻鯽養殖系統各營養級流向碎屑組的總流量分別降低8.1%和6.5%,表明稻田養殖鯉魚、鯽魚可提高系統物質利用率。
生態效益顯著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還有強大的生態效益。「我們對主要稻田養殖區域理化因子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在稻田中放養禾花魚,可以促進底泥中氨氮含量上升、有效磷和底泥中有機質含量顯著上升。」養魚稻田與未養魚稻田相比,化肥使用量減少44.4%,農藥使用量減少60%。在魚收捕後,經檢測,養魚稻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達30.43克/公斤,比未養魚稻田(27.06克/公斤)高出12.4%。可見,稻田養魚對增強土地肥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而且,由於加高加固了田埂,開挖溝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於解決山區農戶的牲畜飲水和作物灌溉,對緩解旱情有非常大的好處。根據測算,發展1萬畝稻田養魚相當於新開挖1000畝魚池;用較少的投資增加200多萬方的蓄水能力,相當於一座中型水庫的蓄水量。「大量的稻田養魚工程也可攔蓄洪水,削減河道洪峰流量,減少山區地質災害,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
另外,稻田中常常孳生大量孑孓、螺類等,其中許多是吸人血或某些疾病的傳播者。各種研究結果表明,稻田養魚具有較好的滅蟲效果。
稻田養魚應注重技術規範
王廣軍說,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優勢顯著,但是也需要注重技術規範。在稻田內開展水產品的養殖需要配套一定的工程設施 ,比如開溝挖凼等,從而變稻田的平面生產為立體利用。
養魚稻田應選擇土質較肥沃、保水力強、pH值中性和微鹼的壤土、粘土;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大水不淹、久旱不涸、集中連片的田塊。稻田四周田埂要加高至40~50厘米,寬30~40厘米,田埂敲打結實,堵塞漏洞。或用水泥澆築建成50厘米高、30厘米寬的永久性稻田養魚工程設施。稻田養魚高產的關鍵工程是魚溝魚坑的開挖。根椐田塊的大小與形狀、開挖『十」或『豐」字形等的魚溝溝寬1米左右,深40~60厘米。魚坑最宜開在進水口附近或稻田中央,深60~90厘米,面積5~10平方米。稻種選用耐肥、莖稈堅硬、抗倒伏、抗病蟲的豐產良種如汕優63等。
稻田養魚技術要點
1. 養魚稻田的準備
(1)加高加寬田埂(田基)。田埂加高至0.5米,田埂頂部寬0.3米,底部寬0.5米,利用開魚凼的土方進行加高加固,田埂層層夯實。有條件的可在田埂內側和頂部用混凝土現澆護坡(厚度為12厘米),保證不漏水、不垮塌。
(2)開挖魚溝和魚凼(也稱魚溜)。稻田開設魚溝,寬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總面積的10~15%,其形狀根據水田面積劃定,面積大的水田開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農田(一畝以下)簡單一點,開成「日」、「十」字形。魚凼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對角,魚凼占總面積的5~10%,深1.0~1.5米,形狀可為正方形、圓形或橢圓形,四周側面硬化護坡。
(3)進、出水口及攔魚設置。為便於水體交換,進出水口要對開。攔魚材料可用竹、木、尼龍網、鐵絲網製作,安裝時呈弧形,以增大流水面,凸面朝向田內,上沿略高于田埂,安裝牢固,有條件的可用混凝土預製板修建進水口和排水口。
2. 水稻栽培與魚种放養
(1)水稻栽培。在魚溝、魚凼以外的水稻種植區進行人工插秧,插秧密度為10~15萬株/hm²。
(2)適養品種。適合稻田養殖的品種有鯉、鯽、草魚、福壽魚、泥鰍等。
(3)魚种放養。養魚稻田做犁耙時施足基肥,插禾後七天左右放魚。每畝稻田大約放優質鯉魚、鯽魚、福壽魚等200~300尾。過段時間再增放數百尾鯉魚秋子搭配養殖,供第二年魚种放養需要。
3. 飼養管理
(1)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長期間,稻田水深應保持在5~10厘米;隨水稻長高,魚體長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後田水保持水質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2)防逃。平時經常檢查攔魚柵、田埂有無漏洞,暴雨期間加強巡察,及時排洪、清除雜物。
(3)投飼。鯉魚、鯽魚都是雜食性魚類,平常以水裡、泥底的小動物、水田青草、雜草為食物,當稻田養魚較多時,可人工補充投喂一些常見的飼料。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廖靜